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福報。如果我們去給人家超度念經,有口無心,嘴裏念的經,腦子裏胡思亂想,一點用都沒有。假如我們在那裏念經,恍然一下開悟、證果了,這個人立刻生天,道理在此地。你細讀《金剛經》就恍然大悟,原來是這個事情,一點都不假。
光目女她也是念佛,她的功夫比婆羅門女要次一等。爲什麼?她是夢中見佛的,她不是定中。夢中見佛,我們凡夫誠心誠意有感應,可以得到,定中我們就沒有把握。夢中見佛,我們可以說她至少也念到功夫成片,真誠心,夢中感得佛菩薩把這些事情告訴她,都是真幹!要是沒有真誠的心如法修行,提升自己的境界,被超度的人憑什麼?如果說是我們對地藏王菩薩恭敬,天天拜他,天天拿香花、水果供養他,他就來保佑我們,那地藏菩薩不是接受你的賄賂嗎?哪有這種道理。那人家供養再多一點,拜得再多一點,地藏菩薩跑到他家去了,不跑你家了?沒有這種道理。諸位熟讀《地藏經》,你就曉得那個超度爲什麼,它真有效。爲什麼有效?就在此地。
我們如果給人作佛事,這個東西很難,一卷經念下來,自己有沒有悟處?沒有悟處就白讀了。一卷經讀下來,自己真的有定有慧,定慧增長,被超度的人就得利益;所以七分功德,他得一分,自己得六分,他只能得一分。現在一般人超度,請七個法師;七個法師念,他也可以得一分,每一個人分一分給他,他就得一分。七個法師真的念得有定有慧,才行!如果沒有定慧,那就很難講了。這些基本的道理,我們要懂,懂得之後就不會毀謗、不會疑惑,要真正明了。所以慧解非常重要,智慧現前,真正明了事實真相,才曉得確實非這麼做不可。爲什麼?過去無量無邊的諸佛,都是這麼修成的;現在這些諸佛菩薩,也是這個原理修成功的;將來一切佛菩薩,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。離開這個原理原則決定不能成功,這才曉得非依照這個方法不可,不能不放下,不能不看破。
【雖尚是凡夫,其功德已超長劫苦行之菩薩也。】
長劫苦行的菩薩,我們常講權教菩薩。在四教裏面,藏教的菩薩、通教的菩薩、別教的菩薩,他們的確長劫苦行;圓教的初學者,初信位的菩薩,超過前面那些菩薩多多。原因在哪裏?那些菩薩智慧沒有開。你要問:他們有沒有聽過《金剛經》;在我想,一定聽過。這部經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宣揚,哪有不聽的道理!聽了怎麼樣?沒懂、沒肯做。聽了沒有懂,等於沒有聽;聽了要沒有做到,也等於沒有聽,一定要做到才算數。真正契入無實無虛,真正做到無住布施,這個人才算是通達般若 。修行不管修學哪個行門,八萬四千行門、無量行門,他都是從根本修,他把根本找到了。行門不一樣,那就是方法不相同;方法無量無邊,原理原則是一個,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,沒有一個不成就,而且成就非常之快。
【信得信心清淨則生實相,信得應生清淨心,豈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。】
這是講發菩提心。大乘佛法發心第一,菩提心這個名詞我們都知道、都會念,也都會講,但是什麼叫做菩提心,不知道。天天嘴皮上在發菩提心,實際上也不曉得菩提心是什麼。以爲我念一念,我發菩提心,真的就發了,哪有這回事情?菩提是梵語,覺悟的意思;菩提心是覺悟的心,覺而不迷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面給我們解釋,菩提心的體是直心,菩提心的相是深心、是大悲心,大悲心可以說是它的作用。相是深心,用是大悲心。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也給我們講菩提心,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;它的相是深心、是回向發願心。我們把這兩個經論合起來看,意思就比較明顯。它的體是真心,不是妄心,真誠到了極處。
也許我們自己覺得我的心很真很誠,已經到了極處,那這個沒有法子!真誠標准在哪裏?過去,在清朝末年,曾國藩先生對於誠字下了一個定義。這是讀孔子書,孔子書裏頭也講到,「格物致知,誠意正心」,也講到誠意,跟我們佛門的菩提心意思非常接近。什麼叫誠?一念不生是謂誠。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,一個妄念沒有了,那個心是誠心。「我的心很誠」,這就是一個妄念,哪裏誠?誠在哪裏?六祖大師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有一物就不誠,就不是真誠心。由此可知,真心難!
