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四十四集

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 (第四十四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44

  請掀開經本,一百零二面,第十行,小注第十一段看起。這一段的注解比較長一點,爲我們說明實相。

  【清夜平旦時,向自己心中觀照。對境隨緣時,向一切法上觀照。依此所說義,深深觀照,則受用無窮。】

  這是說到我們平常用功的方法,無論我們修什麼法門,都不能夠違背般若 的原理原則。第一句就是說的早晚課誦,這是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,決定不能夠缺少的,每天必須要做。早課,這是講平旦,就是早晨;清夜是晚上。它不講平旦清夜,而說清夜平旦,那個意思就不一樣。正如同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的,終始,而不說始終;說始到終,這一段就沒了、就完了。說終,終下面就是開始,讓我們體會到時間是無盡的。一年臘月叁十過了,第二天又是初一,終始。這個地方清夜平旦,也是這個意思。晚課是反省、是忏悔,早課是提醒我們今天所做的錯誤,明天決定不再犯,這叫做改過自新;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洗心易行,這是真實忏悔,真實的修行。所以要向自己心中去觀照、去反省、去檢點,做這個功夫。而平時在生活當中,在工作當中,我們一定是六根面對外面的境界,對境要隨緣不要攀緣,這是經上已經給我們說了很多。

  隨緣的時候也要用觀照的功夫,用什麼方法觀照?就用本經的四句偈,或者是半偈、一句都好。用哪一句?這個不定,要看你遇到的是什麼事,看你遇到的是什麼境界。由此可知,經平常要念得熟;要是念得不熟,遇到境界現前,去想哪一句,還到《金剛經》去翻,去找一句來,那就不行,那就錯了,經一定要念熟就是這個道理。也就是說我們境界現前,遇到一些事情,立刻就要想到佛在經上是怎麼樣教導我們的,我們依照佛的教導去做,那就不會錯,觀照是這個意思。這是真正的常隨佛學,恒順衆生,在恒順衆生裏面常隨佛學,在常隨佛學裏面恒順衆生。深深觀照,當然受用無窮。就是觀照的功夫淺,也得到受用。所以功夫用在生活之中,我們佛就沒有白學,學了真的有用處。

  【學人欲見實相,當靜心於一切皆非上領會。若領會得實相便是非相,便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相的影子,便非實相矣。】

  實相是真相,實相是真空之相,也就是真心自性之相。其實真心本性哪裏有相?雖然沒有相,但是確確實實有這個東西在,確確實實有這樁事情。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從這個地方發生的,都從這個地方現起的,所謂實相無相無不相,這個我們前面讀過,前面也曾經講過。宗門大德常講的明心見性,他怎麼見到性的?這一段就是教給我們怎樣去見性。淨土宗裏面,教給我們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,這一段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去體會理一心不亂的境界,這個方法很妙。

  靜心,靜是安靜。這個靜還不是清淨,是動靜之靜。心裏面有妄念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個心是動的,不是靜的;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心就靜下來了。動靜是講心的活動狀況、狀態上說的。我們講清淨,那是從它的體性無染上說的,決定沒有汙染,沒有汙染說它是清淨。這個地方是說它不動,的確自性原本就不動。在這裏面你去觀照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一切皆非」,你觀照這個;或者觀照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觀照這個也行;或者去觀照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都是一個意思,任何一句經文都行。如果在這個地方觀智,我們觀照這是智慧,這個不是情執,是智慧的作用。於外面境界真正體會得,你對於心性、對於實相,你就得到一點消息。這一點我們同修們也許可以能做得到。我剛才講,得一點消息,時間不是很長的。如果這個境界你要是一得永得,你就成法身大士,你就證入。我們這是從這裏透一點消息,這一點消息雖然不是怎樣的果證,但是已經相當不容易了。我們無始劫以來,都迷在幻相之中,從來不曉得有個真心、有個本性,不知道!所以縱然是短暫的領會,也非常可貴。像黑暗當中,這是很久很久時間的黑暗,忽然有個閃電,那個光雖然很短暫,非常可貴。這就是你心地在一念清淨的時候,就一念相應,放出光明出來了。從此之後這個功夫綿密不斷,這個境界就會常常現前,這是好境界。

  「若領會得實相便是非相」,實相是什麼?就是一切萬法的自性,一切萬法的本體。這個地方講得雖然很容易,而去做的話還的確不簡單。靜心,心要靜到相當的程度,不是把粗的念頭、粗的妄想放下來,我們這個心就靜了,那個靜心沒有用處,體會不到。可是學教的人,教理多少會有一點幫助。教中說:一刹那有九百業果生滅相續的狀況,那個領會,實實在在講就是體會到這個影相。真實的境界你要是見到了,那就是經上講的八地菩薩,那不是普通菩薩,見到阿賴耶識。我們心清淨雖然見不到,好像接觸到影子一樣。古人有比喻,像燒火,雖然沒有接近火,但是火的暖氣接觸到了。火沒有接觸到,暖氣接觸到了,就是這個意思。你能夠體會一點,就是接觸到這一點氣氛,這個氣氛就很可貴。可是一定要懂得實相即是非相,這個非是雙非,它不是相狀,也不是空無。我們前面經上講「非法相,非非法相」,法相是有,非法相是空,它這個非是兩邊都不是。

