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四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福报。如果我们去给人家超度念经,有口无心,嘴里念的经,脑子里胡思乱想,一点用都没有。假如我们在那里念经,恍然一下开悟、证果了,这个人立刻生天,道理在此地。你细读《金刚经》就恍然大悟,原来是这个事情,一点都不假。

  光目女她也是念佛,她的功夫比婆罗门女要次一等。为什么?她是梦中见佛的,她不是定中。梦中见佛,我们凡夫诚心诚意有感应,可以得到,定中我们就没有把握。梦中见佛,我们可以说她至少也念到功夫成片,真诚心,梦中感得佛菩萨把这些事情告诉她,都是真干!要是没有真诚的心如法修行,提升自己的境界,被超度的人凭什么?如果说是我们对地藏王菩萨恭敬,天天拜他,天天拿香花、水果供养他,他就来保佑我们,那地藏菩萨不是接受你的贿赂吗?哪有这种道理。那人家供养再多一点,拜得再多一点,地藏菩萨跑到他家去了,不跑你家了?没有这种道理。诸位熟读《地藏经》,你就晓得那个超度为什么,它真有效。为什么有效?就在此地。

  我们如果给人作佛事,这个东西很难,一卷经念下来,自己有没有悟处?没有悟处就白读了。一卷经读下来,自己真的有定有慧,定慧增长,被超度的人就得利益;所以七分功德,他得一分,自己得六分,他只能得一分。现在一般人超度,请七个法师;七个法师念,他也可以得一分,每一个人分一分给他,他就得一分。七个法师真的念得有定有慧,才行!如果没有定慧,那就很难讲了。这些基本的道理,我们要懂,懂得之后就不会毁谤、不会疑惑,要真正明了。所以慧解非常重要,智慧现前,真正明了事实真相,才晓得确实非这么做不可。为什么?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,都是这么修成的;现在这些诸佛菩萨,也是这个原理修成功的;将来一切佛菩萨,也没有一个是例外的。离开这个原理原则决定不能成功,这才晓得非依照这个方法不可,不能不放下,不能不看破。

  【虽尚是凡夫,其功德已超长劫苦行之菩萨也。】

  长劫苦行的菩萨,我们常讲权教菩萨。在四教里面,藏教的菩萨、通教的菩萨、别教的菩萨,他们的确长劫苦行;圆教的初学者,初信位的菩萨,超过前面那些菩萨多多。原因在哪里?那些菩萨智慧没有开。你要问:他们有没有听过《金刚经》;在我想,一定听过。这部经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宣扬,哪有不听的道理!听了怎么样?没懂、没肯做。听了没有懂,等於没有听;听了要没有做到,也等於没有听,一定要做到才算数。真正契入无实无虚,真正做到无住布施,这个人才算是通达般若 。修行不管修学哪个行门,八万四千行门、无量行门,他都是从根本修,他把根本找到了。行门不一样,那就是方法不相同;方法无量无边,原理原则是一个,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,没有一个不成就,而且成就非常之快。

  【信得信心清净则生实相,信得应生清净心,岂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。】

  这是讲发菩提心。大乘佛法发心第一,菩提心这个名词我们都知道、都会念,也都会讲,但是什么叫做菩提心,不知道。天天嘴皮上在发菩提心,实际上也不晓得菩提心是什么。以为我念一念,我发菩提心,真的就发了,哪有这回事情?菩提是梵语,觉悟的意思;菩提心是觉悟的心,觉而不迷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给我们解释,菩提心的体是直心,菩提心的相是深心、是大悲心,大悲心可以说是它的作用。相是深心,用是大悲心。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也给我们讲菩提心,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,真诚到极处;它的相是深心、是回向发愿心。我们把这两个经论合起来看,意思就比较明显。它的体是真心,不是妄心,真诚到了极处。

  也许我们自己觉得我的心很真很诚,已经到了极处,那这个没有法子!真诚标准在哪里?过去,在清朝末年,曾国藩先生对於诚字下了一个定义。这是读孔子书,孔子书里头也讲到,「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」,也讲到诚意,跟我们佛门的菩提心意思非常接近。什么叫诚?一念不生是谓诚。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,一个妄念没有了,那个心是诚心。「我的心很诚」,这就是一个妄念,哪里诚?诚在哪里?六祖大师所说的「本来无一物」,有一物就不诚,就不是真诚心。由此可知,真心难!

