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只是一個大千世界、兩個大千世界,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。十個、百個、千個大千世界,並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分身,盡虛空遍法界,他有沒有能力?有能力。有能力爲什麼沒有現這個相?因地當中沒有發這個願,果地上現的相就不一樣。唯獨阿彌陀佛,他在因地上發的願,就是要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因此成了佛之後,他現出果報超過諸佛,是這麼超過的。我們常講,佛佛道同,爲什麼這個不同?因行同,因心不同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也像阿彌陀佛一樣,盡虛空遍法界化身。這又是爲什麼?這是我們因行不同,我們跟阿彌陀佛的因心同。行是不同,我們跟一切諸佛菩薩差遠了。我們那個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同,所以得佛力圓滿的加持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遍法界分身,這裏頭趣味無窮,義理深廣。
普度含識,含識是一切衆生,特別指六道衆生。識就是八識當家,沒能夠轉識成智。含識裏面,包括的是六道凡夫、二乘、權教菩薩,還沒有破無明、證法身的都是含識,去度這些人。不可量之化身。現在,我們要做的是些什麼?我們想有這樣的成就,像彌陀一樣有這麼樣的成就,現在要發一個心,要發利益一切衆生的心。心發了一定要有行;如果沒有行,你這個心不是真的。發了心後面一定做到,要做利益一切衆生之行。哪一種利益當前最需要?新加坡這一塊淨土,人民生活很富裕,物質上不需要,需要的是精神,需要的是覺悟;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。破迷開悟的範圍很廣,方法無有窮盡,我們念念之中,時時刻刻要隨緣隨力去做,我們發的這個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目的是拔一切苦,是爲這個。不覺悟,苦!迷惑顛倒之苦,妄想煩惱之苦,生活工作當中産生錯誤的苦。我們要怎樣幫助衆生開智慧?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勸人學佛,以種種善巧方便勸人學佛。可是你要勸人學佛,你自己先要學佛;自己不學佛,勸別人學佛,別人很難接受。譬如我們前面所講過的,你自己要孝順父母,你自己要奉事師長,你要做出來給人看,然後你勸人,人家相信,人家會受感動;自己做不到,單單是言語上勸人,沒有用處的,先要自己做到。我們今天勸人學佛,這個工作做得很多,但是效果不大。原因是什麼?我們自己沒做到。我們自己真的要是做到,效果就不可思議!
先從本身做起,勸人聽經,我自己要聽經;我自己不聽,勸人家聽,你爲什麼不聽?沒有理由的。特別是此地所講的荷擔如來,續佛慧命;你要發這樣的心,那你就不能不聽經。你發心將來要弘法利生,要講經說法,法師講經你不聽經,將來你講經也沒有人聽你的;因緣果報,果報不可思議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,這個要知道。我希望我講經的時候,大家都非常認真來聽,真正得到法益,別人講經我去聽就要認真,果報就是這樣的。
尤其是大乘法裏面常說,不但是菩薩,諸佛如來不輕初學,這是《華嚴經》的教義。《華嚴經》是一位攝一切位,等覺菩薩不敢輕慢初學。初學人來講經,他也恭恭敬敬的來聽,也如理如法不失威儀。這樁事情,我們過去在臺灣,李炳老常常贊歎周邦道居士,他確確實實做到不輕初學。周先生他是大學教授,他曾經做過教育廳長,主持一個省的教育,一生從事於教育事業,晚年跟李老師學佛。我們這些同學初學講經,程度裏面幾乎一半是小學程度。我們在臺上講經,周老師在下面聽,不但恭恭敬敬的聽,他還拿筆記本做筆記。他不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,每一堂聽經他都帶筆記本;所以李炳老對他多次的贊歎,他是我們最好的修學榜樣。他的夫人感應地藏菩薩現身,地藏菩薩的化身,有這麼一段緣分,可見得那個不是簡單的事情。所以因與果我們一定要重視。現在這個世間,大家對於因果疏忽了,以爲這是迷信,他不知道這是事實。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說到,宇宙人生的真相,也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它的真相就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。因爲這個緣故,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生心,要生善心,要生利益一切衆生之心,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心。生自私自利的心,要知道那叫輪回心;把自己舍掉了,利益一切衆生,這是菩薩心。一個輪回心,一個菩薩心,一念之間,就看你怎麼個轉法。念念爲一切衆生,這是大悲心。發如是心,必證如是果。因果絲毫不爽,發什麼樣的心,後面一定得什麼樣的果報。
【欲成福慧莊嚴、相好無邊、不可稱之報身,必當發廣修六度萬行,樂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。】
