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四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學的,等覺菩薩不能說他不做,他不能不做,他天天要做。等覺菩薩初學要守的那些規矩,他還是要照做。我們在本經一開端,看到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乞食,著衣持缽;著衣持缽是初學人學的,你們剛剛受戒就學了。釋迦成了佛,他也每天按照這個規矩,一點也不亂,他有次第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到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的確一位攝一切位。不但如此,而且可以一超直入,這是講圓頓根性。

 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淨土。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,淨土法門跟這裏講的完全一樣,淨宗的確是大乘至圓至頓。我們這樣一品煩惱沒斷,很幸運遇到這個法門,實在是很不可思議!你如果講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一定要《金剛經》這個標准,要有這個標准才行。我們念佛人沒有達到這個標准,仗佛力加持也能夠得到這個標准,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不是我們自己的能力,這個我們要曉得。真正是經上講的,無量劫來所修集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在這一生當中成熟,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!

  【惟在當人始終不逆,荷擔起來,決定當得無上菩提也。】

  末後這一句,雖然是勉勵的話,他不是隨便說的,也是真實語。我們有緣分讀到《金剛經》,有緣分聽到《金剛經》,就跟《彌陀經》上講的沒有兩樣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那個地方是得生淨土;我們這個地方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」,你能夠聞說金剛般若 》。你要是善根福德因緣少,這個聽不到。大家細細想想,我們講堂四周圍鄰居有多少,他爲什麼不來聽?他沒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。你們還從很遠的地方到這兒來聽經,他就在隔壁他都不來。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,一點都不能勉強。佛在這個經上說得很清楚,不是一佛、二佛、叁佛、五佛所種善根,無量劫來,善根非常深厚。所以我們自己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,了解事實真相,承認自己確實有深厚的善根福德,遇到這個機緣。今天關鍵就在底下這一句,始終不逆。我們今天聽到這是開始,在這一生當中要能夠保持,在我們全部生活當中依教奉行絕不違背,這就是信心不逆。發這樣的心、發這樣的願,前面講了,叁種菩提心你就圓滿;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都圓滿。荷擔起來,要把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責任自己擔當起來,我們要真幹!這樣的人決定當得無上菩提。江居士在這個經上勸勉我們,真正這樣幹,將一切功德回向求生淨土,決定往生;不但往生,高品位的去往生。

  【信心不逆中,既具叁心。】

  叁心具足。叁心是菩提心;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叁心具足。

  【即是具足叁聚淨戒】

  往往一般人疏忽了,以爲大乘對於戒律好像疏忽了,好像不太重視;其實不然,大乘人的戒比小乘人還要清淨、還要嚴格。但是大乘人並不表現在事相上,小乘人在事相上非常執著。在古代,還有一樁公案,我們佛門叫公案,一般人叫故事,有個故事。唐朝時候,終南山的道宣律師,他專門修戒律,戒律精嚴,感應得天人送飯。他每天日中一食,他那個飯天人供養,天人尊敬他,戒律精嚴。有一天窺基大師從終南山下面經過,順便去訪問訪問,拜訪拜訪道宣律師。而道宣律師知道窺基學問不錯,教理通達,講經說法,玄奘大師的得意門生,但是在戒律規矩上他比較隨便一點,所以對他就輕慢;尤其人家稱他叁車法師,對他並不怎麼尊重。於是道宣律師也想趁機會來教化教化他、來教導他。用什麼方法?天人供養叫他看看。你看看我一天日中一食,天人送供養給我,叫窺基法師看到生恭敬心、生慚愧心。哪裏曉得那一天,天人沒有來送供養,道宣法師目的達不到。窺基法師下山之後,第二天天人又來送供養了,他就責備:你昨天爲什麼沒有送來?那個天人就跟他講:昨天山上有大乘菩薩在這裏,全山護法神護衛著,我進不來。道宣法師聽了,一身流冷汗,慚愧!這才曉得,人家外表隨便,心地清淨,才知道自己不如。一個是重形式,一個他不在形式上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。信心不逆裏面就具足叁聚淨戒。

  【直心便是攝律儀戒,深心是攝善法戒,大悲心是攝衆生戒。由此可悟經初言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爲實之所以然矣。欲於此經信心不逆,決當從持戒修福做起。】

  叁心就是叁聚淨戒。《無量壽經》經題「清淨平等覺」,是戒定慧叁學。清淨這兩個字就是具足衆戒;平等是定,心平等就是定,定叫等持,等是平等;覺是智慧。清淨平等覺就是叁學,不但是叁寶,是叁學。從這裏能看得出來,一法裏頭的確攝一切法,法法圓融。到這個地方,我們想想經初所說的,「持戒修福,於此章句能生信心,以此爲實」,到這個地方,這個意思我們更清楚、更明白。如果不清楚、不明白,受持的心發不起來。受持就是依教奉行。這個心很難發起來,必須真的透徹,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才知道非這樣做不可。