  直心,古人的解释,直心是正念真如,没错!这个解释很准确。正念真如就是曾国藩先生讲的一念不生。一念不生是正念,一念不生,真心现前,那个真的是正念真如。可是凡夫做不到,如果你做到,那恭喜你,你是圆初住的菩萨;超越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多多,你超越了;《华严经》上讲「法身大士」,那不是普通人,可以参加世尊的华严法会,有资格。在别教是初地菩萨,初地菩萨断证跟圆初住是相同,就是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;但是别教初地菩萨的智慧,比圆教初住就差很多很多,他没有圆初住智慧那么样的圆满,智慧比不上。观行,圆教观第一,别教是行,著重在行上,观比较差一点,所以他定功可能很殊胜,但是慧解就差很远。就像《楞严经》里面富楼那尊者怀疑阿难。世尊讲《楞严》,讲到第三卷的时候,阿难开悟了,说了很长的偈颂,也赞佛,真的开悟。富楼那在旁边听了觉得奇怪,阿难是初果,他是四果罗汉,所以提出质疑。这什么原因?阿难所知障轻,所以他一听经开悟;烦恼障重,所以他定力不如人家,烦恼没断,烦恼障重,所知障轻。富楼那正好跟他颠倒,富楼那是烦恼障轻,所以他证得九次第定,证得阿罗汉果;他所知障重,听了半天没开悟、没听懂。障有二种,各人不相同。由此可知,凡是圆教根性的人,所知障轻,烦恼障重。像别教、小乘,他们是所知障重,烦恼障轻,所以他修定容易得定,他容易成就;众生这两种根性不相同。但是开悟的人快,他断烦恼、破无明,他用智慧断,他不用定功;定功是伏,很苦、很不容易!智慧马上就解决,快得很,真叫快刀斩乱麻。尤其是金刚般若 智慧,开这个智慧那还得了!烦恼、无明、习气很快就断掉。这是讲,岂非正念真如之直心。你看这个在经上,只要你能够信得,真正信得过,信心清净则生实相。好像我们也信,真的信了吗?不见得,仔细想想不见得。为什么不见得?因为你没有到信心不逆。如果真的信了,你决定修清净心。为什么?因为修清净心,金刚智慧就开了,金刚智慧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,这个智慧一开,世出世间一切法,没有一法不通达,你再不会搞其他法门去了。如果说我相信,可是还是胡思乱想,还是是非人我,还是贪瞋痴慢,那你与这一句根本就不相应,你完全没有相信。信得应生清净心,那就是直心正念真如;换句话说,菩提心的体、菩提心的本体就现前,你就得到。

  【信得利益一切众生,应空有双离,行布施六度,岂非乐集一切诸善行之深心。】

  深心是相,菩提心的相。菩提心的相是什么?不起心动念则已,起心动念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圆满的利益,他没有别的心,就是这个心。究竟圆满的利益,一定是空有两边不住。我们在一生当中,一切时、一切处,一切都奉献给一切众生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这就是乐集一切诸善行,深心是这个意思。深心是什么?喜欢善行。这个乐是喜欢,这个不念ㄌㄜˋ ,念一ㄠˋ,乐是爱好。集就是我们讲的积功累德,跟积的意思是相通的,修集一切善行。这个善行不是为自己,为一切众生,这叫深心。

  【拔众生苦之大悲乎】

  你看看利益一切众生,这是大悲心。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圆满的菩提心。

  【则信心不逆者,圆具三心也。】

  所以一发这个心,非这样做不可,菩提心就圆圆满满的现前。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跟《观经》所讲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;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。三心圆发,圆满的发心,这是真干!一开端信得这两个字就是信心不逆,信心不逆后面一定有这些现象。

  【此经观行,观门、行门,极圆极顿。】

  圆满到了极处,顿是顿超、快速、没有次第。小乘人修行有四果四向,是次第;大乘菩萨修行有五十一个阶级,是次第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,没有次第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里面还是有次第,它有次第、有圆融。清凉大师所说的,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,行布是次第。利根的人学《华严》,顿超;钝根的人学《华严》,就次第,都能得利益。可是本经里头没有次第,所以是圆极顿极。

  【果能深解义趣,信心不逆,其为圆顿根器无疑。】

  我们在这个经里头,也能够勘验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。如果根性差一点,不怕!可以培养。只要你对这个经典有兴趣,就像前面讲,你真的能够信得过,信心清净则生实相。只要肯努力,不断的薰修,会把我们自己这个根性变成圆顿,都是要在认真实行上,真做,点点滴滴去做。首先,就是要发心舍己为人,从这个地方下手,肯牺牲自己、肯帮助别人,要发这个心。这个心发了之后,一定要遵守无实无虚。为一切众生做再多的好事,心里头若无其事,绝不放在心上,这是无实;又肯认真努力去帮助别人,这是无虚;这就受持金刚般若 。真正能这样做,又能每天读诵,假以时日,那就看你个人的根性;有些人三、五年开悟,这一悟就是圆顿根性;也有人十年、八年入这个境界。所以我们的根性可以转变的。要懂得理论、要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的修学,改造命运。我们是个钝根,可以把它改成利根。由此可知,顿渐根性也不是一成不变,它是会变的。

  【而圆顿人乃是一位摄一切位,且可一超直入。】

  圆顿根性的人,跟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完全相同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譬如我们这里讲的发心位,这是最低的,初发心、发心位。发心位是初住,初住叫发心住,菩提心刚刚发出来,三心圆发。他的果报、功德一直上输到等觉菩萨,等觉菩萨的功德、受用,他能够享受得到。所以一个位次就摄一切位,五十一位通摄。在上位的,譬如等觉菩萨,他也一直摄圆初住位;圆初住所修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