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,念念要利益众生,不能害众生。害众生,「你多学几门好!」那是害众生,那个不是利益众生。到什么时候再劝他,你要多学?他已经得定、已经开智慧。在我们大乘佛法的标准,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,这个时候广学多闻。为什么?四弘誓愿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,你断了。见思烦恼断了、尘沙烦恼断了、无明破一品,你有资格广学多闻。所以《华严经》是佛讲的第一部经,是我们大乘修行的范本、典范。你看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这一会上,得根本智。什么叫根本智?「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」,这是根本智。没有这个程度,不可以离开老师,要受老师的照顾。你智慧没有开,邪正、真假、利害、得失,你没有能力辨别。反正我现在也不错,什么妖魔鬼怪,我一看就清楚,可以辨别;你要把《楞严经》里面五十种阴魔拿来看看,你就傻了。我们凡夫看完全是佛境界,百分之九十九跟佛境界一样,里头就有一点点不一样,我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。愈是高级的魔,不得了,他也是金色身,也放金色光明,你怎么能辨别那是魔、那不是佛?丝毫不一样就不相同。我们所晓得的,佛的金色光明跟佛的光明一样大,但是魔的金色光明,他那个光刺眼睛,像太阳一样刺眼睛,光强烈;而佛的光明是柔软、不刺眼睛。除这个之外,你根本就不能够辨别。一定要破一品无明、见一分法身,《楞严经》上五十种阴魔你有能力辨别,一接触就明了,这样才可以出去参学。
所以他一出去参德云比丘,他就是圆教初住。每参访一位善知识,他的菩萨位次升高一级,五十三参他就圆满成佛。他参访哪一位善知识,那个善知识代表哪一个等级的菩萨果位,善财就达到他的果位,就达到这个等级,所以是一生圆满成佛。《华严》讲得详细。我们现在用功夫,就是在不著相、不坏相。不著相,无住;不坏相,生心。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你念佛也好、参禅也好、持戒也好、学教也好,决定不能把这个原则忘掉,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这个原则是通一切法门的。无论大小乘,无论显教密教,统统通达,没有一个法门能够违背这个原则,这是我们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的,一定要遵守;能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不逆,非依照这个方法做不可,你能够有这个坚定的信心,有这个真切的认识,你这一生决定有成就。普利一切众生之六度,六度是以「生心无住、无住生心」做基础,这才能成就。
【且无始来妄想,非历事炼心,决不能除。】
无始劫来的妄想分别执著,怎样除掉?要在事相上锻炼,才真的放下。如果不在事相上磨炼,你的放下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大乘菩萨修行,要接触群众,不能躲在深山上学小乘;小乘是摆脱社会得清净心,大乘是在红尘里面修清净心。他要在五欲六尘里面舍五欲六尘,心地一丝毫不沾染,这叫真功夫,不是离开,这是非常非常的困难。能够出头的都成菩萨,失败的都被五欲六尘卷下去,都堕落。小乘虽然不及大乘,小乘有好处,避开,我没有这个力量对付你,我躲你。小乘人堕落的很少,大乘人堕落的很多,道理在此地。大乘人成就的,那小乘人是望尘莫及,成就的;可是淘汰率,大乘淘汰率就太大太大。真的像佛在经上讲,末法时期修学其他法门,一亿人修行难得有几个人成就。为什么?都被淘汰掉了。这个不能不知道。甚至於高位的菩萨,什么菩萨?我们在经上读过,八地菩萨才不退转,才真的不动地;由此可知,七地以前都保不住,这才知道难,真难!七地之前保不住,有的时候遇到境界还会退转,八地才保住,不动地。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阿惟越致菩萨,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的,使我们得到像阿惟越致菩萨一样不退转。阿惟越致是什么?八地。李老师在注解里面注的七地以上;七地以上,不就是八地吗?八地菩萨。
这是讲一定要历事炼心,但是你要真炼才行,你不能随著境界走,随著境界走就坏了。真的在这里面炼,炼清净心,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,炼平等心、炼觉而不迷的心,炼这个。实在说,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。我们一入佛门受三皈依,三皈依就是觉正净。《无量寿经》上经题,「清净」是僧宝;「平等」是法宝,平等是正;「觉」是佛宝。经题上三宝具足、三学具足;清净是戒学,平等是定学,觉是慧学,戒定慧三学具足。我们受三皈,到哪里去皈依?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看看我们觉不觉、净不净、正不正?点点滴滴上都是觉正净,这才叫真正三皈依。不是在佛菩萨面前,有口无心的念念三皈的文,那个没有用处,那是假的、形式!一定要认真去照做,这才叫你真的回头,你真的依靠三宝。这就是在一切事相当中去炼,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到,是不是在觉正净里面;如果不在觉正净,那一定就是迷邪染。迷邪染是轮回心,还是搞六道轮回;觉正净是菩提心,这就是作佛、作菩萨,心不一样。所以在历事炼心当中,才能把妄想、烦恼磨掉。此皆学佛之紧要关键,真的!真正是紧要的关键。
【住相以行布施六度,一遇障缘,必致退心。】
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同修退心,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法师退心了,退心的原因,这里好,说出来了。原因是什么?住相,就是著相;他有执著,有执著一遇到障碍,当然就退心。
【当知妄想未歇,起念便著。】
哪有不住的道理?一定会住。你妄想没断,分别执著不断。
【於四句中,必著一句。】
空、有、亦空亦有、非空非有,一定落在一句里头。可是这个四句,诸位要晓得,落一个,四个都具足,就像前面讲的四相一样,只要落一个相,全部都落了。
【故欲得不著、四句皆离,必须无念。】
这个事情又难了。无念,我们哪里能够做得到?做不到,做不到也要做,不做不行;不做,不多久就又要落轮回,非干不可。怎么做?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原理原则,我们不能做得很彻底、很圆满、很究竟,能做个一分、两分就不错,不能完全不做。这个意思就是叫你看破、放下,你能看破一分,放下一分,得一分的受用;能看破两分,放下两分,你就得两分受用。读这个经真的会开智慧,恭恭敬敬的读,诚诚恳恳的读,自有悟处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待人接物,常常想到无实无虚,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帮助你放下,帮助你无住。然后记取佛的教训,念念当中利益一切众生,这是生心;生心的时候就是无住时,无住时就是生心时,这是一不是二,这个境界就好。能这样修,能够这样念佛求生净土,功夫得力;不是这样修法,的确功夫很难得力。功夫得力那个样子是什么?自在往生。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,想多住几年决定不碍事,生死自在,来去自由。这个问题都能解决,那其他的叫鸡毛蒜皮,那不成问题了,得大自在。你这一生的生活,真的是究竟圆满、幸福自在,真得到。由此可知,江居士在注子里面为我们说出,这是如来究竟圆满的法宝,在般若 会上为我们和盘托出。我们这个经文愈读愈觉得江居士这句话真实不虚。果能依教奉行,必定得如经中所说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。好,我们今天讲到此地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五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