前面這一段,講求的是無量無邊的分身,就是應化身,你應該怎麼個修法;要修利益一切衆生的心,起心動念都要利益一切衆生。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報身,怎麼修法?修深心得報身;修大悲心得應化身;修直心證法身。菩提心裏面講的叁心: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這叁心證叁身。必須叁心圓發,我們的叁身才圓證。明了這個因果,我們自然就會認真努力的去做。福慧莊嚴,相好無邊,經上常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是應化身的佛,應身佛;相好無邊,這是講報身佛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贊歎西方世界阿彌陀佛,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不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。相好都說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的相好從哪裏來的?深心來的。深心是什麼心?要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,好心;好心就得好相,就得好報,好心!什麼樣的心才算是好心?好心這裏有標准:廣修六度萬行,這是好心。行門,行門是什麼?我們生活行爲。生活行爲無量無邊,從早到晚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從年初一到臘月叁十,從我們出生到報盡,這一生就數不盡,那要說到過去無量劫,哪裏能說得盡!無量無邊的生活行爲裏頭,統統遵守六度的綱領。
「布施」,舍己爲人,這個意思要懂得。布施是舍己爲人,念念爲一切衆生,這是布施。「持戒」,樣樣如法,守規矩、守法度。「忍辱」,無論大小事情有耐心、有毅力;沒有耐心,不能成就。「精進」是不斷在改進,改過失就又進一步,改了就進步,不斷的在改進。「禅定」是你心裏面有一定的方向,有一定的目標,不會雜亂;一雜修、一亂修就不能成功。禅定:心有主宰,不爲外境所動;不但不爲五欲六塵所動搖,不爲一切法門所動。《華嚴經》上財善童子五十叁參,就是表演這個法門,實在講善財童子所做的具體內容,五十叁參就是六波羅蜜。
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,到後面是戀德禮辭。戀德禮辭是什麼?是布施波羅蜜。布施是什麼?放下。我很感謝你,你教導我的,你的法門我不學,我再去參訪別人。他自己修學的什麼?念佛法門。誰教他的?根本的那個老師教他的。他沒有改變初衷,他的根本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。文殊菩薩,我們在經文裏面沒有看到他教他念佛法門,經文字面上沒有,意思有。意思在哪裏?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,他是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弟子,你想想看文殊菩薩教他什麼?如果不教他念佛法門,哪裏是入室弟子?他就不是入室弟子。意思有:老師是求生淨土,老師知道這個法門第一,一定是傳他第一法門,不能把第二法門傳給他。這是意思暗中有,你要能從這上面去看、去體會,經文上沒有,但意思有。可是經文上明顯的也顯示出來了,第一個參訪德雲比丘,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,這是明顯的意思,暗顯、明顯都出來。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就整個托出來,原來善財是修這個法門。參訪總總法門,一切法門他都知道,他沒有一樣不曉得;你要問他,他都知道,你要想學,他都可以教給你,但是他自己不學,戀德禮辭。禮辭的意思很深,放下了!不但世緣放下,佛法也放下,真正是一門深入。禅定波羅蜜、般若 波羅蜜,都在這裏顯示出。他沒有智慧,他不敢放下,唯有高度的智慧,真正的定功,他才不爲一切法門所動搖,所以般若 智慧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。
我們要樂集,樂是歡喜,歡喜積集一切善法行,這是深心,這叫好心。心裏面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,一絲毫的惡意都沒有。念念是利益一切衆生、利益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;總是懷了一個利益的心,決定沒有一個不利之心。這樣的因行得的果報,就是相好無邊,不可稱量的報身,報身是這麼修來的。要想到一切諸大菩薩們,都是這樣修學的,沒有例外的。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從現在就要發心,發心是愈早愈好,心一發就幹。要認真、要努力、要毫無保留,做利益衆生的事情,不能有絲毫的保留。保留是什麼?是吝啬。財物保留,吝財;法要留一點,叫吝法。吝財得貧窮果報,吝法得愚癡果報;我們不要貧窮,我們不要愚癡,財、法都不可以吝啬,盡心盡力去修布施,去幫助一切衆生,這是深心。
【初發時,尚未斷念。】
這個都是講到老實話,落實在我們現實的基礎上,我們的煩惱未斷,知見不圓。要不要修?要修。
【只有向生滅門中,精進勤修不著相、不壞相、普利一切之六度。】
我們先這樣做法。什麼叫生滅門,不必去理會。生滅門所講的就是這個念頭,一個念頭生,一個念頭滅。我們現在確實是在生滅門裏面,沒有辦法斷妄想分別執著。但是有路可走,要緊的是「精進勤修」這四個字。特別是精,精就是精一、純一、專一,才叫精。精的反面就是雜亂,雜修、亂修,那就不精。進是進步。進步大家都在求,很努力的在求進步;但是他進步是精純的進步,還是雜亂的進步,那個果報完全不一樣。精純的進步,給諸位說,你能夠得叁昧,你能夠明心見性,也就是你能夠開般若 智慧,利益在此地。如果是雜進、亂進,你也有進步;你的進步將來得什麼果報?可以成爲全世界的佛學博士。你將來可以著作等身,講得天花亂墜,但是你的煩惱不能斷、你的妄想不能斷,你將來還繼續搞六道輪回;佛門裏面所果證的這個事,與你沒有分。這個利害得失我們要搞清楚,關系太大太大了,所以這個東西雜不得、亂不得。
我們學佛的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