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(第六十五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9-23-065
請掀開經本一百四十四面,第四行,看注解第二段。
【無邊,以明事修,離四句之義。功,謂一超直入。德,謂體用圓彰。是此經教義,理事雙融,性修不二,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,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者。此是將無量無邊功德約自行者說。若言利他,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叁身,以利益衆生,同證菩提。】
這一段意思說得很圓滿。世尊在這個經上就教義這一方面來說,這個經「有不可思議,不可稱量,無邊功德」,說了叁句。無邊是說明事修,在事相上的修持,這部經教我們在事相上,事相就是指日常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;也就是我們生活全部的活動。行門的綱領就是無住生心,無住就是離相,離一切相,這個地方用四句就全部都包括了。這四句是:有相、無相(無相就是空相)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這四句就把一切法相全都包盡了。
「功」是講功夫,我們修行的功夫。實在講功夫就是離相的功夫,都是離相,真的有淺深次第不同。在這部經上尤其說得明顯,從小乘初果須陀洹就離四相,這是功夫淺的。到等覺菩薩,他們修的還是離四相,這是古德教我們教人放下,放下再放下,「我有放下」還要放下,就這個意思。有功夫淺深不一樣。一直到等覺菩薩,要不要放下?還要放下。放下什麼?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那個放下才成功。由此可知,《金剛經》確確實實叫單刀直入,直截了當。菩薩行沒有別的,放下而已。你能放下一分,你就多看破一分;多看破一分,你就又多放下一分。看破跟放下相輔相成,它是循環的,互相幫助的;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一超直入,超,超越次第;入,入底下講的德,德就是入,入如來果地的境界。
底下講「德」就是得到,你一分功夫,你就得一分。得的什麼?體用圓彰。由此可知,這個德就是禅家所講的見性。見性,體是性體,用是性的作用,真心本性的體用,圓圓滿滿都顯露出來,彰就是很明顯的表現出來。表現在什麼地方?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。像釋迦牟尼佛在經初給我們所示現的著衣持缽,就是體用圓彰,被須菩提尊者見到了。須菩提能夠見到,我們要曉得須菩提入了這個境界,他要不入這個境界,他怎麼會見得到?我們爲什麼見不到?我們沒入這個境界。所以,入這個境界就見到了。
因此這部經的教義,是理事雙融。理是無住,事是生心。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,是一不是二。理跟事融成一體,性修不二。性德跟修德,性德是理體,修德就是無住生心,無住生心都是屬於修。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,修行的功夫,一超直入的修功,就是無住生心、生心無住,就是這一句。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。《華嚴》經題講的「大方廣」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都能在日常生活當中顯示無遺。這些話,都是講無量無邊的功德,從自己修證這一邊來說的,自受用。我們依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去修行,自己得到的受用。如果要是說利他,功德也是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,無邊功德。
「若言利他,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叁身」。怎麼利人?利人有兩種方法,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「爲人演說」,演是表演,我們做一個榜樣給人看,那叫演;說是解釋。這是兩種方法,諸位要曉得,演說是兩種方法,不是一種。別人看到我們的生活行爲幸福美滿,他看到一定生仰慕之心,他很想學習。在學習當中,他免不了有疑問、有疑惑,他來向你請教,你一定要詳細給他講解。如果他沒有向你請教,你看出來了,知道他有疑惑,也知道他有能力接受,願意來修行,不等他說,我們也要找他來解釋。這就是大經裏面常說,菩薩作衆生不請之友,他沒有來請教,就要主動的給他講經,成就他的無邊的叁身;法、報、應叁身。能成就別人法、報、應叁身,當然也成就自己的法、報、應叁身。自己叁身沒說,但是前面講體用圓彰之性德,這句話裏頭就含著有叁身。「以利益衆生,同證菩提。」自他不二,這是從教上來說的。底下一段從緣起說:
經【如來爲發大乘者說,爲發最上乘者說。】
這是講緣起。《金剛經》對象是何等的人物,這一小段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由此可知,我們讀誦《金剛經》,修學般若 法門,自己覺得不得受用。這部經,諸佛贊歎、諸菩薩贊歎,曆代的祖師大德,無論是哪一宗、無論是修學哪一個法門,普遍的贊歎,這不是假的。爲什麼我們不得力?讀到這一句應該覺悟,我們沒有發大乘。大乘是什麼?菩提心,我們沒發菩提心。也許同修覺得我已經發了菩提心,那是你自己以爲發的。菩提心是什麼?不知道。菩提心是什麼都不知道,那發的是什麼菩提心?菩提心如果具體來說,是淨業叁福。叁福最高的那一層是菩提心。由此可知,菩提心是有基礎的,底下沒有基礎,菩提心怎麼能發得起來?我們細心冷靜的觀察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面,雖然說得很簡單,「真信,發願,一心求生淨土」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這樣的人有沒有具備底下的基礎?具備了。凡是這樣的人,你去觀察他,他孝順父母、他尊敬師長、他有慈悲心,他不傷害一切衆生,第一條福具足了。第二、受持叁皈、具足衆戒、不犯威儀,他也具足了。他沒有受過叁皈依,形式的叁皈他沒有,他真的回過頭來,專門依佛陀的教誨,他真皈依。他沒有形式,他有實質。他心地清淨無染,沒有惡意,那個戒就具足了。他能夠老實念佛;老實,威儀就具足了。可見得前面兩福,人家圓圓滿滿的具足了。我們自己冷靜反省反省,我們有沒有具足?還真有問題。我們有沒有做到孝養父母?這個在前面講過好幾遍,不必再重覆詳細說。不僅養父母之身,養父母的心、養父母之志,孝養的意思很深很廣。奉事師長,老師教導我們的,我們有沒有認真努力的去做;認真努力去做,那才是奉事師長。不是對老師很恭敬,樣樣都把他伺候得很周到,老師不要求這些。老師是傳道者,你真正能夠接受,真正能把道發揚光大,老師歡喜。是不是真正具足慈悲心,真正去修十善業道?這是第一福,這基礎的基礎。所以人家說,學佛從哪裏學起?從這裏學起,不從這裏學起不能成就。我們看這裏面的小注:
【發大乘,謂發行菩薩道之心。】
這是發大乘。依四弘誓願,修六度萬行,這是發大乘的人。什麼叫發最上乘?
