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如来真实义」。义是义在言外,读经是义在字外。般若 ,般若 在《金刚般若 经》的字外面,那个字里头找不到般若 ,没有般若 。所以会看经的,他看这个字外的那个意思;会听经的,听言外之音,那就会有受用,你就真会听了。
最怕的是「执著名言」,名是名相、名词术语,言是言说。名言记录下来就是文字,底下讲「死在句下」,那叫读死书,读死书世间人讲叫书呆子。用这个方法来读佛经,就变成佛呆子。真有佛呆子,你问他佛法,他样样都懂,他懂得很多,你看他就是呆呆的,他不会用,他没有办法把他所学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上,他不会;他记得很多,这就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,他记得多没用处,不知道怎么用法。所以佛法,要记住,佛法是圆融无碍,那是真的佛法、大乘佛法,《华严经》的境界,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这才能入得进去。死在句下的人,是永远没指望,他入不了这个境界。
【信、解、行、证四事,无一不关紧要。】
这四个字样样都重要。
【而信解尤为最要也】
信解是最重要的,因为你不能解,你就不能行。譬如我们常常讲,这个经上讲的,实在讲就是教我们放下,放下是行。为什么放不下?不明放下的道理,放下的道理是看破,也就是说你看不破,所以你放不下,这个一定道理。真正看破了,那个放下不要人说,自然就放下,他再也不会执著。所以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的根源,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看清楚。看破是看清楚、看明白了。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、不了解,所以才有妄想分别执著。因此信解是入门,信解最重要。真正解了之后,没有不肯行的;真正肯行,没有不证果的。
【《大论》卷五十云】
般若 经上所说的大论,如果不特别指出来,那就是《大智度论》,属於般若 部的。在法相里面,如果讲大论,那一定是《瑜伽师地论》。它不标名字,只说一个大论,一定指的是《大智度论》。《大智度论》有一百卷,这是第五十卷里面有这一段文:
【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,信受通达,无碍不退,名无生忍。】
无生法忍这个名词,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,因为我们课诵本回向偈里头有,「花开见佛悟无生」,都念得很熟。什么叫无生忍?能讲得出来的人不多,这是《大智度论》对於无生忍的解释。「於无生灭诸法实相中」,诸法实相,确实没有生灭,实相是真相。我们今天看到一切相有生有灭,动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异灭,矿物有成住坏空,这都是生灭相,佛在经上也常讲。佛这个说法是方便说,是随顺众生说,我们知道佛说法,他的大原则是依二谛说法,二谛是真谛、俗谛。真谛是佛自己的境界,完全讲真实的;俗谛是随众生的境界。所以俗谛我们好懂,是我们的常识,我们能理解;真谛往往我们无法接受,不能理解,我们没见到,从来也没听到,除佛之外,过去也没人曾经这种说法。这是佛说法的原则。这一句里面是依真谛而说的,如来的境界,像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如来与大菩萨(法身大士)他们的境界。他们所见到的一切法不生不灭,跟我们所见到的完全相反,这才叫一切法的实相。
一切法的实相,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报告过几次。佛在经上跟我们说,十法界的现象,所谓一弹指有六十刹那,一刹那有九百生灭。那个生灭的时间,实在讲极短、极短,就看不出生灭了,所以说不生不灭。而我们感到这个生灭是一个相续相,连续的相它就变成生灭。譬如我们看电影,用电影的比喻好懂,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的画面是生灭相,是生灭相续相。这个大家晓得,那个放映机,那个镜头,一开一张底片放出来了,马上关起来,再打开第二张片子放进去了,因为它速度很快,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一个动画,它有动作的,我们凡夫看到这个,所以说万法无常,生灭相。诸佛菩萨是看到底片,那个底片一卷拿出来,不生不灭,没有生灭相,他看到是底片,底片是实相、是真相;我们看到银幕上是幻相,不是真的。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,你细细去体会。但是我们现在的电影,是一秒钟那个镜头开二十四次,一秒钟开二十四次。如果照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比喻,一弹指六十刹那,九百生灭,那是一秒钟二个十万八千次。你说那个速度多快!二个十万八千次,这是真的。你了解之后,真的是没有生灭,你看到底片,不生不灭。
