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五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,念念要利益衆生,不能害衆生。害衆生,「你多學幾門好!」那是害衆生,那個不是利益衆生。到什麼時候再勸他,你要多學?他已經得定、已經開智慧。在我們大乘佛法的標准,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這個時候廣學多聞。爲什麼?四弘誓願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你斷了。見思煩惱斷了、塵沙煩惱斷了、無明破一品,你有資格廣學多聞。所以《華嚴經》是佛講的第一部經,是我們大乘修行的範本、典範。你看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這一會上,得根本智。什麼叫根本智?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這是根本智。沒有這個程度,不可以離開老師,要受老師的照顧。你智慧沒有開,邪正、真假、利害、得失,你沒有能力辨別。反正我現在也不錯,什麼妖魔鬼怪,我一看就清楚,可以辨別;你要把《楞嚴經》裏面五十種陰魔拿來看看,你就傻了。我們凡夫看完全是佛境界,百分之九十九跟佛境界一樣,裏頭就有一點點不一樣,我們就一點辦法都沒有。愈是高級的魔,不得了,他也是金色身,也放金色光明,你怎麼能辨別那是魔、那不是佛?絲毫不一樣就不相同。我們所曉得的,佛的金色光明跟佛的光明一樣大,但是魔的金色光明,他那個光刺眼睛,像太陽一樣刺眼睛,光強烈;而佛的光明是柔軟、不刺眼睛。除這個之外,你根本就不能夠辨別。一定要破一品無明、見一分法身,《楞嚴經》上五十種陰魔你有能力辨別,一接觸就明了,這樣才可以出去參學。

  所以他一出去參德雲比丘,他就是圓教初住。每參訪一位善知識,他的菩薩位次升高一級,五十叁參他就圓滿成佛。他參訪哪一位善知識,那個善知識代表哪一個等級的菩薩果位,善財就達到他的果位,就達到這個等級,所以是一生圓滿成佛。《華嚴》講得詳細。我們現在用功夫,就是在不著相、不壞相。不著相,無住;不壞相,生心。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你念佛也好、參禅也好、持戒也好、學教也好,決定不能把這個原則忘掉,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這個原則是通一切法門的。無論大小乘,無論顯教密教,統統通達,沒有一個法門能夠違背這個原則,這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的,一定要遵守;能在這個地方生起信心不逆,非依照這個方法做不可,你能夠有這個堅定的信心,有這個真切的認識,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。普利一切衆生之六度,六度是以「生心無住、無住生心」做基礎,這才能成就。

  【且無始來妄想,非曆事煉心,決不能除。】

  無始劫來的妄想分別執著,怎樣除掉?要在事相上鍛煉,才真的放下。如果不在事相上磨煉,你的放下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大乘菩薩修行,要接觸群衆,不能躲在深山上學小乘;小乘是擺脫社會得清淨心,大乘是在紅塵裏面修清淨心。他要在五欲六塵裏面舍五欲六塵,心地一絲毫不沾染,這叫真功夫,不是離開,這是非常非常的困難。能夠出頭的都成菩薩,失敗的都被五欲六塵卷下去,都墮落。小乘雖然不及大乘,小乘有好處,避開,我沒有這個力量對付你,我躲你。小乘人墮落的很少,大乘人墮落的很多,道理在此地。大乘人成就的,那小乘人是望塵莫及,成就的;可是淘汰率,大乘淘汰率就太大太大。真的像佛在經上講,末法時期修學其他法門,一億人修行難得有幾個人成就。爲什麼?都被淘汰掉了。這個不能不知道。甚至於高位的菩薩,什麼菩薩?我們在經上讀過,八地菩薩才不退轉,才真的不動地;由此可知,七地以前都保不住,這才知道難,真難!七地之前保不住,有的時候遇到境界還會退轉,八地才保住,不動地。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阿惟越致菩薩,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,使我們得到像阿惟越致菩薩一樣不退轉。阿惟越致是什麼?八地。李老師在注解裏面注的七地以上;七地以上,不就是八地嗎?八地菩薩。

  這是講一定要曆事煉心,但是你要真煉才行,你不能隨著境界走,隨著境界走就壞了。真的在這裏面煉,煉清淨心,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,煉平等心、煉覺而不迷的心,煉這個。實在說,清淨平等覺就是叁寶。我們一入佛門受叁皈依,叁皈依就是覺正淨。《無量壽經》上經題,「清淨」是僧寶;「平等」是法寶,平等是正;「覺」是佛寶。經題上叁寶具足、叁學具足;清淨是戒學,平等是定學,覺是慧學,戒定慧叁學具足。我們受叁皈,到哪裏去皈依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看看我們覺不覺、淨不淨、正不正?點點滴滴上都是覺正淨,這才叫真正叁皈依。不是在佛菩薩面前,有口無心的念念叁皈的文,那個沒有用處,那是假的、形式!一定要認真去照做,這才叫你真的回頭,你真的依靠叁寶。這就是在一切事相當中去煉,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,是不是在覺正淨裏面;如果不在覺正淨,那一定就是迷邪染。迷邪染是輪回心,還是搞六道輪回;覺正淨是菩提心,這就是作佛、作菩薩,心不一樣。所以在曆事煉心當中,才能把妄想、煩惱磨掉。此皆學佛之緊要關鍵,真的!真正是緊要的關鍵。

  【住相以行布施六度,一遇障緣,必致退心。】

  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同修退心,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法師退心了,退心的原因,這裏好,說出來了。原因是什麼?住相,就是著相;他有執著,有執著一遇到障礙,當然就退心。

  【當知妄想未歇,起念便著。】

  哪有不住的道理?一定會住。你妄想沒斷,分別執著不斷。

  【於四句中,必著一句。】

  空、有、亦空亦有、非空非有,一定落在一句裏頭。可是這個四句,諸位要曉得,落一個,四個都具足,就像前面講的四相一樣,只要落一個相,全部都落了。

  【故欲得不著、四句皆離,必須無念。】

  這個事情又難了。無念,我們哪裏能夠做得到?做不到,做不到也要做,不做不行;不做,不多久就又要落輪回,非幹不可。怎麼做?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原理原則,我們不能做得很徹底、很圓滿、很究竟,能做個一分、兩分就不錯,不能完全不做。這個意思就是叫你看破、放下,你能看破一分,放下一分,得一分的受用;能看破兩分,放下兩分,你就得兩分受用。讀這個經真的會開智慧,恭恭敬敬的讀,誠誠懇懇的讀,自有悟處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待人接物,常常想到無實無虛,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幫助你放下,幫助你無住。然後記取佛的教訓,念念當中利益一切衆生,這是生心;生心的時候就是無住時,無住時就是生心時,這是一不是二,這個境界就好。能這樣修,能夠這樣念佛求生淨土,功夫得力;不是這樣修法,的確功夫很難得力。功夫得力那個樣子是什麼?自在往生。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,想多住幾年決定不礙事,生死自在,來去自由。這個問題都能解決,那其他的叫雞毛蒜皮,那不成問題了,得大自在。你這一生的生活,真的是究竟圓滿、幸福自在,真得到。由此可知,江居士在注子裏面爲我們說出,這是如來究竟圓滿的法寶,在般若 會上爲我們和盤托出。我們這個經文愈讀愈覺得江居士這句話真實不虛。果能依教奉行,必定得如經中所說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