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五十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是真的?你相信阿彌陀佛?因果報應是真的,你相信?遇到這樣的人,這就是佛經上講的一闡提,沒善根,講不通。碰到這種人那有什麼法子?我們只有合掌阿彌陀佛,你高興怎麼辦你就怎麼辦,我們幫不上忙。不但我幫不上忙,諸佛菩薩來也幫不上忙,你不相信!這些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人,取著空相。這個空相是什麼?認爲人死了就死了,一切都沒有了。哪裏有什麼輪回,哪裏有什麼報應?死了一切都完了。於是他這一生可以無所不爲,想幹什麼就幹什麼,這是他墮落的原因。到以後他見到地獄,見到輪回,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。

  由此可知,真正有佛緣的人,能夠聞到佛法,能相信、能接受,這佛在經上講的,如果沒有善根福德,不行!要是相信淨土,那是很深厚的善根福德。善根福德少了還不行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,阿闍王子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那樣的善根還不行,還是差了一截。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不少了,這樣的善根福德還不能相信西方極樂世界,不能發願往生。我們自己想想,我們聽到了,真的相信、真發願,那你就應該自己恭喜自己,你的善根福德超過阿闍王子很多。

  【業從何起】

  這幾段都很重要。

  【起於心之有念也】

  我們學佛的人,大概都比較聰明一點,都有一點警覺心,不學佛的人不知道,一生真的是懵懵懂懂、糊裏糊塗。學佛的人,不管他懂多少,「我業障很重!要想法子消業障」。他還知道消業障,不管業障消得了、消不了,他總有個念頭要消業障。消業障先要曉得業障是什麼,如果業障是什麼都不曉得,你從哪裏消起?先要認識業障,然後才有辦法把它消除。這個地方說明白了,業障就是念頭,善的念頭就是善業,惡的念頭就是惡業。善惡的標准是什麼,這要搞清楚,如果不搞清楚,許許多多人把惡業當作善業,不知道自己造惡業。佛法當中的標准,前面曾經說過一句:舍己爲人。這個念頭只爲一切衆生得好處,而沒有爲自己,這個念頭是善念,這是善業;如果起了一個念頭,只爲自己得利益,沒有想到一切衆生,這個念頭就是惡業。佛法的標准在此地。我們起個念頭,利益自己也利益衆生,怎麼樣?這個念頭是善惡交雜,不是純善,也不是純惡,果報要看將來哪一個力量強,先去受報,這個不定的。善念是一定得善果,惡念是一定要受惡報;善惡混雜不定的,要看後來的緣。由此可知,起心動念關系太大了。

  佛在大乘法裏面教導我們,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,一心一意專勸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,這個業是純善。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對這個世間決定沒有貪戀,你就一點惡業都沒有。在這個世間,隨緣度日就好。我的生活富裕,富裕是你前生修的財布施多。這一生的生活富裕,你就過富裕的生活,這個富裕不放在心上。如果這一生生活貧賤,日子過得很苦,生活條件很差,也不需要追求,也無需要改善,早一點求往生,你的心是定的。如果我的生活很清苦,看到別人過得很舒服,想跟人家比一比,想方法來改善自己生活。你們諸位想想,他有沒有意思離開六道輪回?沒有意思;還是留戀六道輪回,因爲他還想改善他的生活,他並不想往生極樂世界,這樣的人求往生難!這些道理不但佛教導我們,儒家也教我們,素富貴安於富貴,素貧賤安於貧賤,心都是安的。他心爲什麼安?道理明白,事實真相明白,所以他心很安定。他沒有一切的欲望,沒有一切的追求,安裏面就有樂。我們中國諺語常說,知足常樂。他很貧賤,他知足,他快樂。雖然是世間富貴人家,他不知足,不知足他的日子過得很辛苦。世間什麼人最苦?不知足的人最苦。什麼人最快樂?知足的人最快樂。

  我以前受戒的時候,得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,跟我們講了個故事。就是在江蘇常州這一帶,他們小時候作小和尚親眼看到的這樁事情。有一個要飯的,他的生活快樂。出去討飯,每天遊山玩水,晚上隨便找個破地方睡一下。他的兒子做生意發了大財,他的親戚朋友都罵他:你發這麼大的財,你的父親在外面討飯,你曉不曉得?這兒子沒有面子,就派了好多人到處去找,好不容易把父親找回來了。找回來,給他洗了澡,換了新衣服,在家裏當老太爺供養,養了不到一個月,老先生偷偷的又跑掉,又去討飯去了。人家問他:爲什麼?快樂!天天在家裏好像關在監牢獄,我一天到晚遊山玩水多自在,無憂無慮,心裏沒有牽挂。高人!這是真正的高人。什麼都沒有,要吃飯的時候討一餐飯吃,哪裏都可以睡覺,身上一無所有,遊山玩水又不怕強盜,什麼都不怕,這多自在!他那個生活快樂悠遊,別人沒有辦法能體會到的。這個人是知足常樂,他是世間最快樂的人。在家裏享福的老太爺不如他,比他差遠了。所以我們要懂得,明理,我們心就安了,什麼都不求了,一切都隨緣,隨緣就自在,何必要打妄想!