直心,古人的解釋,直心是正念真如,沒錯!這個解釋很准確。正念真如就是曾國藩先生講的一念不生。一念不生是正念,一念不生,真心現前,那個真的是正念真如。可是凡夫做不到,如果你做到,那恭喜你,你是圓初住的菩薩;超越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多多,你超越了;《華嚴經》上講「法身大士」,那不是普通人,可以參加世尊的華嚴法會,有資格。在別教是初地菩薩,初地菩薩斷證跟圓初住是相同,就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;但是別教初地菩薩的智慧,比圓教初住就差很多很多,他沒有圓初住智慧那麼樣的圓滿,智慧比不上。觀行,圓教觀第一,別教是行,著重在行上,觀比較差一點,所以他定功可能很殊勝,但是慧解就差很遠。就像《楞嚴經》裏面富樓那尊者懷疑阿難。世尊講《楞嚴》,講到第叁卷的時候,阿難開悟了,說了很長的偈頌,也贊佛,真的開悟。富樓那在旁邊聽了覺得奇怪,阿難是初果,他是四果羅漢,所以提出質疑。這什麼原因?阿難所知障輕,所以他一聽經開悟;煩惱障重,所以他定力不如人家,煩惱沒斷,煩惱障重,所知障輕。富樓那正好跟他顛倒,富樓那是煩惱障輕,所以他證得九次第定,證得阿羅漢果;他所知障重,聽了半天沒開悟、沒聽懂。障有二種,各人不相同。由此可知,凡是圓教根性的人,所知障輕,煩惱障重。像別教、小乘,他們是所知障重,煩惱障輕,所以他修定容易得定,他容易成就;衆生這兩種根性不相同。但是開悟的人快,他斷煩惱、破無明,他用智慧斷,他不用定功;定功是伏,很苦、很不容易!智慧馬上就解決,快得很,真叫快刀斬亂麻。尤其是金剛般若 智慧,開這個智慧那還得了!煩惱、無明、習氣很快就斷掉。這是講,豈非正念真如之直心。你看這個在經上,只要你能夠信得,真正信得過,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。好像我們也信,真的信了嗎?不見得,仔細想想不見得。爲什麼不見得?因爲你沒有到信心不逆。如果真的信了,你決定修清淨心。爲什麼?因爲修清淨心,金剛智慧就開了,金剛智慧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個智慧一開,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法不通達,你再不會搞其他法門去了。如果說我相信,可是還是胡思亂想,還是是非人我,還是貪瞋癡慢,那你與這一句根本就不相應,你完全沒有相信。信得應生清淨心,那就是直心正念真如;換句話說,菩提心的體、菩提心的本體就現前,你就得到。
【信得利益一切衆生,應空有雙離,行布施六度,豈非樂集一切諸善行之深心。】
深心是相,菩提心的相。菩提心的相是什麼?不起心動念則已,起心動念就是要令一切衆生得究竟圓滿的利益,他沒有別的心,就是這個心。究竟圓滿的利益,一定是空有兩邊不住。我們在一生當中,一切時、一切處,一切都奉獻給一切衆生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就是樂集一切諸善行,深心是這個意思。深心是什麼?喜歡善行。這個樂是喜歡,這個不念ㄌㄜˋ ,念一ㄠˋ,樂是愛好。集就是我們講的積功累德,跟積的意思是相通的,修集一切善行。這個善行不是爲自己,爲一切衆生,這叫深心。
【拔衆生苦之大悲乎】
你看看利益一切衆生,這是大悲心。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圓滿的菩提心。
【則信心不逆者,圓具叁心也。】
所以一發這個心,非這樣做不可,菩提心就圓圓滿滿的現前。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跟《觀經》所講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;回向發願心就是大悲心。叁心圓發,圓滿的發心,這是真幹!一開端信得這兩個字就是信心不逆,信心不逆後面一定有這些現象。
【此經觀行,觀門、行門,極圓極頓。】
圓滿到了極處,頓是頓超、快速、沒有次第。小乘人修行有四果四向,是次第;大乘菩薩修行有五十一個階級,是次第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沒有次第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裏面還是有次第,它有次第、有圓融。清涼大師所說的,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,行布是次第。利根的人學《華嚴》,頓超;鈍根的人學《華嚴》,就次第,都能得利益。可是本經裏頭沒有次第,所以是圓極頓極。
【果能深解義趣,信心不逆,其爲圓頓根器無疑。】
我們在這個經裏頭,也能夠勘驗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。如果根性差一點,不怕!可以培養。只要你對這個經典有興趣,就像前面講,你真的能夠信得過,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。只要肯努力,不斷的薰修,會把我們自己這個根性變成圓頓,都是要在認真實行上,真做,點點滴滴去做。首先,就是要發心舍己爲人,從這個地方下手,肯犧牲自己、肯幫助別人,要發這個心。這個心發了之後,一定要遵守無實無虛。爲一切衆生做再多的好事,心裏頭若無其事,絕不放在心上,這是無實;又肯認真努力去幫助別人,這是無虛;這就受持金剛般若 。真正能這樣做,又能每天讀誦,假以時日,那就看你個人的根性;有些人叁、五年開悟,這一悟就是圓頓根性;也有人十年、八年入這個境界。所以我們的根性可以轉變的。要懂得理論、要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的修學,改造命運。我們是個鈍根,可以把它改成利根。由此可知,頓漸根性也不是一成不變,它是會變的。
【而圓頓人乃是一位攝一切位,且可一超直入。】
圓頓根性的人,跟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完全相同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譬如我們這裏講的發心位,這是最低的,初發心、發心位。發心位是初住,初住叫發心住,菩提心剛剛發出來,叁心圓發。他的果報、功德一直上輸到等覺菩薩,等覺菩薩的功德、受用,他能夠享受得到。所以一個位次就攝一切位,五十一位通攝。在上位的,譬如等覺菩薩,他也一直攝圓初住位;圓初住所修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