佛给你说的事实真相,你相信、你接受,我们现在也相信、也接受。佛讲的我们相信、我们接受。我们是不是证无生法忍?没证!为什么没证?我们没有通达,达是达到这个境界。我们只是听佛这样说,相信佛的话,佛讲的一定是真的,想想也满有道理,用科学的理论能够想得通,也就是说不违背科学的逻辑,能够讲得通的,可是毕竟我们没有能够证得。所以我们现在没有通达。果然「信受通达,无碍不退」,这个不退是信心不退,通达是他证明了,他入这个境界。佛亲眼看到这个境界,他也亲眼看到。看到什么?看到阿赖耶识的活动状况,这是阿赖耶三细相里面的事情,「无明不觉生三细」,是这个境界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什么人才能够见到阿赖耶的三细相?佛说八地菩萨。八地叫不动地,七地是远行地,八地是不动地。八地菩萨见到,他见到跟佛所见到的完全相同,所以佛说的他毫无怀疑,完全接受了。这样的菩萨才叫做证无生忍菩萨;我们常讲无生法忍,证无生法忍的菩萨。
【《大论》卷七十三云:得无生法忍菩萨,是名阿鞞跋致。】
这个好,实在是好!给我们证明了,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上给我们讲的那个往生的状况。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看看,就是八地菩萨,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。通常,这是佛在经上说的,凡夫要以无量劫才能够修满十信。十信菩萨退转,退得很快,退得幅度很大,他会退,无量劫才成功,才十信心满;十信心满之后,那就不退了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证三不退。从证三不退这一天起好办了,那个时间就可以算得出来,不像前面你进进退退,那怎么算法!没法子计算。十信心满证三不退,这个讲的是圆教,三不退就可以算了。从这个时候起,修行成佛三大阿僧只劫。三大阿僧只劫不是普通讲的,要是普通的那种说法,只要有修行就算的话,我们每个人早都成佛了,那还在这个地方干这些事情吗?经上佛给我们讲的,等於给我们授记的,我们过去生中这个修学已经经历无量劫,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,这都是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,《金刚经》上也是这么说。要不是累劫的善根、无量劫的善根,今天你怎么可能在这里坐两个钟点,你看居士林隔壁那些邻居他都不来。所以你要晓得,你能够在这里坐上两个钟点,是无量劫的善根,谈何容易!一定是要证得圆教初住,就是证三不退,证三不退了,这个时候开始算起,三大阿僧只劫。第一个阿僧只劫修满三贤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;第二个阿僧只劫修七个位次,从初地到七地,两个阿僧只劫满了。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无生法忍的菩萨是八地,两个阿僧只劫满了,入第三个阿僧只劫才八地菩萨,证无生忍,无生法忍。
《仁王经》上讲法,「在七、八、九地」。《仁王经》佛把无生法忍分作三品,下品七地菩萨、中品八地、上品九地。十地就不叫无生忍,叫寂灭忍,比无生忍又提升了一级;寂灭忍,法云地菩萨是下品,等觉是中品,佛证的是上品,寂灭忍。「故言初住证者,是分证。八地等证者,是圆证。」我们讲初住,这是把标准放低,不要订得这么严格,严格的标准是八地。放宽来讲,初住证得少分,所以叫分证。八地是圆证,无生法忍证到圆满,是这个意思。
【《观经疏》曰:无生忍,是初地初住。】
这是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所说的。
【地住并说者,可见别初地,圆初住,见地相等。】
经上讲的都一样。
【又可见见地不圆者,必至登地乃圆。是以十地菩萨,始终不离念佛也。】
正因为如此,所以我们对於学佛的同学们,他不相信净土法门,他学其他的宗派法门,我们对他们要尊重、要礼敬。为什么?他不明了,我们明了,第一希有就是无生忍的菩萨,这才真正是第一希有。他现在不肯念佛,无论他修什么法门,我们尊敬他,我们勉励他,劝他一门深入,专精修学他会有成就的。不过他的路遥远,时间很长,他们的果报最后都是华藏世界,证得圆教初住、别教初地,都入了华藏世界。在华藏世界修满一个阿僧只劫,到第二个阿僧只劫,他在华藏世界就证得圆教初地菩萨,就登地了。登地之后他一定会遇到文殊、普贤。普贤菩萨一定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所以到最后极乐世界我们再见面,我们在极乐世界也资格很老了,老大哥了,是不是?你看他绕好大一圈,到这个时候才来!这是真的。我们马上就到了,他要绕好大一个圈,真的要绕无量劫才绕到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很清楚很明白,讲给他听他不相信,他还要骂人,所以就干脆不讲了。你那个法门很好,你好好的去修吧!再看底下经文:
经【世尊,是实相者则是非相,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】
「此节经文,是解释实相,以及何以名为实相之义。」
这个小题目,科题,科题是明实相,明是说明,说明什么是实相。解释实相,为什么叫它做实相?为什么起这个名字?
【是实相,则是非相。】
这才把实相真的说出来了,要不用这种巧妙的说法,实相说不出来。实相是空有两边都不住。你说了一个,就落实了,就落在一边;两边不住,你从这里面去体会。所以实相不在文字里,你要在文字里找,那就错了,文字里没有。
【正是说明其所说的是性,而不是说相。假名为实相。】
实相是真如本性。佛在一切经里面,把这桩事情说了几十个名字。也许有人要问,这一桩事情,立一个名字就可以,为什么要立那么多名字,叫我们反而搞不清楚。其实佛是很巧妙的显示实相,叫你知道名是假名,万万不可以执著名字,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四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