  【念與業時時變異】

  念是造作,造作的結果就是業,我們前念跟後念不一樣,真的這個念頭刹那刹那在變化,有時候的變化非常之大。這就是講妄想、妄念。

  【惟此同具之靈性,則從來不變不異,爲一切法之本體。】

  靈性就是真如本性,妄念千變萬化,無量無邊的變化,但是真如本性從來沒變過。佛法的修學,佛菩薩對我們的教導,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要明心見性,要在無量無邊變化裏面去找一個不變的,把那個不變的東西找出來。依循不變,這就是佛,就是菩薩。佛菩薩用的心,是用那個不變的心、不異的心,他們用這個心。我們凡夫用的心,是一天到晚在變化的,這個心是妄心,不是真心;真心是不變的,我們是用妄心。真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,不但六道、十法界是依真心變現出來的,諸佛菩薩的淨土、一真法界也是心性變現出來的,它是一切法的本體。

  【有體必有用】

  所以妄心斷盡,真性完全現前,現出來的就是佛的淨土。有體一定會有用,有用一定會現相,所現的是一真法界,所現的是極樂世界。

  【相雖幻有,而從來不斷。】

  諸位要知道,相是決定不會斷的,我們現在這個妄想也不斷,它會變。相會變不會斷,這個道理你要懂,它刹那刹那不住的在變,從來沒有斷過。如果斷了,那真如本性不就斷掉了,哪有這種道理?沒這個道理的。古德的比喻比得好,所謂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譬如我們用黃金做個佛像,佛像不喜歡了,我塑一個觀音菩薩像,黃金還是那個,並沒有斷,相改了。我把佛像融化,再做一尊觀音菩薩像,相變了,性沒變,金沒有變,金是一定有相的。因爲這個相刹那刹那在變,因此我們起心動念關系就太大了;你日常生活當中起什麼心,動什麼念。因爲這個相都是幻有,而且從來不斷。所以,

  【不應著有,也不應著空。】

  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。所有的現相假有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所以你不能執著有;但是那個相不斷,假相不斷,它千變萬化,所以你也不能著空。你著有錯了,著空也錯了。這是佛教給我們,空有兩邊都不執著,就對了。

  【既知相由業轉,業作於心。】

  這兩句把道理說出來了,真的是宇宙萬有的道理,這從大的來說。如果從小的來講,我們一個人一生的命運,你這一生是好命還是不好的命,這兩句話講得很清楚,講得很明白。明白這兩句話,你就會主宰你自己的命運,可以改造你的命運;改造命運不難。相是色相。色相,我這個身體,我的身體不好,我的身體多病,我的身體不夠圓滿,很多人想改,用什麼方法改?到美容院裏面去改,到外科手術整形裏面去改,愈改愈糟糕!那個副作用太大,改了以後再出來看,那真的是人不像人、鬼不像鬼,太可怕了!他不懂道理,從心上改。你的心善,你的相貌就善良;心慈悲,相貌就圓滿,從這個地方改。不需要找美容整形,用不著找它,那個害死人。從心上去改,這個一定要曉得,業作於心。衰老了,老苦,連衰老都可以返老還童,可以能夠回過來,只要你會改。你爲什麼會老?心老了,天天想:我老了,七十、八十、九十了,老了!他一天到晚在想老,就老得很快。如果你能夠把老給忘掉,你的念頭都是年輕人的念頭,你馬上就回過頭來,身體都回過頭來了,身子也靈活,這是相、色相。要懂得從心想生,看你怎麼個想法,它就怎麼個變法。常常想佛,常常想菩薩,想上幾年,相貌就變成佛菩薩,相隨心轉。相貌會變,會變成佛菩薩,變得很圓滿,讓人家看到你都歡喜你、都尊重你,它會變。多想想好的,不要想壞的。多看看佛菩薩,照佛菩薩那個模樣來造自己,來塑造自己,這是聰明人,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,要從心地上下功夫。

  實在講心是主宰,心很重要。在事相上,那只是小小的補助而已。事相上,現在上了年歲的人,四、五十歲的人,知道要注重身體、保養身體,要進補,每天要練氣功、要去打拳,搞這些鍛煉身體,身體也未必好到哪裏,不見得!我們學佛的人拜佛,拜佛對於鍛煉身體非常好,但是也是輔助。真正主要的是煉心,那才是真正重要。我在初學的時候,沒有出家以前,作居士的時候,跟忏雲法師住茅蓬。現在在臺灣,高雄元亨寺的老和尚,菩妙老和尚,跟我們一起住茅蓬,我們那個時候就在一塊,這個老和尚我們交情很深。那個時候我每天早晨叁點鍾就起來,每天晚上九點鍾睡覺、叁點鍾起床,住在山上。那個時候的山是荒山沒人住,不像現在,現在景觀完全破壞了。早晨起來做早課,早課完了,我要做早飯,要燒早飯。忏雲法師飲食很講究的,早晨要吃豆漿稀飯。我們早晨起來要磨豆漿,豆漿裏面摻花生米,那個稀飯很香、很好吃,早餐自己做。做完以後,把早飯煮好了,還有一段空間拜佛。我早晨拜叁百拜,我拜的速度很快,大概要一個小時多一點點,拜叁百拜。我中午拜二百拜,晚上拜叁百拜,每天規定是拜八百拜佛。我拜了五個半月,拜了十幾萬拜。以後,出家之後就教學,就忙著講經,這些事相上修行就很少了。最近差不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五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