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入。必須是融合成一樁事情,你入境界了,這個入境界就是見實相,也就是明心見性,入了菩薩的境界。入的方法是「久久體會」,這四個字很有味道。如果是有意把無住生心融合成一起,你有意去的,那決定還是兩碼事情,絕對不是一樁事情;自自然然入這個境界,久久體會一定是自自然然做到。
底下講「自然二邊不著」,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。我有意這樣做,已經就住相,我要依照《金剛經》去做,你已經住相,決定不能有這個意念。這樣去過生活,你就是轉凡成聖;不但是轉六道,實在講是轉十法界爲一真法界,徹底轉了。自然二邊不著,四句皆離,此又是最妙行門。底下一句,這是我加的。
【人生最高享受,如是如是。】
我當年剛剛接觸佛法,我的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說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是聽到這句話才入佛門的,我不是一般接引的,是老師告訴我的,佛法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那我當然要過最高的享受。所以到佛門裏面來找,果然找到了,沒有錯!所以我非常感謝老師,念念不忘老師,老師指我這一條路是正確的。
【若知一切法,實亦非實,非實而實。便知一切法相即非相,非相而相矣。】
這一段非常重要,這一段是智慧,也就是我們講的看破。前面教我們放下,心裏頭一塵不染是放下。爲什麼我們放不下?因爲沒看破。不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法是假的,不曉得一切法是空的,不知道!以爲這一切法是真實的,這是看錯了,這是一個根本錯誤的觀念。把自己的身心也認爲是真的,一切萬事萬物也認爲是真的,於是這裏面起了自私自利的念頭,起了分別執著、愛取有的念頭,這樣才造業。業力會變境界,相宗教義跟我們說:這一切萬象、森羅萬象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爲什麼會有十法界?十法界從哪裏來的?十法界是業力變的。六凡法界是染業變的,四聖法界是淨業變的,染淨統統離開,那就是一真法界,就超越十法界。由此可知,我們起心動念無不是業,它會變境界。善業變順境,變好境界;惡業就變叁惡道的惡境界。這不是佛菩薩給我們安立的,也不是閻羅王在那裏製造的,不是的,自作自受,自己變現的境界,自己去受用,是這麼回事情。如果你知道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《金剛經》末後一句太好了,「如夢幻泡影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既然如夢幻泡影,還有什麼好執著的?自然就不執著。一切都不執著,爲什麼還要勤奮努力的去做?因爲我們知道相是業力變的。我多造善業就變好境界,雖然我自己不受用,我願意給大衆受用,這是慈悲心,大慈大悲。諸佛菩薩要不認真努力來造善,我們還有日子過!一切衆生念念當中是造惡業,爲什麼這個世界還能維系到這個狀況,這裏面有很多佛菩薩在修善業。我們沾他的光,不知道!甚至於他在行善,我們還罵他愚癡,罵他是傻瓜。我們在造惡業,他們在行善業,所以維持這個境界,還能維系住,不至於變得更壞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要曉得,相即非相,非相即相,所有一切現相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這個現相是刹那生滅業因果報的連續相而已,確確實實沒有自性。
【佛說一切法,但是幻相而無實體。】
這就是說明一刹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,確確實實無自性,就是沒有實體,當體皆空。
【體唯淨心】
它的本體是什麼?本體是清淨心。
【故曰萬法唯心】
心是能變能現,相是所現所變。
【又曰心外無法】
這是真的,所有一切法,不但是十法界,連諸佛菩薩的淨土一真法界,也是唯心所現;除了心性之外,別無一法,這是事實。
【故可就諸法以明實相。因諸法之實相,即是性故。】
實相就是本性、就是真心,說了許許多多的名詞術語,其實是一樁事情。
【《起信論》雲:因不知一法界故,不覺念起而有無明,遂成衆生。】
這是講法界的緣起,也就是我們現在一些科學家,在探討宇宙的來源,生命的起源。現在外國這些書籍出版得很多,可是都沒有找到,都是在摸索,都是在猜測,不能叫人心服口服。因爲它不是事實,他拿不出證據出來。所拿出的證據,裏面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存在,不能自圓其說。宇宙的緣起、來源,生命的起源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特別是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叫做開智慧的《楞嚴》。《起信論》上講的這個意思,也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它講得簡單,論上講得簡單。「因不知一法界故」,一法界是真的。衆生與佛的差別在哪裏?迷悟不同。迷的是什麼?一真法界。悟的是什麼?還是一真法界。一真裏頭沒有迷悟;迷悟是人,人迷了。迷了之後就麻煩了,一念不覺而起無明。你要問:爲什麼會一念不覺?因不知一法界故,不知道原本就是一法界。一法界實在講就是前面所說的「唯心所現」,心是一,所以現出來的相也是一;心真實,現的相也真實。一真法界就是真心所現,這裏頭沒有妄,沒有虛妄,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現的是這個境界。在四種淨土裏面,實報莊嚴土,實就是真實,不是虛妄的,所以實報莊嚴土就是一真法界。
