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五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不曉得他修了多少劫,那種苦行的菩薩,你超過他。你要問你憑什麼超過他?這些長劫修行的菩薩,還沒有發心擔起如來弘法利生的擔子,他沒有發這個心。諸位想想,長劫修行的菩薩都不如,我們修這一點戒定慧算什麼!那怎麼能跟人家比,這才知道發心荷擔如來,功德不可思議!換句話說,佛此地暗示我們,你如果想你的功行要超過長劫修行的菩薩,有沒有方法?有,你發這個心就超過了。也許有人問,這個心我發了,我沒有智慧、沒有能力,這個發也是空的,那你不是真心發的;你要真心發,那個智慧、能力很快就得到。怎麼知道?大家都曉得,佛門裏面有一句俗話說,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,誰不舍一人?諸佛如來。諸佛如來,你看看這裏,你只要一發這個心,「如來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」,十方如來都看到、都見到了,我們自己不知道。我們這個心一發,心裏頭放無量的光明,這個光明跟十方諸佛的光,光光相映,立刻就得佛力的加持,怕的是你不肯發心,你就沒辦法。佛一定加持你。那就跟《普門品》裏面所說,應以什麼身得度,諸佛如來就化身來指導我們、來協助我們,滿足我們續佛慧命、荷擔如來的願望。可見得,關鍵是你有沒有真正發心,不是真正發心,那個不行。怎樣才叫真正發心?其實這個經上講得已經很清楚、很透徹,一定要信心不逆、依教奉行,那就是真的發心。

  我們再把這一段的教義,落實在生活裏面來說,大家就更容易明了。你有沒有真正孝順父母?真發心的人,一定是真的孝順父母,他盡心盡力去做,那是真發心。諸位要曉得,佛法的修學是從孝親尊師這裏下手的。真正奉事師長,對於師長的教訓,對於師長的教誨,不但是念念不忘,而且真正去做到。從這裏面,才真正看到信心不逆,看到依教奉行,這才能得諸佛如來冥顯的加持;冥加是你自己還沒有發現,佛保佑你,顯是非常顯著。譬如你自己已經覺得煩惱輕、智慧長。從前頭腦好像笨笨的,現在聰明了,這都是好現象。以前心中煩悶,現在心胸開闊;以前看人看事都看不順眼,現在看人看事都很歡喜,境界在轉變。這是得佛力加持,業障消失,智慧、德能的增長。這說明這個人確實他有能力荷擔如來,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。

  【修學必須明了教義】

  這是修學的根本。教義不明,你從哪裏修起?一定先了解佛教給我們那些道理、那些方法,這個很重要。

  【雲何得明?】

  教義怎麼明?

  【多讀大乘以廣其心】

  先要把心量拓開,從前心量自私自利,要多讀大乘經,大乘經心量大。

  【勤修觀行以銷其障】

  障是業障。業障要怎麼修、怎麼去掉?要勤修、真修,認真努力絕不放松。修觀是修正我們的見解、思想。修行是修正我們的言語、造作,我們身的造作,口的言語,這是屬於行。觀行簡單的講,就是包括見解思想、言語行爲,包括這些。要認真努力依照佛的教誨,把一些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,這就消業障。

  【常求加被以開其慧】

  求佛菩薩加持;不求佛菩薩加持,我們是沒有能力做得到。但是求佛加持不是在口頭上,口頭上求佛求不到的,要在行動上,我真的照做;你不必要天天去求,佛自自然然加持。如果一味在菩薩面前供養、禱告、祈求,思想、見解、行爲還是常常犯過失,那個沒有用的,那種求是不會有感應的。感應道交,我們以思想、行動來感,佛菩薩自然就有應,這才能得到保佑、得到加持。

  【以如是增上緣薰習之力,久久自明。】

  可見薰習,薰是比喻像薰香一樣,不能夠中斷;「習」是要實習,也就是在生活、工作裏面,認真努力去做,一定要把它做到。時間久了,自然就開智慧,明是智慧。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世出世法的大道理,自然有悟處,自然能夠明達。再看底下這一段:

  【利益衆生爲功,長養菩提爲德。】

  功德兩個字,含義也是無有窮盡。從大體上來說,功是修行的功夫,德是你修行的成就。在此地說,利益衆生是功。大乘法裏頭,佛教導一切菩薩起心動念都要爲衆生,決定不能有一個念頭爲自己,不可以的。有一念爲自己,以《金剛經》的標准,你就不是菩薩。你還有一念爲自己,你已經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你四相具足,佛不承認你是菩薩。所以念念爲衆生、念念爲弘揚佛法,我們要存這個心。這個心是菩薩心,這個心才叫發大乘者。能發這個心,能照這樣去做,你的功德利益是什麼?煩惱天天輕了,智慧天天增長,德能天天增長,這就是長養菩提,你得的是這個。智慧、德能天天在增長,利益衆生的事情就做得更多、更圓滿。你做得更多、更圓滿,你善根福德就愈來愈大;愈大,爲衆生服務的就愈多愈廣,相輔相成。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,就是這麼一樁事情。

