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非之就用一句阿彌陀佛,才有一個念頭起來,第二個念頭南無阿彌陀佛就行了,把那個念頭歸到阿彌陀佛上去。這不是著了阿彌陀佛的相嗎?行!著阿彌陀佛的相可以往生。往生同居土、往生方便土,都是著相去往生的;不著相往生,是生實報土、寂光土。但是諸位要知道,一切法門著相沒成就,不但在大乘法裏面你沒成就,我們在《金剛經》前面讀到,小乘初果都沒有分,都不能成就。我們把這些道理、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,才真正完全肯定;除念阿彌陀佛,沒救了!我們這樣才回過頭來,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。這不是大乘法不好,大乘法太好了,決定做不到。我們讀到這個地方,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它回歸到佛號上去,回歸到淨土上去,這個方法最妙,這個方法最殊勝。你要是用《金剛經》這個方法,前面說過,這是智念;我們歸到佛號這邊去,這是淨念。淨念比智念還要親切,顯示淨宗法門的無比殊勝。
【六度萬行,一一如法精進修行,而曾無芥蒂於其胸中。】
六度從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都是屬於事,屬於事相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量無邊,把它總歸納不外五大綱目,前五度。後面這一句,曾無芥蒂於其胸中,這一句是般若 波羅蜜。事做不做?做!要認真做、要努力做,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得盡善盡美,心裏頭若無其事,幹幹淨淨、一塵不染。不但是事情做過之後不染,正在做的時候也不染,那你就是真正修學大乘者。我們要曉得這裏面有很大的關系,心裏面一有染著就是輪回業,只要有一絲毫的染著,你要是做的善業,善業是利益衆生、利益社會的,不是爲自利的,這是善業,佛法裏面善跟惡,凡是利益衆生的這是善,果報在叁善道。如果有一念是爲自己,或者是爲我的小團體,這是自私自利的心,這就是惡,果報在叁惡道。所以只要有一絲毫心裏著了相,都是輪回業,我們要是明了這個事實才知道可怕。我們是輪回心,輪回心是什麼心?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輪回心。所謂叁心二意,你用叁心,阿賴耶、末那、第六意識,這是叁心,二意就是末那識跟意識。末那叫意根,第六叫意識,叫二意。用這個心,你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叫輪回心。幹的事情又是輪回業,你還能想超越六道輪回,沒那個事情!不出輪回,受苦無有窮盡,實實在在講太可怕了。
要想在這一生超越輪回,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,你只要把那個心變一變,任何一個行業都是菩薩事業,馬上就轉變了。菩薩事業怎麼做?心裏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我從事的行業,我盡心盡力去做,做到盡善盡美,服務於社會,服務於大衆。不但服務,而且做爲社會大衆的榜樣,這個事業就變成菩薩事業。普度衆生,讓你的同行人向你學習;工作裏面、生活裏面就是行菩薩道,菩薩道、菩薩事業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範圍。我們這個觀念能不能轉得過來?
菩薩的行是布施,布施的意思很廣,我們在這個經上所說的,盡我們的心力,盡我們的體力,爲一切衆生服務,這是布施。持戒是守法,不但佛陀的教誡我們要遵守,國家的法律,地方上的規約,統統都要遵守。乃至於沒有條文的風俗習慣、道德觀念,樣樣都要遵守,這叫持戒。忍辱就是要有耐心,對人對事對物,要能忍、要能夠讓。《金剛經》上,世尊在菩薩行當中,特別強調布施與忍辱,《金剛經》上六度,唯獨這兩樣講得最多。布施是修福,忍辱是保住福報,才保得住,不能忍保不住。
我記得早年看的書,現在朝代、人名都忘掉了,有這麼一個記載。有一個人家,大概官也做得很大,好像是九代同堂,這真正不容易。所以皇帝都表揚他,九代同堂大家族,家裏上上下下大概總有一、二百人,九代同堂。皇帝到他家裏去訪問,你們家裏人口這麼多,你用什麼方法,把這個家能夠調理得這麼好,一團和睦?這位老先生很有趣味,拿筆就寫上一百多個「忍」送給皇帝,皇帝一看哈哈大笑,忍辱,忍!與大衆相處不能忍,你就完了。家庭裏面能忍,家和。公司行號能忍,你這個公司行號老板跟員工和睦。所以說,家和萬事興。這個老人答覆皇帝很有趣味,寫了一百多個「忍」字,不能忍就不能成就。
所以菩薩行,念念爲衆生,念念都爲利益衆生,沒有想到自己;想到自己就有分別執著,就有妄想,你造的是輪回業。輪回之中,因果非常可怕!不要以爲自己,我做的是善業、好事,我做的是佛事,如果你不把事理樣樣搞清楚,很可能將來墮在地獄裏頭,還不曉得爲什麼去的。這樁事情,諸位可以看看灌頂法師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灌頂法師在這一篇注解的後面,說出念佛人有一百種不同的果報,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成佛,上上品往生,生到那邊就成佛,有念阿彌陀佛的人墮落到地獄裏去。我那個時候做學生,看到這個本子,看到念佛得善果,我們不懷疑,是應該的。念佛墮地獄,我沒辦法理解。念佛人再不好,也不至於墮地獄?我把這個事情,就把這個書拿去請教李老師。李老師一看:這是大問題,我不跟你一個人講,我在講經的時候對大衆講。他爲我們宣說出來。雖然口裏念佛,心裏面拿著佛法做自私自利的營業,這就墮地獄,這個罪重!念佛人即使用佛法來做生意買賣賺一點錢、營一點利,也不至於這麼大的罪過。沒有曉得它其中有一個道理,把佛法的形象破壞了,讓社會所有大衆對佛教産生誤會,這個罪他要背在身上,這就嚴重了。這是破壞叁寶的信譽,障礙許許多多人修學佛法的信心,他要擔負這麼大的因果。我們想想,墮地獄是應該的,那沒話說的。
