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须知凡言遣者,因执故遣。】
这个遣对什么说的?对执著来说的。遣就是放下。在古时候,在中国南宋的时候,浙江奉化出现了一位布袋和尚,我们现在大家都称他弥勒佛、弥勒菩萨。现在弥勒菩萨都塑造的是布袋和尚像。布袋和尚也是不修边幅的,一天到晚背一个大布袋,到处去化缘,人家给他东西,他也不管什么东西都往布袋里一放,背著就走了。曾经有人请教他老人家,你怎么修行?向他请教修行的方法。他站在那个地方,把布袋放下。那个人也不错,懂得他意思。修行,怎么修行?放下。放下之后怎么办?他把布袋再背上就走了。放下跟背起来是同时。《金刚经》上,「应无所住」是放下,「而生其心」是背著就走,他用这个方法表示。一部《金刚经》所讲的,他一个动作一表演,全都演出来了。我们费这么多事情来讲,他一表演就出来了,他真的是在行道。放下之后要懂得提起,提起的时候要懂得放下,放下跟提起是一不是二。你要认为是两桩事情,那你就错了。它是同时的,同体同时,这才显示出诸法一如,空有同时。
【故空有同时亦不可执,执亦应遣。】
空不能够执著,有也不能够执著,空有同时还是不能执著,「不能执著」也不能执著,你要有个不能执著,你还是执著,你的心还是不清净。这个话只能说到此地,再往下没得说了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,这才是真正清净。
【情见若空】
情是情执,见就是你有见解,也就是你有你的看法,有你的想法,那就完了。你要问佛菩萨,佛菩萨你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?他没有看法。你问他什么想法?他没有想法,他比你高明。今天我们最大的麻烦,很难突破的,「我想怎样,我看怎样」,你看看这种起心动念,这个言语态度,四相具足,我执、法执具足,读佛经他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?如来真实义是什么都没有,那是如来真实义。如果你什么都不执著,什么都没有,你看这个经,一看意思都明白了、都开悟了;你有一点点意思在里面,佛来给你讲,你都不会开悟。不要说是人讲,罗汉讲、菩萨讲,佛来讲都没有用。什么原因?因为你有障碍,这就是业障,深重的业障。
我们在这个会上,常常用惠能法师做比喻,惠能法师听经为什么一听就开悟?他没有执著,没有分别。他在五祖忍和尚那里所说的,那个偈子里头,「本来无一物」,他那个心里头什么都没有,所以他才开悟。而神秀跟五祖那么多年,他没有办法开悟就是他有一物,他还要「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。他有我执、有法执,所以就不行。经教他都懂,他也会讲经说法,也得到一切信徒的拥护。诸位要晓得,他所讲的都是别人的,不是自己的,都是听说的、看得的。听来的、看来的,这种学问叫记问之学。你记得很多,你读得很多,听得很多,你记得很多,连孔老夫子都说,不要讲佛,「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」,不是你自己的东西。在中国古代世出世法都要求的是开悟,你自己觉悟了,那是你自己真实的东西。所以悟过来之后,讲《金刚经》,他是讲他自性的《金刚经》。这个经本是释迦牟尼佛从自性里流出来,这个讲经开悟的人拿到这个经本的时候,引发他自性的《金刚经》,那个味道不一样。
这些原理原则,佛不吝法,说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就叫你放下;那你放下,再放下,放下还要放下。「有」放下了,什么都没有了,「没有」也要放下;最后,我放下,「放下」还要放下,那就行了,你就心开意解。这个时候就能渐渐恢复到本性,本性尽虚空遍法界。你把你的想放下,心里头拉拉杂杂那些相、妄想放下,把执著放下,执著是烦恼。贪瞋痴,中国的文字都在心字部,贪里头有心,瞋恚也有心,愚痴也有心,那是执著。分别就是思,心里头划上界限,要不得!打妄想,心里面就现相,统统要不得!把这个东西统统放下之后,都没有了,最后剩下来,剩一个真心;叫你放这个东西。所以情跟见,绝对不是好东西。
情见若空,就是空有两边不著,执著也不执著了,到这个时候,
【说空有同时也可以】
为什么?你说不会执著,只有言说并无实义,那怎么说都可以,说空也行,说有也行,说执也行,说不执也行,怎么说都对。
【即说四句又何尝不可】
这四句是空、有、非空非有、亦空亦有,它都对,都没有错,入了境界就没错。没入境界,
【若其未空,说四句固不可。】
那不是你的境界。
【即说空有同时,亦未见其可也。】
你只是学著别人说话,不是你自己的见地,别人说得没错,你说就错了,不是你的见地。所以学人家的东西,有的东西可以学,有的东西不能学,学不到的。事相的东西可以学,体性的东西决定学不到。
【佛氏门中,一法不立,亦一法不舍。】
为什么一法不立?因为一切法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为什么一法不舍?因为有体决定现相,相不可灭,相只会转不会灭。所以我们在六道里头轮回,轮回是转变,不会灭。
