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同归」;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所以说一是任一。因为一你才能专,专就能成就,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,法门虽然多,你要专一,你才有成就,你同时学几个法门,那你决定不能成就。
大乘经读得多一点的,也许诸位知道,我举出一个例子:龙树菩萨,这很了不起,在我们中国大乘八宗共祖。他在没有遇到大龙菩萨之前,通达世出世间一切典籍,他都读尽了。读尽了、通达了,是不是真通?没有。他只是通文字、通表面。佛法里面讲通,是通自性,他没有见性,所以还贡高我慢,还自以为了不起,这就是过失。读再多的东西,你只通表面、通文字,不能通自性。如果你是一门深入,通自性;如果通自性,明心见性了,的确世出世间一切法门,没有一样不通达。所以龙树,我们讲未遇大龙菩萨以前那个境界,要跟我们中国六祖比一比,差远了,六祖比他高得太多!六祖也不认识字,也没有念过书,一部经也没念,你念什么经他都懂。法达禅师念了十年《法华经》不懂意思,向六祖请教,六祖说:你念给我听!《法华经》二十八品,念到第二品方便品,六祖听了:好了,不要再念了!,后面都知道了,不要再念了,就讲《法华经》的意思给他听,他一听就开悟了,就明心见性,哪里有龙树菩萨那么傲慢!
世间人念书,说真话,我在国内外都听到的,有很多父母,父母没有受到好教育,但是全心全力培养儿女,儿女读书读得不错,大学毕业了,拿到硕士学位、博士学位,转过头来瞧不起自己父母,父母寒心了,许多场合不愿意带父母去,觉得父母程度太低,不好意思见人,这是大不孝!这就是什么?书念多了,那个眼睛慢慢念到头顶上去,连父母都瞧不起!不念书还好,还老实、还很谦虚,对人还很恭敬,愈念愈傲慢。傲慢是烦恼,读的愈多是烦恼愈长,这不是佛法。佛法真正通达的时候,那个人和睦谦虚,你们在经上看,哪一尊佛有傲慢,哪一尊菩萨有傲慢,没有!凡是贡高我慢的,不通!念得再多也不通,这个不通诸位要记位,不通自性,没有见性。所以他念那么多书,他得的结果是什么?得的是:清凉大师讲得好,「增长邪见」,真的果然没错,他要不增长邪见,他怎么会贡高我慢,增长邪见。这才知道古大德为什么教诫学人一门深入,一门深入不会犯这个毛病。
在《华严经》上,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,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就定了,「一即一切」,任何一部经都是一切经,你只要通达了,一切经都通达。六祖惠能大师,没错,他就是听《金刚经》开悟的,《金刚经》是一部经,实际上五祖忍和尚跟他讲《金刚经》,只讲了四分之一,没讲完,讲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彻底明了了,大彻大悟,后头不必讲了。这一部经明了,一切经都明了了,不但佛法明了,世间法也明了了。为什么?世出世间法都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,你把源头找到了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!根本找到了。好像一棵大树,树叶不知道树枝,树枝知道树叶,一根树枝上有许多树叶,小枝不知道大枝,大枝知道小枝,一个大枝里面有许多小枝,如果找到根本那就全部都知道了。自性是根本。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这个根本出生的。所以会学的学什么,找这个根本,根本就是自性,就是真心;净宗讲的一心、清净心,那就是根本。根本怎么修?要专一就修得了。所以专精两个字,佛菩萨劝我们,祖师大德劝我们,我们就是不肯干,一定要搞杂了,这个过失在我们自己,不在善知识。所以晓得一是任一。
后面讲的主伴,《华严经》上讲主伴圆融,如果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,释迦牟尼佛第一,所有一切诸佛都在释迦牟尼佛底下,一佛出世千佛拥护。像我们这个讲堂,这个位子是主席,释迦牟尼佛坐在此地,阿弥陀佛、毗卢遮那佛都坐旁边,都两边坐;阿弥陀佛为主,那释迦牟尼佛也坐在旁边。所以这个主不是很多个,也不是专一、不是独一,是任一。不但佛为主,有不少法门里面以菩萨为主,像密宗里面所讲的本尊,本尊就是主。以观音菩萨为主,诸佛如来都要摆在观音菩萨旁边。这才显示出佛法真平等,这不是假的,真平等!主不是哪一个人当的,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,一个主,其他统统是伴。