所以佛門當中點點滴滴,我們不能不小心,不能不謹慎。還有就是叁寶物,損壞叁寶、偷盜叁寶物,都是墮阿鼻地獄。這樁事情,我們在以前也是想不通。道場裏面的東西,沒有經過道場主人同意,只是偷偷的拿一點回家去,哪裏有那麼大的罪過?沒有想到它這麼嚴重。結罪從哪裏結?從戒律上一看,我們懂得這個意思,一般人偷盜一個人的東西,你偷得再多,你欠一個人的,這個罪就輕。你偷他十萬、偷他一百萬,欠一個人的,這個罪輕。如果這個財物是新加坡政府的財物,國家的財物,哪怕是一塊錢,你偷盜了,你麻煩大了。爲什麼?這一塊錢是新加坡政府的,政府錢從哪裏來?是老百姓的稅收,新加坡所有國民,你都偷了他的,這個麻煩大了,這個還起來就很麻煩。結罪是這麼結罪的,這個罪就重。雖然偷得很少,但是罪非常非常之重,你變成偷這麼多人的東西。叁寶物就更不得了!叁寶沒有國家界限,不但沒有國家界限,還沒有佛刹的界限,盡虛空遍法界,所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國土裏頭叁寶都有分。你要是偷它一針一線、一塊錢、一毛錢,那個罪沒有辦法,搞不清楚的,所以墮阿鼻地獄,它是這麼個結罪法的。所以要偷,偷一個人沒有問題,千萬不要偷政府的東西跟叁寶物。我們才曉得,它是這麼個說法的,否則的話,哪裏會有那麼重!我們決定不敢掉以輕心,認爲這個沒有什麼大關系,但是偷盜很容易犯,非常容易犯。譬如公家用的、常住用的信封信紙,隨便拿來私人寫信,常住有沒有答應給你?你也沒有說,這就犯偷盜罪。真的是要非常小心謹慎。擺在外面結緣的,那個沒有關系,你多拿一點,那是跟你結緣的,贈送給你的,不是結緣的不行。常住物一張紙都不可以動,這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。所以六度要一一如法精進修行,心裏面幹幹淨淨,若無其事。
【一一精進,不壞也。】
不壞世間法。
【無不相也】
無不相就是有相,沒有落空。
【心中若無其事,不著也。】
這就是無住,前面講的應無所住。
【無相也】
這樣才空有兩邊不住。與自性體、相、作用都相應了,順著自性,這叫順著自性,這是佛菩薩。
【一切世間法,事來即應,事情來了做。事過便休。】
這個休是心裏頭沒有執著。事情來了,有很多事情需要用思考的,我們就用思考;需要用勞力的,我們就用勞力。盡心盡力把這個事做好,事做完之後,心裏頭一點痕迹都沒有,幹幹淨淨,這就對了,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【雖休而能應,應而能休。所謂提得起、放得下。】
放得下就是此地休的意思,心裏面幹淨,一塵不染。提起就是要做,我們本分的事情要認真努力去做。可見得佛法並非消極,很認真、很努力的在做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。世間任何一個行業,都是利益社會、利益大衆的,爲大衆服務的。
【如是久久體會四句皆離之義趣而力行之。便能做到應時便是休時,休時便是應時。自然二邊不著,四句皆離,此又是最妙行門。】
四句是佛法裏頭常講的「四句百非」,這個四句是根本的四句。第一個是「有」,第二個是「無」,第叁個是「亦有亦無」,第四個是「非有非無」,這叫四句。這四句總一切法,把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盡了,總離不開這個四句。從這個四句裏面再開展,那就是無量無邊句,不止百句。這是妄想執著的根本,般若 破這個。
「如是久久體會四句皆離」,空有兩邊不住。本經教我們離法相、離非法相,非相非非相就是這個意思。這個道理明白,旨趣也體會到,認真去做,努力去行之,認真去做。力行就是在生活上、在工作上、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就這麼做去,完全依照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《金剛經》的教誨,我們這樣去做。但是前面那四個字很重要,久久體會,你才能得受用。你要做得很純熟,做到很純熟就入了這個境界。什麼境界?應時便是休時。我在做的時候,就是心地清淨時;心地清淨時,就是我做的時候。或者我們還用《金剛經》前面的兩句話,無住的時候就是生心的時候,生心的時候就是無住的時候。無住就是心裏頭幹幹淨淨、一塵不染,生心就是樣樣事情都要去做;做的時候就是不染的時候,不染的時候就是做的時候,是一不是二,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。到這個境界你就入了,就契入,我們一般講證果、證入。如果無住跟生心還是兩回事情,那你沒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四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