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四十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來真實義」。義是義在言外,讀經是義在字外。般若 ,般若 在《金剛般若 經》的字外面,那個字裏頭找不到般若 ,沒有般若 。所以會看經的,他看這個字外的那個意思;會聽經的,聽言外之音,那就會有受用,你就真會聽了。

  最怕的是「執著名言」,名是名相、名詞術語,言是言說。名言記錄下來就是文字,底下講「死在句下」,那叫讀死書,讀死書世間人講叫書呆子。用這個方法來讀佛經,就變成佛呆子。真有佛呆子,你問他佛法,他樣樣都懂,他懂得很多,你看他就是呆呆的,他不會用,他沒有辦法把他所學的東西應用在生活上,他不會;他記得很多,這就是儒家所講的記問之學,他記得多沒用處,不知道怎麼用法。所以佛法,要記住,佛法是圓融無礙,那是真的佛法、大乘佛法,《華嚴經》的境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才能入得進去。死在句下的人,是永遠沒指望,他入不了這個境界。

  【信、解、行、證四事,無一不關緊要。】

  這四個字樣樣都重要。

  【而信解尤爲最要也】

  信解是最重要的,因爲你不能解,你就不能行。譬如我們常常講,這個經上講的,實在講就是教我們放下,放下是行。爲什麼放不下?不明放下的道理,放下的道理是看破,也就是說你看不破,所以你放不下,這個一定道理。真正看破了,那個放下不要人說,自然就放下,他再也不會執著。所以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的根源,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看清楚。看破是看清楚、看明白了。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、不了解,所以才有妄想分別執著。因此信解是入門,信解最重要。真正解了之後,沒有不肯行的;真正肯行,沒有不證果的。

  【《大論》卷五十雲】

  般若 經上所說的大論,如果不特別指出來,那就是《大智度論》,屬於般若 部的。在法相裏面,如果講大論,那一定是《瑜伽師地論》。它不標名字,只說一個大論,一定指的是《大智度論》。《大智度論》有一百卷,這是第五十卷裏面有這一段文:

  【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,信受通達,無礙不退,名無生忍。】

  無生法忍這個名詞,一般學佛的人都知道,因爲我們課誦本回向偈裏頭有,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都念得很熟。什麼叫無生忍?能講得出來的人不多,這是《大智度論》對於無生忍的解釋。「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」,諸法實相,確實沒有生滅,實相是真相。我們今天看到一切相有生有滅,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這都是生滅相,佛在經上也常講。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,是隨順衆生說,我們知道佛說法,他的大原則是依二谛說法,二谛是真谛、俗谛。真谛是佛自己的境界,完全講真實的;俗谛是隨衆生的境界。所以俗谛我們好懂,是我們的常識,我們能理解;真谛往往我們無法接受,不能理解,我們沒見到,從來也沒聽到,除佛之外,過去也沒人曾經這種說法。這是佛說法的原則。這一句裏面是依真谛而說的,如來的境界,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如來與大菩薩(法身大士)他們的境界。他們所見到的一切法不生不滅,跟我們所見到的完全相反,這才叫一切法的實相。

  一切法的實相,我們在前面也曾經報告過幾次。佛在經上跟我們說,十法界的現象,所謂一彈指有六十刹那,一刹那有九百生滅。那個生滅的時間,實在講極短、極短,就看不出生滅了,所以說不生不滅。而我們感到這個生滅是一個相續相,連續的相它就變成生滅。譬如我們看電影,用電影的比喻好懂,我們在電影銀幕上看的畫面是生滅相,是生滅相續相。這個大家曉得,那個放映機,那個鏡頭,一開一張底片放出來了,馬上關起來,再打開第二張片子放進去了,因爲它速度很快,我們在畫面上看到一個動畫,它有動作的,我們凡夫看到這個,所以說萬法無常,生滅相。諸佛菩薩是看到底片,那個底片一卷拿出來,不生不滅,沒有生滅相,他看到是底片,底片是實相、是真相;我們看到銀幕上是幻相,不是真的。諸位從這個比喻裏面,你細細去體會。但是我們現在的電影,是一秒鍾那個鏡頭開二十四次,一秒鍾開二十四次。如果照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比喻,一彈指六十刹那,九百生滅,那是一秒鍾二個十萬八千次。你說那個速度多快!二個十萬八千次,這是真的。你了解之後,真的是沒有生滅,你看到底片,不生不滅。

  佛給你說的事實真相,你相信、你接受,我們現在也相信、也接受。佛講的我們相信、我們接受。我們是不是證無生法忍?沒證!爲什麼沒證?我們沒有通達,達是達到這個境界。我們只是聽佛這樣說,相信佛的話,佛講的一定是真的,想想也滿有道理,用科學的理論能夠想得通,也就是說不違背科學的邏輯,能夠講得通的,可是畢竟我們沒有能夠證得。所以我們現在沒有通達。果然「信受通達,無礙不退」,這個不退是信心不退,通達是他證明了,他入這個境界。佛親眼看到這個境界,他也親眼看到。看到什麼?看到阿賴耶識的活動狀況,這是阿賴耶叁細相裏面的事情,「無明不覺生叁細」,是這個境界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什麼人才能夠見到阿賴耶的叁細相?佛說八地菩薩。八地叫不動地,七地是遠行地,八地是不動地。八地菩薩見到,他見到跟佛所見到的完全相同,所以佛說的他毫無懷疑,完全接受了。這樣的菩薩才叫做證無生忍菩薩;我們常講無生法忍,證無生法忍的菩薩。

