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在門口嘻嘻哈哈的笑,說一些風涼話:裝模作樣。這是說明了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形式是做什麼用的?形式是表演的,這個諸位要曉得,就跟演戲一樣,表演的。初一、十五大家在一起誦戒,守住儀規,規規矩矩、整整齊齊,表演的。給誰看?給外面初學佛的人看、不學佛的人看,讓他們看到這個場面肅然起敬,誘導他入佛門,是這個意思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我們做所有一切法會,它用意在此地,接引廣大的群衆,這是演一臺戲給他們看,目的是接引他們來。真正修行是在心地功夫,這個要曉得。所以往往真修行人,他不注重這些表面工作,但是並不是說這個表面工作是不對的,曉得表面工作用意在哪裏?它有無量的功德,這就是十大願王裏面的稱贊如來。
確確實實《金剛經》裏面所講的理論是真好、真高、真妙,方法也好,簡單,但是做起來真的不容易。可是並不是說不能做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,不是不能做。譬如,布施叫你放下,你肯不肯放下?放下,布施實在講,你把錢都捐出來,捐出來多麻煩,費那麼多事情,連捐的這個念頭都沒有,這叫真放下。捐,我還想到哪裏去,這個羅嗦,你還是放不下,放下連這個念頭都沒有,有也好沒有也好,腦子裏頭、心裏頭,這念頭都沒有,那財你真的舍掉了。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要統統放下。世出世間法一切放下,那我還學什麼佛?統統放下你就成佛,你不要學了,你成佛了,你還學什麼?佛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,凡夫放不下,佛統統放下。那個佛,不學就成佛了,多自在!所以一定要從這裏下功夫。開始要練習,因爲妄想分別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,這說得容易做得難,哪有說放下馬上就放下,沒那麼容易的事情,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學習,去鍛煉。
【末世衆生,既不遇佛,甚難得聞、甚難信解受持者,而竟得聞、竟能信解受持,彼真難能可貴,其根性必遠勝我。其鼓舞後學之心,拳拳極矣。】
這個意思已經牽涉到底下一段。末法時期,我們去佛很遠,沒聽到佛說法,沒有聽到菩薩、真正善知識說法。那個說的人都講不清楚了,我們聽的人還聽開悟了,哪有這個道理!沒這個道理。除非聽的人心真清淨了,確確實實一塵不染,真的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,那個行,那個聽人家胡說八道也會開悟。這就是常說的「會說不如會聽的」,那個行。可是到哪裏找那樣的人?沒有!人人都有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要遇真正善知識開導。沒悟的人、沒相應的人,那就非常困難,就是他自己認識不清楚,了解不清楚,縱然依照古大德注疏去說,因爲他沒有透徹,他沒有明了意思。由此可知,要不從真正修行實證,要想把經講好,沒那麼容易。我們今天開始學,開始學要踏著古人的痕迹,決定遵守古人的注解,我們踏在他的肩膀上,踏上去要出人頭地才行。如何出人頭地?下面就是要認真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受持讀誦、爲人演說,那就出人頭地了。一定要受持,受持前面講了好一大段,受持簡單講是依教奉行;你要不能依教奉行,那就不是受持。《金剛經》教給你是什麼?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境界相。境界相給我們說了叁個,微塵、世界,境界裏小相、大相,小是微塵,大是世界;離身相,佛舉的叁十二相;合起來身心世界統統放下,這叫做受持《金剛經》,這經文裏面說得清清楚楚。不是叫你每天《金剛經》念幾遍、或者拜一部,那叫受,那個不是的,那毫不相幹!
《金剛經》的受持,是叫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這叫受持。你有沒有去做?你放下多少?如果在末法時期真有這樣的人,須菩提尊者佩服,當然佩服,理當佩服。因爲他生在佛陀那個時候,他開解受持那不難,距離佛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以後,還有人沒有遇到佛,遇到《金剛經》,也能夠明了,也真能夠這樣做,這個人善根福德一定超過須菩提,這是我們承認的。所以今天說老實話,你的修持,你不成就那就不談了,如果要成就,決定超過過去的祖師大德。什麼原因?蓮池大師在《竹窗隨筆》裏面就有一段公案,佛門叫公案,我們一般人講故事,真實的故事。在他那個同時代,有一個很有名氣的修行人,四衆同修對他都非常尊敬、非常景仰的。他住山,在山上住小茅蓬,修得非常好,戒律精嚴,身心清淨。可是他有個緣,人家請他到都市裏面來弘法,在都市裏住了沒多久,他名利心生起來,貪瞋癡慢都起來了,墮落了。這就是說明一個人如果禁得起誘惑,那成功了。絕大多數的人禁不起誘惑,外頭環境一誘惑,裏面煩惱又勾起來了。他在深山與這個社會不接觸,他身心清淨,到都市來就完了,這非常值得人感歎的事情。蓮池大師那個時候什麼時代?我們今天這個什麼時代?今天這個時代花花世界,就是蓮池大師這樣的人,要是處在今天這個都市裏頭,也很難熬過去!所以今天我們在這個花花世界裏面,能夠不受誘惑,你這個定功就超過他們,你的智慧也超過他們,一定的道理。所以你們這些年輕出家人,要度底下一個世紀的衆生,你們的定功智慧要超過我們這一輩。爲什麼?下一個世紀的誘惑比我們現在又不知道多多少倍,強多少倍?這是魔境。外頭都是妖魔鬼怪,都在那裏想盡花樣誘惑你,在那裏欺騙你,你能在這個境界裏頭如如不動,這是高段的功夫。古大德這些菩薩佩服不是沒有道理,很有道理。他這個話講得不是謙虛的話,不是客氣的話,句句都是實話。我們看下面這個經文:
