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只是一个大千世界、两个大千世界,这我们在经上看到的。十个、百个、千个大千世界,并不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分身,尽虚空遍法界,他有没有能力?有能力。有能力为什么没有现这个相?因地当中没有发这个愿,果地上现的相就不一样。唯独阿弥陀佛,他在因地上发的愿,就是要度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因此成了佛之后,他现出果报超过诸佛,是这么超过的。我们常讲,佛佛道同,为什么这个不同?因行同,因心不同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,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也像阿弥陀佛一样,尽虚空遍法界化身。这又是为什么?这是我们因行不同,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因心同。行是不同,我们跟一切诸佛菩萨差远了。我们那个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同,所以得佛力圆满的加持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能力遍法界分身,这里头趣味无穷,义理深广。
普度含识,含识是一切众生,特别指六道众生。识就是八识当家,没能够转识成智。含识里面,包括的是六道凡夫、二乘、权教菩萨,还没有破无明、证法身的都是含识,去度这些人。不可量之化身。现在,我们要做的是些什么?我们想有这样的成就,像弥陀一样有这么样的成就,现在要发一个心,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心。心发了一定要有行;如果没有行,你这个心不是真的。发了心后面一定做到,要做利益一切众生之行。哪一种利益当前最需要?新加坡这一块净土,人民生活很富裕,物质上不需要,需要的是精神,需要的是觉悟;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。破迷开悟的范围很广,方法无有穷尽,我们念念之中,时时刻刻要随缘随力去做,我们发的这个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目的是拔一切苦,是为这个。不觉悟,苦!迷惑颠倒之苦,妄想烦恼之苦,生活工作当中产生错误的苦。我们要怎样帮助众生开智慧?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劝人学佛,以种种善巧方便劝人学佛。可是你要劝人学佛,你自己先要学佛;自己不学佛,劝别人学佛,别人很难接受。譬如我们前面所讲过的,你自己要孝顺父母,你自己要奉事师长,你要做出来给人看,然后你劝人,人家相信,人家会受感动;自己做不到,单单是言语上劝人,没有用处的,先要自己做到。我们今天劝人学佛,这个工作做得很多,但是效果不大。原因是什么?我们自己没做到。我们自己真的要是做到,效果就不可思议!
先从本身做起,劝人听经,我自己要听经;我自己不听,劝人家听,你为什么不听?没有理由的。特别是此地所讲的荷担如来,续佛慧命;你要发这样的心,那你就不能不听经。你发心将来要弘法利生,要讲经说法,法师讲经你不听经,将来你讲经也没有人听你的;因缘果报,果报不可思议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,这个要知道。我希望我讲经的时候,大家都非常认真来听,真正得到法益,别人讲经我去听就要认真,果报就是这样的。
尤其是大乘法里面常说,不但是菩萨,诸佛如来不轻初学,这是《华严经》的教义。《华严经》是一位摄一切位,等觉菩萨不敢轻慢初学。初学人来讲经,他也恭恭敬敬的来听,也如理如法不失威仪。这桩事情,我们过去在台湾,李炳老常常赞叹周邦道居士,他确确实实做到不轻初学。周先生他是大学教授,他曾经做过教育厅长,主持一个省的教育,一生从事於教育事业,晚年跟李老师学佛。我们这些同学初学讲经,程度里面几乎一半是小学程度。我们在台上讲经,周老师在下面听,不但恭恭敬敬的听,他还拿笔记本做笔记。他不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,每一堂听经他都带笔记本;所以李炳老对他多次的赞叹,他是我们最好的修学榜样。他的夫人感应地藏菩萨现身,地藏菩萨的化身,有这么一段缘分,可见得那个不是简单的事情。所以因与果我们一定要重视。现在这个世间,大家对於因果疏忽了,以为这是迷信,他不知道这是事实。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说到,宇宙人生的真相,也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它的真相就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。因为这个缘故,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生心,要生善心,要生利益一切众生之心,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心。生自私自利的心,要知道那叫轮回心;把自己舍掉了,利益一切众生,这是菩萨心。一个轮回心,一个菩萨心,一念之间,就看你怎么个转法。念念为一切众生,这是大悲心。发如是心,必证如是果。因果丝毫不爽,发什么样的心,后面一定得什么样的果报。
【欲成福慧庄严、相好无边、不可称之报身,必当发广修六度万行,乐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。】