【發最上乘,謂發紹隆佛種之心。】
這是最上乘的。依四谛、修六度,未必發心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,未必發這個心。假如要是發紹隆佛種的心,紹隆佛種就是講的佛祖,就是佛菩薩、祖師大德,代代相傳大乘佛法,今天傳到我這裏,我一定要繼續把它傳下去,要把它發揚光大,這叫紹隆佛種。繼承佛祖的家業,發這個心,四攝六度自然在其中,你沒有四攝六度,你這個做不到。所以這個比四攝六度更要殊勝,更是難得。佛這個經,是爲這種人說的。爲什麼爲他們說?因爲這種人志大、心大,佛要不爲他說一超直入的根本大法,佛就對不起這一類的根機。佛說法應機而說,有這種根機的人,佛是一定要說,幫助他滿他的願望,這些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【如來既爲如是發心者說,則信心不逆,依教奉行之人,其發心可知。】
這就是發大乘的。發大乘一定是信心不逆,一定是真正能夠依教奉行。
【其開佛知見可知】
這種人得佛力的加持,他讀經開智慧,他聽經也開智慧,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也開智慧。爲什麼?因爲日常生活當中,他把經典的理論方法統統做到。所以在生活裏面會開智慧,在待人接物裏面都開智慧,處處有悟處,時時有悟處,這是開佛知見。以前爲什麼不開智慧?以前沒有發大心,起心動念都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都把自己的利益擺在第一位,這叫大障礙;把你自性裏面般若 智慧、無量德能障礙住了。現在你依佛在《金剛般若 》上講的方法去修行,應無所住而行布施,那就不一樣。這個障礙放下了,所以時時處處都有悟處。我們讀經遍遍有悟處,爲人演說次次有悟處,這才得法喜充滿,得真實受用。
【其爲紹隆佛種亦可知】
這樣人確確實實有能力、有智慧、有因緣,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。
【則爲發心勝、根器勝也。】
根器說在發心之後;它不是說「根器勝,發心勝也」,它不是這個說法,這個句子如果一顛倒,意思都不一樣了。如果說「根器勝,發心勝也」,我們想想沒指望,我們的根器不勝。它說「發心勝,根器勝」,我們還有指望,我們只要發心,我們的根器從劣就變成勝。這就是充分說明境隨心轉、相隨心轉,一切法唯心所變,這句話裏面充分說明了。所以我們不怕自己業障重,不怕自己書念得少,學曆不夠不怕,怕的是自己不發心。念到大學畢業,念到博士學位,他不發心,有什麼辦法?這個人小學也沒有畢業,他真發了心,他一發心他的根器勝,他就能夠續佛慧命,就能夠弘法利生。發心第一。佛法的緣不在別的,就在發心。
底下第叁段,就荷擔來說明。荷是負荷,我們今天講負起這個責任,弘法利生的責任,續佛慧命的責任;擔是擔當,把這個擔子挑起來。
經【若有人能受持讀誦,廣爲人說,如來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成就不可量、不可稱、無有邊、不可思議功德。如是人等,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】
這一段經文是從正面來說,有正顯當然還有從反面說明的。我們先看這段經的意思。
【初發心修行之凡夫,其福勝彼長劫苦行之菩薩者,因其發紹隆佛種之心,修紹隆佛種之行故也。荷擔如來,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。】
這一句的意思,這一小段,意思是無限的深廣,絕不能夠粗心大意這樣看過,那就太可惜了;不但你辜負了世尊,你也辜負了江居士的美意。佛在這個經上所顯示的,初發心的人,前面已經四次較量功德,我們是薄地凡夫,煩惱一品都沒斷,但是你要真正發這個心,你的功德超過長劫,長劫那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