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五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不晓得他修了多少劫,那种苦行的菩萨,你超过他。你要问你凭什么超过他?这些长劫修行的菩萨,还没有发心担起如来弘法利生的担子,他没有发这个心。诸位想想,长劫修行的菩萨都不如,我们修这一点戒定慧算什么!那怎么能跟人家比,这才知道发心荷担如来,功德不可思议!换句话说,佛此地暗示我们,你如果想你的功行要超过长劫修行的菩萨,有没有方法?有,你发这个心就超过了。也许有人问,这个心我发了,我没有智慧、没有能力,这个发也是空的,那你不是真心发的;你要真心发,那个智慧、能力很快就得到。怎么知道?大家都晓得,佛门里面有一句俗话说,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谁不舍一人?诸佛如来。诸佛如来,你看看这里,你只要一发这个心,「如来悉知是人,悉见是人」,十方如来都看到、都见到了,我们自己不知道。我们这个心一发,心里头放无量的光明,这个光明跟十方诸佛的光,光光相映,立刻就得佛力的加持,怕的是你不肯发心,你就没办法。佛一定加持你。那就跟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,应以什么身得度,诸佛如来就化身来指导我们、来协助我们,满足我们续佛慧命、荷担如来的愿望。可见得,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发心,不是真正发心,那个不行。怎样才叫真正发心?其实这个经上讲得已经很清楚、很透彻,一定要信心不逆、依教奉行,那就是真的发心。

  我们再把这一段的教义,落实在生活里面来说,大家就更容易明了。你有没有真正孝顺父母?真发心的人,一定是真的孝顺父母,他尽心尽力去做,那是真发心。诸位要晓得,佛法的修学是从孝亲尊师这里下手的。真正奉事师长,对於师长的教训,对於师长的教诲,不但是念念不忘,而且真正去做到。从这里面,才真正看到信心不逆,看到依教奉行,这才能得诸佛如来冥显的加持;冥加是你自己还没有发现,佛保佑你,显是非常显著。譬如你自己已经觉得烦恼轻、智慧长。从前头脑好像笨笨的,现在聪明了,这都是好现象。以前心中烦闷,现在心胸开阔;以前看人看事都看不顺眼,现在看人看事都很欢喜,境界在转变。这是得佛力加持,业障消失,智慧、德能的增长。这说明这个人确实他有能力荷担如来,正明其能绍隆佛种也。

  【修学必须明了教义】

  这是修学的根本。教义不明,你从哪里修起?一定先了解佛教给我们那些道理、那些方法,这个很重要。

  【云何得明?】

  教义怎么明?

  【多读大乘以广其心】

  先要把心量拓开,从前心量自私自利,要多读大乘经,大乘经心量大。

  【勤修观行以销其障】

  障是业障。业障要怎么修、怎么去掉?要勤修、真修,认真努力绝不放松。修观是修正我们的见解、思想。修行是修正我们的言语、造作,我们身的造作,口的言语,这是属於行。观行简单的讲,就是包括见解思想、言语行为,包括这些。要认真努力依照佛的教诲,把一些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,这就消业障。

  【常求加被以开其慧】

  求佛菩萨加持;不求佛菩萨加持,我们是没有能力做得到。但是求佛加持不是在口头上,口头上求佛求不到的,要在行动上,我真的照做;你不必要天天去求,佛自自然然加持。如果一味在菩萨面前供养、祷告、祈求,思想、见解、行为还是常常犯过失,那个没有用的,那种求是不会有感应的。感应道交,我们以思想、行动来感,佛菩萨自然就有应,这才能得到保佑、得到加持。

  【以如是增上缘薰习之力,久久自明。】

  可见薰习,薰是比喻像薰香一样,不能够中断;「习」是要实习,也就是在生活、工作里面,认真努力去做,一定要把它做到。时间久了,自然就开智慧,明是智慧。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世出世法的大道理,自然有悟处,自然能够明达。再看底下这一段:

  【利益众生为功,长养菩提为德。】

  功德两个字,含义也是无有穷尽。从大体上来说,功是修行的功夫,德是你修行的成就。在此地说,利益众生是功。大乘法里头,佛教导一切菩萨起心动念都要为众生,决定不能有一个念头为自己,不可以的。有一念为自己,以《金刚经》的标准,你就不是菩萨。你还有一念为自己,你已经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你四相具足,佛不承认你是菩萨。所以念念为众生、念念为弘扬佛法,我们要存这个心。这个心是菩萨心,这个心才叫发大乘者。能发这个心,能照这样去做,你的功德利益是什么?烦恼天天轻了,智慧天天增长,德能天天增长,这就是长养菩提,你得的是这个。智慧、德能天天在增长,利益众生的事情就做得更多、更圆满。你做得更多、更圆满,你善根福德就愈来愈大;愈大,为众生服务的就愈多愈广,相辅相成。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果地,就是这么一桩事情。