經【若當來世,後五百歲,其有衆生,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是人則爲第一希有。】
這是須菩提的贊歎,意思就是超過我太多太多,我不希奇,那才叫真希奇。
【後五百歲,則指佛入寂後,第五個五百年,即末法之初。】
就是末法的初期。
【今則叁0二二年】
佛滅度到今年,叁0二二年這個說法是我們中國的說法,跟外國人的講法不一樣,外國人他們說法今年是二千五百多年,跟我們中國說法相差六百年。到底哪個是真?哪個是假?這個事情你要不問釋迦牟尼佛,誰也不能確定。所以佛滅後幾年,到現在是有很多種說法。在中國習慣,虛雲老和尚用這個講法,印光老法師也用這個講法,印老給人家寫的字後面用的佛法幾年,都是用這個,都用這個講法。這個講法,在我們中國課誦本裏面,那個說法跟這個年代就相應。佛出生在周昭王甲寅年,佛滅在周穆王壬寅年,所以用這個說法跟這個年代就一樣。我們在贊頌裏面,還是有這些字樣,這個無關緊要。就是外國人這個算法二千五百年,也是第五個五百年了,都符合了。
末法之初,佛的法運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末法一萬年,我們也過了五百多年,算外國的算法也過了五百多年,現在是第六個五百年;如果照中國這個算法,現在是第七個五百年,去佛遠了。
【已在第七個五百歲初】
這是算中國的講法,去佛遠了。
【經中凡言後五百歲,亦不定在第五。總明其是在末法時代而已。】
這是一個原則,我們曉得就行了。總而言之,他這個話是講在末法時期,不是正法,不是像法,總在末法時期。在這個時代,
【楞嚴經雲,此時衆生,鬥诤堅固,入道甚難。鬥诤起於執著,執著起於分別,分別起於我見。而佛法則是專治此病。】
這個確確實實沒錯,像《金剛經》就是一付良藥。可惜現在人《金剛經》喜歡念,很尊重它,不照做,那有什麼用處?還是我見,我見就是剛才講的,我的看法、我的想法,還是搞這一套。每個人都說我的看法、我的想法,哪能不打架?所以和合僧團在今天沒有了。我在早年,說這個話應該也有二十年。二十年前臺灣有一位老居士,也是很有身分有地位的人。有一天他請我吃齋,請我吃飯。在臺北有個功德林,二十年前的臺北市跟現在完全不一樣。他只請我一個人,吃飯的時候,他的樣子就很難過。他說:法師,現在很多人造罪業。我說:造什麼罪業?要墮阿鼻地獄。我聽到這麼嚴重,什麼人造罪業墮阿鼻地獄?是造什麼業?他說:破和合僧。我一聽,吃飯,吃飯!別想這個。他說:爲什麼?我說:你在哪裏見到和合僧?我這一問,他想想笑起來了。不要外面的人去破和合,住在寺院裏面,他們自己就打架、就吵了,哪裏和合?如果真有和合僧的話,破和合僧是墮地獄;我說我沒見過。一個小廟,兩個人住,兩個人都常常吵嘴、都吵架,他怎麼和合?所以我老實告訴他,我說我沒見過和合的僧團,你在哪裏見過?他也沒有見過,那說他幹什麼?沒事,沒有人破和合僧。
和合僧團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?見和同解。所以世尊真令人佩服,我們不能不五體投地。他老人家這個和合、見和同解的基礎在哪裏?不是說我的見解正確,你們都是錯誤的,都要依我,佛從來沒有說這個話;我們大家都把一切想法、看法都丟掉,這不就和合了嗎?高明,叫人沒話好說。你有知見就是錯誤,就是迷惑、就是顛倒,就是分別執著;所有的人大家心都清淨,都沒有知見,這就和合,這個很能叫人佩服。所以,我們依哪一個人,人家並不服,我爲什麼依你?你爲什麼不依我?所以佛這一招很高明,佛也沒有說「你依我,我是佛」,佛沒有這麼說法;佛說:我們大家統統把知見舍棄,不就一樣了嗎?不就和合了嗎?所以我們讀佛經,看到世尊這一套方法,佩服得五體投地,真正能叫人心悅誠服。像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境界相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那就和合,這個見就同了,見同解是這個同法。所以佛法確確實實是專治這個毛病,我們見和同解,還有什麼爭的?一切爭執都沒有了。爭執沒有了,絕對不會有鬥爭,所以這個世界永遠是和睦的,永遠是太平,它這個基礎建立在這裏,這是完全真實,一絲毫虛妄都沒有。
【可知今日欲補人心,挽回世運,唯有弘揚佛法,以其正是對症良方故也。】
現在這個世間人,每個人都自以爲是,誰都不服誰,這就是鬥诤堅固。僧團裏面也如是,如果僧團裏面要不是這樣的,那佛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四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