这一段的意思很深,是说明什么叫做实相。这个深义,我们从这些注解里面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,纵然不能够悟入,也能得到一点消息。能得到一点消息,对我们的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。自今而后,我们在生活、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,自然会看淡一些,不会那么认真,不会那么计较。能看淡一分,就有一分的智慧;能放下一分,就有一分的受用。受用就是经上常讲的福德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福德。你就有一分福德的受用,你能够开一分智慧,得一分福德,这是真实不是假的,立刻就能得到受用。再看底下经文,下面是约当来劝:
经【世尊,我今得闻如是经典,信解受持,不足为难。】
其实这四个字对我们来讲是大非易事。须菩提尊者不难,我们的确不容易。他为什么不难?前面讲,人家深解义趣,他当然不难。
【明其不但能信能解,且能解行并进而不退也。】
学佛最可贵的就是这一点。如果能够解行并进不退,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。果然能保持这个样子,甚至於西方极乐世界都可以不必去。为什么许许多多菩萨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保证你不退转。凭什么保证?没有退转的条件,佛法里面讲缘,没有退缘,现代的话来讲,没有退转的条件。而十方诸佛刹土,退转的条件太多太多了,这是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的。为什么退转?我们里面有烦恼,烦恼是什么?贪、瞋、愚痴、懈怠懒惰,这都是本身具有的;外面五欲六尘在那里诱惑,里外一接触,哪有不退转?佛法讲精进谈何容易,精进有精进的条件,你没有精进的条件,你懈怠懒惰退转必然的,我们也可以讲那很正常。它的条件在哪里?你要晓得,精进在六度里头是排在第四位,前面三位就是它的条件。第一个布施,他真能放得下,布施是放得下;持戒,真正守法;第三,能守法的人他才能够忍耐,他才有耐心;能忍而后才能够精进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成就都在精进;精进,一门深入,精是纯而不杂、纯一。没有前面三条,他放不下,他不守法,没有耐心。譬如我们学东西,就学得很多、学得很杂,这前面三个都没有。我要广学多闻,广学多闻不是给你讲的,广学多闻是给谁讲的?是给法身大士讲的。普贤十愿里头有,普贤十愿是给谁说的?《华严经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最低程度是圆教初住菩萨,人家已经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才修普贤十愿。普贤十愿的基础是六度、六波罗蜜,没有六度的基础,谈什么普贤十愿!这个必须要晓得,他的基础在哪里。所以我们学佛,从哪里学起?要从看破、放下学起。《金刚般若 》,实实在在讲,真的是帮了很大的忙,帮我们看破,帮助我们放下,这个经上说得太好了!
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法是佛法,佛法要舍。不但世间法要舍,佛法要舍。你要问为什么佛法要舍?不舍,你四相具足。具足四相就具足我执、法执,那有什么用处?有四相、有二执,就决定不能见性,所以经上讲「则非菩萨」。则非菩萨,这个菩萨的标准不是普通菩萨,是见性的菩萨。则非菩萨,就是说明你不是见性的菩萨。《金刚经》的标准跟《大乘起信论》的标准是相同的,都是法身大士的标准。解行不退,我们的确要从六度上扎根,从六度做起,然后才能够提升到普贤行。普贤行是成佛的,六度成菩萨,普贤成佛。
【长老身值佛世】
须菩提尊者出生跟佛同一个时代,同一个地区,有缘亲近佛陀。
【闻法证果,能解空义。】
佛讲的第一义空,也就是讲的真如本性、实相理体,他懂。佛说的他也证入,他亲证,所以他懂,他这个不是听了懂的,他是自己真正入这个境界。怎么会入?前面说得很好,只要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就入,关键在此地。如果一切法还是二,你没有入。入的人决定是万法一如,那是入的样子。还有我、还有人、还有众生、还有佛、还有世法、还有佛法,这个人决定没入。他可以成为一个现代人讲的佛学家,佛学家是什么?是世间凡夫,佛法懂得很多,很有研究,但是他还在二里头不是一,二没有归到一,这个人是凡夫,绝对不是圣人。
【此所以自庆不足为难,正显末世之十分为难。】
这是实实在在的话,我们是真难,我们心何尝清净?从什么地方看,从平等看,如果心真的清净了,一定平等;真正清净了,一定万法一如。我们与一切大众相处,还是有憎爱,这个我喜欢他,那个我讨厌他,这哪里平等?有这个念头在,心就不清净,就不平等。我们讲修行,修什么?每天念多少卷经,念多少声佛号,磕多少个大头,没用!那叫装模作样。如果你们看寒山、拾得的传记,寒山、拾得当年在国清寺,厨房里面做苦工的;一个是在厨房烧火的,寒山烧火的,一个是担泔水的,吃剩的东西,不要,丢掉的时候,他收了捡捡挑出去的。丰干是舂米的,这跟六祖在黄梅干相同的事情,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的。他们看到初一、十五大殿上诵戒,他们两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四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