  【無邊功德四字,總明是經教義,有證體起用,遍滿無邊法界,利益衆生,同證菩提,無量無邊之功德也。】

  這幾句話,如果不是在此地說的,我們聽了很難接受。《金剛經》講到這個地方,我們聽了這幾句話,大概不至於反對,也能夠點頭肯定這個說法是事實,不是虛假的。無邊功德這四個字,是說明《金剛經》的教義,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理論與方法,確確實實有令一切衆生證性,禅宗裏面講見性;起用。這個地方證體,體跟性是一個意思。體性是什麼?我們讀這個經也應該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體是無實無虛。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,無住是證體,生心是起用,而行布施是起用。布施代表六度萬行,代表我們生活的全部。遍滿無邊法界,利益衆生,同證菩提。我們自己依照這個方法去做,也幫助一切衆生如法修行,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,所以說無量無邊的功德。真能叫一切衆生同證菩提,這個地方同證菩提就是圓成佛果。此地的菩提是無上菩提,就是令一切衆生各個成究竟圓滿的佛果。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爲什麼?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原理原則,就是徹底明了通達,認清了事實真相是無實無虛。我們在這個事實真相裏面,怎樣過日子、怎樣生活,遵守著無住生心、生心無住,與無實無虛完全相應。相應就叫稱性起修、就叫全修在性,性修不二,就是這個意思;圓圓滿滿的,一絲毫的缺陷都沒有。

  大家也都聽了,這樣的話在《金剛經》裏面聽了很多很多遍,爲什麼還用不上?還落在虛實裏面,還以爲這五欲六塵,自己的色身、受想行識,以爲都是真的,以爲都是實在的。原因在哪裏?這個經義雖然讀多遍、聽多遍,還是沒有會進去。你如果要再問,爲什麼還領會不進去?薰習的力量不夠,你還是沒有覺悟。有些人聽到,明白了、覺悟了,那是業障輕的人,我們講是所知障輕的人,他明白了;所知障重的人,他沒有辦法明了。諸位要是了解這個情形,你就曉得修學成功關鍵在緣。如果講因,我們每一個人在因都具足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佛性是成佛的真因,我們都具足。因要能變成果,當中要緣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注解裏面講得真好,他說我們凡夫往生四土、叁輩、九品,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?都在遇緣不同。這個話我們聽了,所有一切疑惑都斷掉了。換句話說,我們要遇到緣好,上上品往生我們有分,都在一個緣。最勝的緣是什麼?遇到真正的善知識,把這個經典給我們講解分析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全搞清楚了,這個緣勝。若非真正善知識,雖然給我們講解介紹,含糊籠統,我們對於教義不能夠透徹明了,甚至於半信半疑,甚至於相信了,他是裏頭不清楚,總是像隔一層的樣子,這就是緣比較差,緣不殊勝。所以第一個是要遇善知識。第二,要有好的同參道友,在修持過程當中,互相的警策、互相的勉勵,這個非常重要。第叁個就是有清淨道場,沒有人來障礙,沒有人來打閑岔,這都是屬於緣。這叁個緣要具足,大概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生。

  緣從哪裏來?實在講要靠佛菩薩幫忙,我們果然發真誠之心,佛菩薩會照顧。這個也是真的,絕對不是假的。你真心去做,真正發心,就有佛菩薩、就有護法神,在那裏幫助你。這個功德,因爲無實無虛,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,你這個心是清淨平等的,心裏面不但沒有執著、也沒有分別,所以他這個心那個力量是盡虛空遍法界,這個利益衆生太廣大了。利益,我沒看到!雖沒看到,它這個能量達到了,跟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,就像那個燈光一樣,光光互照。這一支燈光不曉得這一支燈光,那一支燈光也不知道那一支燈光,但是確實光光互照。一盞燈裏頭有一切燈的光明,一切燈裏頭有這一盞燈的光明,這入華嚴境界。你看看用《金剛經》入華嚴境界,太簡單、太容易!這個真正是一超直入。所以我跟諸位說的,《金剛經》講的是原理原則,落實在事相上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、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華嚴經》無二無別,古人稱爲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。把無實無虛、無住生心、生心無住,落實在事相上,就是這個華嚴叁經。把這個合起來講,意思就非常非常的圓融,真的是遍虛空盡法界,利益衆生,同證菩提。這個功德不要說是凡夫沒有法子說得出,諸佛如來也說不出,跟普賢菩薩贊如來的功德海一樣說不出。

  【須知因行同,因心不同,果報自然不同。】

  這一句要說說。因行同,譬如兩個人同樣持戒,戒行都非常精嚴,這是兩個人修的相同。可是兩個人的發心不同,一個人發心求自利,一個人發心求利他,那果報不一樣了。雖然修的行門相同,果報不一樣。

  【欲成遍界分身,普度含識,不可量之化身。必當發利益一切衆生,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。發如是心,必證如是果。】

  這裏舉一個例子來說,只舉這一個例子,說明因行同,因心不同,果報就不一樣。如果我們要想成就遍法界分身,幾幾乎乎跟如來果地上的德能無二無別,盡虛空遍法界的化身,不是如來做不到。即使是如來,都成了佛,都圓滿菩提,智慧德能完全都一樣,有一些佛的確是盡虛空遍法界分身,有一些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