  【直心是斷德】

  這個斷就是斷一切惡、斷煩惱、斷無明;斷德。

  【成就法身】

  就是證得圓滿的法身,要靠斷德。

  【深心是智德,成報身。】

  深心是智慧,唯有真實的智慧,才肯斷惡修善,才肯利樂有情,所以他成就報身,報身是智慧之身。

  【大悲心是恩德】

  對於一切衆生大慈大悲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

  【成就應化身】

  報身是自受用身,應化身是他受用身,像《普門品》裏面所說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。

  【信心不逆,成就如是種種功德,其福之殊勝不可思議,果報亦不可思議。】

  全在「信心不逆」這一句。真的是信心不逆,菩提心現前,叁聚淨戒圓滿,圓攝叁聚淨戒;將來的果報一定是證叁德、成叁身,所以它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。果報是成無上菩提,所以說不可思議!再看底下經文, 下面是舉要別明,先約教義來說明:

  經【須菩提,以要言之,是經有不可思議,不可稱量,無邊功德。】

  這是從教義上來說的,也就是講從教學的義趣裏頭來講。

  【不可思議,指法身言,即是體也。】

  本經處處都講到,法身理體、真如自性。

  【性體空寂,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,故必須離相自證。】

 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就體會到,爲什麼佛教給我們要無住生心,那麼樣強調無住,無住就是離相。心要是有住,法身理體決定透不出來。佛法的修學,不僅僅是禅宗,任何一個宗派、任何一個法門,它的目的都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是佛法修學真正的目的,要見性。爲什麼不能見性?因爲你心裏頭有執著、有妄想,所以你就不能見性。你有執著,你決定離不開六道輪回;你有妄想,你決定脫不了十法界。諸位要曉得,十法界裏成佛,那個佛沒斷妄想,那成的是什麼佛?藏教的佛、通教的佛,十法界裏面的佛。妄想斷掉了,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去了。一真法界裏面兩種人,圓教初住菩薩、別教初地菩薩。別教登了地,這到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裏面,他才叫真佛;分證佛,天臺家講的分證佛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在《金剛經》裏面叫諸佛;《金剛經》上「諸佛」,諸佛是講哪個?就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。由此可知,非離相不可,你不離相你不能見性。

  我們念佛人,你要不離相,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。如果要念到理一心不亂,這是用金剛般若 來幫助我們念佛,念到理一心不亂,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。那個成佛太快太快了,實在不可思議!凡夫成佛,成圓教究竟圓滿佛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。同樣的,往生難不難?你果然能夠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,一點都不難;難的是你不肯放下,難在這個地方。果然現在就放下,現在就往生,佛就來接引。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要知道,你都明了了,你心裏還有什麼恐怖?《心經》上講的「度一切苦厄」,所有一切恐怖你都沒有了。縱然是叁次世界大戰,那個原子彈掉在空中,你看到,放煙火一樣的,你往生了!你說多自在,一點恐怖都沒有,看熱鬧!看完了就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來接引了,你看那個多麼殊勝、多麼莊嚴。所以一點恐怖都沒有,恐怖是什麼?恐怖是放不下的人。放不下,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。徹底放下了,往生是上上品往生。

  所以名字相要離。今天下午有一個同修打電話給我,他說他很煩惱,他念《無量壽經》,大概念了不少遍。他的日子不好過,人家罵他、侮辱他。他爲什麼難過?著了名字相,每一句罵他的話,他都聽進去了,他都放在心上,好難過!你說這有什麼法子?如果真的懂得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他罵他的,罵幾個鍾點罵累了,我一句也沒聽進去,那多自在,不就沒事,什麼事都沒有!所以我跟他講,你功夫不得力,那個經、佛都白念了;真正功夫得力的話,哪裏有這個現象!著相,這就苦惱。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。心緣就是心裏面的攀緣,怎麼離?剛才說過,心裏頭一切執著、憂慮、牽挂統統放下,都沒有了,心緣相就離了,這個離得幹淨。這個事情必須要離相自證,這是人家幫不上忙的。諸佛如來大慈大悲,也沒有辦法幫我們的忙,一定要我們自己離、自己證。佛只能夠把方法教給我們,把理論講清楚了,方法教我們了,要自己去做。佛能夠加持我們的、保佑我們的、幫忙我們的,就是這些。

  【不可稱量,指報身化身言,報化即是相用。】

  我們講體相用,法身是體,報身是相,應化身是作用。報身不可稱量,是從壽量上說。法身無始無終,是體、本體;報身有始無終,真的是無量壽,有始無終;應化身有始有終。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因此應化身無量無邊,特別是生在極樂世界。如果生在他方諸佛世界,還是有範圍的,一個大千世界、兩個大千世界,乃至十個、百個、千個大千世界,還是有範圍。唯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盡虛空遍法界,沒有範圍的。哪個地方衆生有感,他就在哪個地方現身,那個作用就跟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,所以不可稱量。要什麼樣的身分才達到這個目標?下下品往生的人,帶業往生下下品同居土,都是這樣的。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,道理都在此地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