此地是跟我们讲信解行证,以信为主,解行证都归信。没解之前,是勉强的信。我们没有理解之前,我们对老师的信,是尊重老师的人格,景仰他、敬重他,我们信他的话,没解!解了以后叫正信,有理论依据;换句话说,没解之前,我们一般讲人格担保。佛菩萨是好人,绝对不是坏人,决定是善人不是恶人,他的话我们怎能不信!这个信叫强信,实在讲是个勉强的信,可是并不是没有条件,是有条件的,老师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,他的品德、他的学问,值得我们尊敬,我们凭这个信他。道理通达了叫正信,我们佛教里头常讲正信佛教徒,正信佛教徒是明理的。你信佛不是对某一个人尊敬的,不是对佛菩萨,是真正通达道理,那个信心从这里建立的,从解上建立的。如果从行上建立的,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把这个理证明了,那就真信,比正信还要深一层,正信是只有理论还没有通过试验。这是经过试验,证明这个道理确实没错,所以这个信是真信。如果到证的阶段,那是圆满的究竟信。用一个信,就全部都归到信。如果用解,信行证都归入解。没解之前我相信,譬如《金刚经》,我对《金刚经》相信它,什么意思我还不懂,因为我信,所以我发心去学它,这个信就归解。解了之后,我照这个去做,从做的当中,把解证明、证实了,这是行信,到最后圆满,我证了这个行解,到最后是证解。说这三桩事情就够了,其他不必说了,以此类推。
世出世间万事万物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无论是学佛,无论是在世间求学也好、办事也好、生活也好,你要能够掌握到一,你没有不成功的,你没有不快乐的,你没有不幸福的。你要是搞多了、搞杂了,纵然你有一点成就,你会生活得很辛苦,生活得很劳累。世法尚且如此,佛法也不例外。我常常勉励一些年轻人,三十年前我教学生,就常常勉励,但是没有一个肯相信,没有一个肯听。我才想到李老师讲师资之道难,一个学生要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,一个老师要找一个学生也不容易,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听话的学生,找不到了。现在人就是听假不听真,真就是一,假就是多。我要告诉人,「你要多学,样样都要看,样样都要听、都要懂!」我从来不这样告诉人。为什么?现在骗他,他欢喜,到将来他堕落了,以后再碰到恨死你,你那个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?你为什么指出我这一条路来。他现在不懂,到那个时候他知道了。所以我清楚,到他后悔的那一天他碰到我,「我很后悔没有听你的话。」这个好!不至於他来责怪我。我是跟你讲了,你不听,那有什么法子!那就没有法子。专精,一门深入,无论是解门,无论是行门,最可贵的就是一。宗门有一句话说,「识得一,万事毕」,你真正认识一,什么事都没有了,这句话说得很好。以后我们再看《华严》,或者再看到其他的典籍里面,引用《华严经》上这句话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意思我们明白了。
【闻法当深会其用意之所在。若执著名言,死在句下,为学佛之大忌,亦非圆融无碍之佛法矣。】
这几段实在讲对我们初学,是最宝贵的开导,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原则。听经、看经,闻法包含这两种,我们看经、我们听讲,一定要深深体会用意之所在,那你就会听了。古人所谓「耳听、心听、神听」,不一样!这是形容领会的深度不相同。耳听是最浅的,心听就深了,神听就更深,要能体会。不会听的人,就是下面所讲的「执著名言,死在句下」,这是学佛最大的忌讳。这样听经,佛法的义趣他决定体会不到。
我记得过去,好像在这个地方也曾经讲过。我年轻的时候跟李老师学教,李老师的方式是讲小座,我们今天晚上听他讲经,明天晚上我们就复讲,把他今天晚上讲的东西,要重复讲出来。因此在听经的时候,那当然我们会记笔记。那个时候的讲堂,也像这样的,我坐在第一排第一个位子,老师看得很清楚。他老人家下座,在休息室休息的时候,就把我找过去,我去见他,他就问我:你听经的时候,是不是在写笔记?我说:是的。他说:你写这个干什么?我说:帮助记忆免得忘掉,帮助复讲。他摇摇头,他说:「你这个记的东西没有用处!你费这么多时间去写,写得那么多,到明年你的境界提升,完全用不上。」我想想是满有道理的。所以他教我不要记笔记,全部精神贯注听他讲。
他告诉我,他说会听的人听教理,就是此地讲的「深会其用意之所在」。这句话说得笼统,李老师分层次,会听的听教理、听理论,理通了之后,所有佛法都通了。我们想到六祖惠能大师,听《金刚经》,他听的是教理,所以他全部贯通了,那不是普通人。李老师讲:「那当然你做不到!」我确实做不到。做不到应当求其次,这其次是什么?教义,你要能听这个。听到教义,虽然不能全部贯通,能通一小部分。譬如在中国,佛教十个宗派,每一个宗有它的教义,你能够通达教义,就能通达一宗;通达教理,是通达全部的佛法。他说:万万不能记笔记,我讲一句,你记一句,那都变成死东西。你将来上台讲经,一定要拿笔记,离开笔记,笔记还漏掉一句,这一句没听清楚,那怎么行?不可以的。不能在讲台上,我这一句漏掉了,不会讲了,这个不可以的。
所以他教我们学东西学活的,不要学死的。这个当然是有困难的,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。我遵守他老人家的教诲,我在台中十年,我的笔记本只有两本,每一本里头大概写一半都不到,我十年用了两个薄薄的笔记本子,总共大概我所写的没有超过五十页,十年。他教给我的方法,这个方法真好,真是妙极了。他教我学活的,不要学死的,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。要能够体会到真正的意思,就像开经偈上讲的「愿解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四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