  因此「便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相」,不相是空。這是講你心裏面,稍稍有絲毫的執著,有個有相或者有個空相,那你就與實相相背,你就見不到實相;實相就是真如本性,你就見不到性。我們凡夫見不到性,爲什麼?凡夫著有;阿羅漢、辟支佛也見不到性,什麼原因?他著空,他著非法相;都不能夠見到實相。唯有大乘菩薩,他了解事實真相,空有兩邊不住;兩邊不住,實相就現前。

  【修行用功下手處,即是須於未起心動念時,精密觀照。】

  這個句子很難講,因此它觀照上加一個精密。有沒有起心動念來觀照?一起心動念就錯了。他是不是有觀有照?確實有,但是他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。就如同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樣,它照不照?它是照,它也觀、它也照,可是它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。我們怎麼學法?當自己一念不生的時候,也就是說我們心很清淨,要常常這樣練。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心很清淨。怎麼觀照?眼見色,耳聞聲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時候叫觀照。動一念分別就錯了,就落在意識的範圍裏面去了。諸位要知道一個原則,觀照是不用心意識的;心是阿賴耶,意是末那,識是第六意識。不用心意識,怎麼個不用法?第六意識是分別,不分別就不用第六識;第七識是執著,不執著就不用末那識;第八識是含藏種子,也就是我們講的記憶,我不用這個,那就不用第八識了。心意識都不用,那是什麼起作用?那就是真心本性起作用。離了妄就是真,離了妄要再去找一個真,那就壞了,那決定是虛妄,哪裏來的真!這一段後頭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,在沒有起心動念時。我們在平常時候這個境界也有,只是不多。真正用功,這個境界會常有,而且有時候保持的時間也比較長,也能保持長一點,心清淨。這個時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如果才覺得有一點功夫了,那就壞了,你已經又落在妄想裏面去了。這個狀況就是此地講的精密觀照,離心意識。

  禅宗參禅要離心意識參,這才能夠見性。不但參禅要離心意識,離心意識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它是屬於照見。研教也要離心意識,不離心意識不能開悟。禅宗叫開悟,教下叫大開圓解。我們常聽人說,一經通一切經通,他怎麼會通?開解、大開圓解。我們念佛人也要離心意識,如果離心意識,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叫做理念。你得一心不亂,是理一心不亂,將來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,那個品位就高。當然這個事情沒那麼容易,我們一般凡夫妄想、煩惱、習氣非常深重,何嘗不想斷,斷不掉!還是一天到晚在打妄想,睡覺還作惡夢,那有什麼法子。這就想到修其他的法門難,你參禅沒有法子開悟,你業障太重了。你學教不可能大開圓解,因爲你沒有辦法離開分別執著。

  念佛行,念佛雖然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佛號功夫得力,能夠把這個東西壓一壓也行,他就能夠往生,叫帶業往生。這就是念佛法門比其他法門來得方便,來得容易。學其他法門,我們的的確確沒有能力出叁界,唯獨念佛法門我們可以往生極樂世界。這種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,不是實報莊嚴土,雖不是也沒關系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地方很特殊,叫一生一切生。我們生同居土,方便土、實報土、寂光土,到那個地方同時都見到了。不像十方諸佛刹土,四土他有隔別不在一起,當中有界限。凡聖同居土見不到方便有余土的阿羅漢、辟支佛,我們見不到。方便有余土的這些羅漢聖者,見不到實報土的菩薩,它有障礙,有間隔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,四土在一起,所以叫一生一切生。我們到西方世界,你可以看到羅漢、看到辟支佛、看到菩薩,大家天天在一起,所以這個世界非常特殊。

  【當知念頭不起則已。起則非之,便是離念之快刀利斧也。豈非最妙觀門。】

  般若 裏面所講的原理原則既高且妙,但是對於我們業習深重的凡夫來講,太難了!「念頭不起則已」,這起了一個妄念。「起則非之」,你怎麼個非法?非是把它去掉。妄念起來,你用什麼方法去掉?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有沒有去掉?沒去掉。你心裏頭還有一個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又起了個妄念。妄念去不了妄念,這才知道難!像佛在經上講的原理,教給我們的觀法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我們念這句話,心裏早就著了這句話,早就有住,哪裏是無住?「凡所有相」念這個,心裏頭「凡所有相」那四個字清清楚楚,都著了相。起心動念就著相,沒有法子不著相。一切都不想,又著了個空相,著了非法相,怎麼可能不著相,真正做不到。所以你才曉得,離開念佛法門沒救!念佛法門的妙處,「起則非之」,這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四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