前面这一段,讲求的是无量无边的分身,就是应化身,你应该怎么个修法;要修利益一切众生的心,起心动念都要利益一切众生。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报身,怎么修法?修深心得报身;修大悲心得应化身;修直心证法身。菩提心里面讲的三心: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这三心证三身。必须三心圆发,我们的三身才圆证。明了这个因果,我们自然就会认真努力的去做。福慧庄严,相好无边,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那是应化身的佛,应身佛;相好无边,这是讲报身佛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赞叹西方世界阿弥陀佛,「佛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相好都说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的相好从哪里来的?深心来的。深心是什么心?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,好心;好心就得好相,就得好报,好心!什么样的心才算是好心?好心这里有标准:广修六度万行,这是好心。行门,行门是什么?我们生活行为。生活行为无量无边,从早到晚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,从我们出生到报尽,这一生就数不尽,那要说到过去无量劫,哪里能说得尽!无量无边的生活行为里头,统统遵守六度的纲领。
「布施」,舍己为人,这个意思要懂得。布施是舍己为人,念念为一切众生,这是布施。「持戒」,样样如法,守规矩、守法度。「忍辱」,无论大小事情有耐心、有毅力;没有耐心,不能成就。「精进」是不断在改进,改过失就又进一步,改了就进步,不断的在改进。「禅定」是你心里面有一定的方向,有一定的目标,不会杂乱;一杂修、一乱修就不能成功。禅定:心有主宰,不为外境所动;不但不为五欲六尘所动摇,不为一切法门所动。《华严经》上财善童子五十三参,就是表演这个法门,实在讲善财童子所做的具体内容,五十三参就是六波罗蜜。
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,到后面是恋德礼辞。恋德礼辞是什么?是布施波罗蜜。布施是什么?放下。我很感谢你,你教导我的,你的法门我不学,我再去参访别人。他自己修学的什么?念佛法门。谁教他的?根本的那个老师教他的。他没有改变初衷,他的根本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。文殊菩萨,我们在经文里面没有看到他教他念佛法门,经文字面上没有,意思有。意思在哪里?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,他是文殊菩萨最得意的弟子,你想想看文殊菩萨教他什么?如果不教他念佛法门,哪里是入室弟子?他就不是入室弟子。意思有:老师是求生净土,老师知道这个法门第一,一定是传他第一法门,不能把第二法门传给他。这是意思暗中有,你要能从这上面去看、去体会,经文上没有,但意思有。可是经文上明显的也显示出来了,第一个参访德云比丘,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,这是明显的意思,暗显、明显都出来。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那就整个托出来,原来善财是修这个法门。参访总总法门,一切法门他都知道,他没有一样不晓得;你要问他,他都知道,你要想学,他都可以教给你,但是他自己不学,恋德礼辞。礼辞的意思很深,放下了!不但世缘放下,佛法也放下,真正是一门深入。禅定波罗蜜、般若 波罗蜜,都在这里显示出。他没有智慧,他不敢放下,唯有高度的智慧,真正的定功,他才不为一切法门所动摇,所以般若 智慧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。
我们要乐集,乐是欢喜,欢喜积集一切善法行,这是深心,这叫好心。心里面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,一丝毫的恶意都没有。念念是利益一切众生、利益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;总是怀了一个利益的心,决定没有一个不利之心。这样的因行得的果报,就是相好无边,不可称量的报身,报身是这么修来的。要想到一切诸大菩萨们,都是这样修学的,没有例外的。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,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从现在就要发心,发心是愈早愈好,心一发就干。要认真、要努力、要毫无保留,做利益众生的事情,不能有丝毫的保留。保留是什么?是吝啬。财物保留,吝财;法要留一点,叫吝法。吝财得贫穷果报,吝法得愚痴果报;我们不要贫穷,我们不要愚痴,财、法都不可以吝啬,尽心尽力去修布施,去帮助一切众生,这是深心。
【初发时,尚未断念。】
这个都是讲到老实话,落实在我们现实的基础上,我们的烦恼未断,知见不圆。要不要修?要修。
【只有向生灭门中,精进勤修不著相、不坏相、普利一切之六度。】
我们先这样做法。什么叫生灭门,不必去理会。生灭门所讲的就是这个念头,一个念头生,一个念头灭。我们现在确实是在生灭门里面,没有办法断妄想分别执著。但是有路可走,要紧的是「精进勤修」这四个字。特别是精,精就是精一、纯一、专一,才叫精。精的反面就是杂乱,杂修、乱修,那就不精。进是进步。进步大家都在求,很努力的在求进步;但是他进步是精纯的进步,还是杂乱的进步,那个果报完全不一样。精纯的进步,给诸位说,你能够得三昧,你能够明心见性,也就是你能够开般若 智慧,利益在此地。如果是杂进、乱进,你也有进步;你的进步将来得什么果报?可以成为全世界的佛学博士。你将来可以著作等身,讲得天花乱坠,但是你的烦恼不能断、你的妄想不能断,你将来还继续搞六道轮回;佛门里面所果证的这个事,与你没有分。这个利害得失我们要搞清楚,关系太大太大了,所以这个东西杂不得、乱不得。
我们学佛的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