  【无边功德四字,总明是经教义,有证体起用,遍满无边法界,利益众生,同证菩提,无量无边之功德也。】

  这几句话,如果不是在此地说的,我们听了很难接受。《金刚经》讲到这个地方,我们听了这几句话,大概不至於反对,也能够点头肯定这个说法是事实,不是虚假的。无边功德这四个字,是说明《金刚经》的教义,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理论与方法,确确实实有令一切众生证性,禅宗里面讲见性;起用。这个地方证体,体跟性是一个意思。体性是什么?我们读这个经也应该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体是无实无虚。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,无住是证体,生心是起用,而行布施是起用。布施代表六度万行,代表我们生活的全部。遍满无边法界,利益众生,同证菩提。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去做,也帮助一切众生如法修行,这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,所以说无量无边的功德。真能叫一切众生同证菩提,这个地方同证菩提就是圆成佛果。此地的菩提是无上菩提,就是令一切众生各个成究竟圆满的佛果。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为什么?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原理原则,就是彻底明了通达,认清了事实真相是无实无虚。我们在这个事实真相里面,怎样过日子、怎样生活,遵守著无住生心、生心无住,与无实无虚完全相应。相应就叫称性起修、就叫全修在性,性修不二,就是这个意思;圆圆满满的,一丝毫的缺陷都没有。

  大家也都听了,这样的话在《金刚经》里面听了很多很多遍,为什么还用不上?还落在虚实里面,还以为这五欲六尘,自己的色身、受想行识,以为都是真的,以为都是实在的。原因在哪里?这个经义虽然读多遍、听多遍,还是没有会进去。你如果要再问,为什么还领会不进去?薰习的力量不够,你还是没有觉悟。有些人听到,明白了、觉悟了,那是业障轻的人,我们讲是所知障轻的人,他明白了;所知障重的人,他没有办法明了。诸位要是了解这个情形,你就晓得修学成功关键在缘。如果讲因,我们每一个人在因都具足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佛性是成佛的真因,我们都具足。因要能变成果,当中要缘。善导大师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注解里面讲得真好,他说我们凡夫往生四土、三辈、九品,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?都在遇缘不同。这个话我们听了,所有一切疑惑都断掉了。换句话说,我们要遇到缘好,上上品往生我们有分,都在一个缘。最胜的缘是什么?遇到真正的善知识,把这个经典给我们讲解分析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们全搞清楚了,这个缘胜。若非真正善知识,虽然给我们讲解介绍,含糊笼统,我们对於教义不能够透彻明了,甚至於半信半疑,甚至於相信了,他是里头不清楚,总是像隔一层的样子,这就是缘比较差,缘不殊胜。所以第一个是要遇善知识。第二,要有好的同参道友,在修持过程当中,互相的警策、互相的勉励,这个非常重要。第三个就是有清净道场,没有人来障碍,没有人来打闲岔,这都是属於缘。这三个缘要具足,大概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生。

  缘从哪里来?实在讲要靠佛菩萨帮忙,我们果然发真诚之心,佛菩萨会照顾。这个也是真的,绝对不是假的。你真心去做,真正发心,就有佛菩萨、就有护法神,在那里帮助你。这个功德,因为无实无虚,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,你这个心是清净平等的,心里面不但没有执著、也没有分别,所以他这个心那个力量是尽虚空遍法界,这个利益众生太广大了。利益,我没看到!虽没看到,它这个能量达到了,跟虚空法界一切诸佛菩萨,就像那个灯光一样,光光互照。这一支灯光不晓得这一支灯光,那一支灯光也不知道那一支灯光,但是确实光光互照。一盏灯里头有一切灯的光明,一切灯里头有这一盏灯的光明,这入华严境界。你看看用《金刚经》入华严境界,太简单、太容易!这个真正是一超直入。所以我跟诸位说的,《金刚经》讲的是原理原则,落实在事相上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、《大乘无量寿经》。《无量寿经》跟《华严经》无二无别,古人称为中本《华严》,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《华严》。把无实无虚、无住生心、生心无住,落实在事相上,就是这个华严三经。把这个合起来讲,意思就非常非常的圆融,真的是遍虚空尽法界,利益众生,同证菩提。这个功德不要说是凡夫没有法子说得出,诸佛如来也说不出,跟普贤菩萨赞如来的功德海一样说不出。

  【须知因行同,因心不同,果报自然不同。】

  这一句要说说。因行同,譬如两个人同样持戒,戒行都非常精严,这是两个人修的相同。可是两个人的发心不同,一个人发心求自利,一个人发心求利他,那果报不一样了。虽然修的行门相同,果报不一样。

  【欲成遍界分身,普度含识,不可量之化身。必当发利益一切众生,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。发如是心,必证如是果。】

  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,只举这一个例子,说明因行同,因心不同,果报就不一样。如果我们要想成就遍法界分身,几几乎乎跟如来果地上的德能无二无别,尽虚空遍法界的化身,不是如来做不到。即使是如来,都成了佛,都圆满菩提,智慧德能完全都一样,有一些佛的确是尽虚空遍法界分身,有一些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