  【《大論》卷七十叁雲:得無生法忍菩薩,是名阿鞞跋致。】

  這個好,實在是好!給我們證明了,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上給我們講的那個往生的狀況。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看看,就是八地菩薩,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。通常,這是佛在經上說的,凡夫要以無量劫才能夠修滿十信。十信菩薩退轉,退得很快,退得幅度很大,他會退,無量劫才成功,才十信心滿;十信心滿之後,那就不退了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證叁不退。從證叁不退這一天起好辦了,那個時間就可以算得出來,不像前面你進進退退,那怎麼算法!沒法子計算。十信心滿證叁不退,這個講的是圓教,叁不退就可以算了。從這個時候起,修行成佛叁大阿僧只劫。叁大阿僧只劫不是普通講的,要是普通的那種說法,只要有修行就算的話,我們每個人早都成佛了,那還在這個地方幹這些事情嗎?經上佛給我們講的,等於給我們授記的,我們過去生中這個修學已經經曆無量劫,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這都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,《金剛經》上也是這麼說。要不是累劫的善根、無量劫的善根,今天你怎麼可能在這裏坐兩個鍾點,你看居士林隔壁那些鄰居他都不來。所以你要曉得,你能夠在這裏坐上兩個鍾點,是無量劫的善根,談何容易!一定是要證得圓教初住,就是證叁不退,證叁不退了,這個時候開始算起,叁大阿僧只劫。第一個阿僧只劫修滿叁賢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;第二個阿僧只劫修七個位次,從初地到七地,兩個阿僧只劫滿了。第叁個阿僧只劫修叁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無生法忍的菩薩是八地,兩個阿僧只劫滿了,入第叁個阿僧只劫才八地菩薩,證無生忍,無生法忍。

  《仁王經》上講法,「在七、八、九地」。《仁王經》佛把無生法忍分作叁品,下品七地菩薩、中品八地、上品九地。十地就不叫無生忍,叫寂滅忍,比無生忍又提升了一級;寂滅忍,法雲地菩薩是下品,等覺是中品,佛證的是上品,寂滅忍。「故言初住證者,是分證。八地等證者,是圓證。」我們講初住,這是把標准放低,不要訂得這麼嚴格,嚴格的標准是八地。放寬來講,初住證得少分,所以叫分證。八地是圓證,無生法忍證到圓滿,是這個意思。

  【《觀經疏》曰:無生忍,是初地初住。】

  這是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所說的。

  【地住並說者,可見別初地,圓初住,見地相等。】

  經上講的都一樣。

  【又可見見地不圓者,必至登地乃圓。是以十地菩薩,始終不離念佛也。】

  正因爲如此,所以我們對於學佛的同學們,他不相信淨土法門,他學其他的宗派法門,我們對他們要尊重、要禮敬。爲什麼?他不明了,我們明了,第一希有就是無生忍的菩薩,這才真正是第一希有。他現在不肯念佛,無論他修什麼法門,我們尊敬他,我們勉勵他,勸他一門深入,專精修學他會有成就的。不過他的路遙遠,時間很長,他們的果報最後都是華藏世界,證得圓教初住、別教初地,都入了華藏世界。在華藏世界修滿一個阿僧只劫,到第二個阿僧只劫,他在華藏世界就證得圓教初地菩薩,就登地了。登地之後他一定會遇到文殊、普賢。普賢菩薩一定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所以到最後極樂世界我們再見面,我們在極樂世界也資格很老了,老大哥了,是不是?你看他繞好大一圈,到這個時候才來!這是真的。我們馬上就到了,他要繞好大一個圈,真的要繞無量劫才繞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很清楚很明白,講給他聽他不相信,他還要罵人,所以就幹脆不講了。你那個法門很好,你好好的去修吧!再看底下經文:

  經【世尊,是實相者則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】

  「此節經文,是解釋實相,以及何以名爲實相之義。」

  這個小題目,科題,科題是明實相,明是說明,說明什麼是實相。解釋實相,爲什麼叫它做實相?爲什麼起這個名字?

  【是實相,則是非相。】

  這才把實相真的說出來了,要不用這種巧妙的說法,實相說不出來。實相是空有兩邊都不住。你說了一個,就落實了,就落在一邊;兩邊不住,你從這裏面去體會。所以實相不在文字裏,你要在文字裏找,那就錯了,文字裏沒有。

  【正是說明其所說的是性,而不是說相。假名爲實相。】

  實相是真如本性。佛在一切經裏面,把這樁事情說了幾十個名字。也許有人要問,這一樁事情,立一個名字就可以,爲什麼要立那麼多名字,叫我們反而搞不清楚。其實佛是很巧妙的顯示實相,叫你知道名是假名,萬萬不可以執著名字,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四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