一真之外有所謂十法界,十不是數字,是代表圓滿,圓滿是無量無邊的法界。無量無邊的法界,從哪裏來的?從差別心來的。我們講堂現在有幾百人坐在此地,一個人一個法界;兩個人同在法界裏,沒有!你們兩個人是同一個念頭、同一個思想嗎?各人想各人的。好像我們是相同的,《楞嚴經》上講「同分妄見」。所以我們這個法界裏頭,有跟人家相同的一部分,但是各人是各人的;有跟別人完全不相同的,叫別業。譬如這個燈,每一盞燈,別業;它放的光,光光交融在一起,同分,雖然是同分,還是各人是各人的。你把這盞燈熄掉,它的光沒有了。燈開起來,光跟大家同的,熄掉,它沒有了。可見那個同分還是自己的,不是別人的。你才曉得一個衆生一個法界,法界無量無邊。到什麼時候跟大家真的相同?入一真法界就相同,那就真的同了,心同境界就同了,心同境界就同了。這個事情可以能夠試驗的。我們看到兩個人,假如他的面貌相同,他的動作也相同,儀態也相同,你就可以斷定這兩個人對一切事的看法想法都會相同。面貌是心變現的,這一點不假。有學問的人、有修持功夫的人,一看你的面貌,看你的舉止言談,全都露出來了,一點都沒有法子隱瞞。從這個地方可以能夠測驗到。所以一切法是心識所變的,因此就可以在諸法裏面、一切法裏頭見性,以明實相就是見性,相裏面見性,因諸法之實相,即是性故。
我們看禅宗語錄裏面,有很多寫機鋒話,我們一般人看不懂,不知道他說什麼。老師考試考問學生,考他的境界,你見到什麼?他在地下拿一片樹葉、拿一朵花比一比,老師就點點頭。我們不曉得他到底玩的是什麼把戲,那代表是明心見性。他問你的見地,你有沒有見到性?性在哪裏?是什麼樣子?隨拈一法無不是,皆是的。只要你真正體會到,一切法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;那個空、不可得就是自性。空跟有在一起,不是離開這個相,別有一個自性,那就錯了。凡是禅宗裏面表現的這個,我們用《金剛經》這個意思去體會,都是空有一如、萬法一如、體相一如,這就對了。你能夠入一如的境界,那就是見性的境界,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。如果你心裏面還有分別,沒見性。只要有分別就有對立,就不是圓融,就不是一如,一如就是不二。衆生跟佛一如,生佛一如、性相一如、體用一如、理事一如,無有一法不如,那就入了境界。入這個境界心地一定清淨、平等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。他那個心的樣子、心的狀況,決定是住在清淨平等覺裏,這裏面顯示一切法皆如,一切法不二,也就是《華嚴》所講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」。
因爲一念不覺則生無明,無明就是不知一法界,知就明了,無明就是不知道,就是不明了。不明了事實真相,不明了萬法一如,不明了,不知道萬法是一如。不知是個動的相,無明是動相,心就動了,明了心就定了。所以諸佛如來他的心是清淨寂滅。我們講五忍菩薩,佛是寂滅忍,菩薩最高的境界是無生法忍,清淨寂滅。才一動就是無明,無明在哪裏?起心動念就是無明。也許有很多人,我也不起心動念,我什麼也不知道,人家問我,我總得要想一想,起心動念一下。這就是無明是妄心的根本,我們用的是妄心。諸佛菩薩他不要起心動念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,許多的經典,都是別人向他請教問題,他說的。人家提出一個問題,佛是不是要去想一想再答覆他?如果想一想答覆他,從無明裏面生的,那就錯了。佛菩薩講經說法心地幹幹淨淨,絕對沒有動一個念頭。所以佛經是在無念無生裏面自自然然流出來的。我們今天對佛經爲什麼這麼難懂?我們是用無明,起心動念去研究它。它是一個不起心、不動念裏面出來的,我們要起心動念去研究它,別說你研究個十年八年,你一百年、二百年,研究無量劫也研究不通。爲什麼?根本不相應,這就是大經上講的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。」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,想研究佛經都不得其門而入。道理在哪裏?道理在本質上不相同,一個是用真心,一個是用妄心,真心是清淨心,妄心是起心動念的心,道理在此地。
佛法如何通達?不起心、不動念就通達,這個法子妙!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但一切佛法通達,一切世間法也通達。爲什麼?一切世間法也是從真心變現出來的。所以你只要見性,沒有一樣不通達。佛經裏面稀奇古怪的事情很多,這就是當年有一批調皮的人,釋迦牟尼佛有智慧,「你什麼都懂得,我問一樣東西你不懂的。」那問你,你看經典叫《放牛經》。他們曉得釋迦牟尼佛太子出身,以後出家行道講經說法,他沒有放過牛,問他放牛怎麼放法?釋迦牟尼佛把養牛的方法說了一大套,叫人聽了都呆了,記錄下來,《放牛經》。什麼都懂,沒有一樣不懂,世出世間法統統都懂得。我們不向清淨心上下手,向經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四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