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八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是「應無所住」,無所住就是不執著。不執著我相,這就是無我相;也不執著法相,就是無衆生相,一切法是衆生相;亦無非法相,非法相是空。前面「我、法」是有,空也不能執著,這個意思前面都說過。叁界之內要是執著空相,將來生四空天。叁界之外要是執著空相,就變成聲聞、緣覺,那是相當一個長時間住在偏真涅槃,偏真涅槃就是空相。所以,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。「應無所住」,是不著有相;「而生其心」,是不著空相,兩邊都不著。念佛人要記住,「應無所住」是萬緣放下,不但世間法放下,佛法也放下。「而生其心」,就生一個專念阿彌陀佛的心,生這個心,好!可見得我們念佛人,真正是受持《金剛般若 波羅蜜》,怎麼可以說念佛人沒有智慧?念佛人智慧達到顛峰,念佛人是受持《金剛般若 波羅蜜》。只有一些不明教義的人,才發生許許多多的誤會;通達教義,他曉得念佛是高度的智慧。能造的心空了,兩邊不住,空有兩邊不住,心空就是心清淨了,所造的業當然就滅了。這個滅就是自自然然的轉變,所造一切善惡業統統轉變成菩提,轉煩惱爲菩提。業有沒有?沒有了,都變成菩提。

  業消除了,菩提增長,這真正是罪從心起將心忏。這個意思前面講得很清楚,罪從哪裏起?惑起,迷惑。惑就是起心動念,罪從起心動念那個地方起來的。我現在修清淨心,心裏面一個妄念都沒有了,罪就忏掉了。心裏面念念是阿彌陀佛,將來果報在哪裏?六道裏頭沒有阿彌陀佛,十方諸佛刹土裏頭也沒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,將來果報只有那個地方去了,決定往生。心若空時罪亦亡,心地清淨,罪就沒有了。

  由此可知,只要你心裏面還有念頭,有什麼念頭?細念頭就不說,說粗念頭,有是非人我,你的業都在,沒轉!你要知道你這一生一定還是受業力控製,你自己做不了主宰。袁了凡居士,最近這個書印得很多,都在外面結緣。袁了凡居士還是被業力控製,沒有能力超越,他只不過是知道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斷惡修善。把他自己這一生的業報轉過來,他只做到這一層,這一層不是上乘功夫,普通的功夫,上乘的功夫是轉煩惱成菩提。爲什麼了凡居士還是轉不過來?因爲他世俗裏面名聞利養的心沒有斷掉。他求功名、求富貴、求兒女,他心裏還有所求。若以《金剛經》的方法,他成佛,那不是凡夫,不是得人天富貴,那是去成佛、成菩薩,那個果報不可思議!佛在此地教給我們,是大的方向、大的目標,無比殊勝的果報。我們心要清淨,知道世間、天上這些富貴都是一場空,都是刹那因果相續的現象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我們心裏面牽挂這些幹什麼?這是決定錯誤,這就是迷惑顛倒。

  我們不讀《般若 》,對於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很難看透。《般若 經》的功德不可思議,就是把這些理事,樣樣給我們分析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們讀到、聽到,一定要記住,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一念不提醒就又迷惑了。爲什麼會迷?因爲惡習的種子是無始劫以來養成的,早已經養成習慣,不要去起心動念,這個妄念就起來。修行功夫沒有別的,就是要把這一句佛號;佛號生疏,這幾年才學的,所以生疏,不用心提起它就忘掉了,妄念就起來了。所以我們要怎樣把生的變成熟的;把那個妄想習氣很熟的,把它變成生的。你能用這種功夫,你就有成就。怎麼樣把妄想變成生疏?把妄想給忘掉,遠離一切妄想。如何把佛號變成熟?天天去念阿彌陀佛,把它念熟,淨念相繼,把它念熟。然後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,得力就是「心若空時罪亦亡」,你得到輕安,你得到自在。

  【「當得」二字,既蒙世尊親許,即是授記。】

  我們有很多同修,在佛經上看到佛當年爲一些弟子授記,感覺得非常羨慕。我們自己很不幸,一生一個善知識都沒有遇到,別說授記。其實你完全想錯了,諸佛世尊常常給你授記,你沒有在意、沒有接受,你說這可惜不可惜?這個地方就是給你授記。你不能夠直下承當,你要是直下承當,這裏就是給你授記。我們星期天在此地舉行叁皈傳授,有同修拿皈依證來問我:法師,這皈依證上怎麼沒有我的法名?我說:法名妙音不是明明印在皈依證上?這是大家都一樣的。爲什麼會取這個名字?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授記的。我們用授記的名字多好!《無量壽經》末後一品,佛給我們講,我們娑婆世界的這些衆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將來在極樂世界成佛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而後應化到十方世界去示現成佛度衆生,佛的名號都叫妙音如來。你們要曉得,爲什麼叫妙音如來?妙音是南無阿彌陀佛,這個音妙!我們是念佛成佛的,將來教化衆生,也是用這個方法普度一切衆生,簡單明了,一句佛號就能普度一切衆生圓成佛道。這樁事情知道最透徹、最徹底、最究竟的,是大勢至菩薩。

  你們看《大勢至圓通章》,一開端「我與五十二同倫」。那個五十二不是五十二個人,五十二是講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這個五十二。這五十二你就曉得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用什麼方法?一句佛號,四個字,無上妙法!還有哪個比這個更簡單的,沒有了!又簡單、又容易、又穩當、又快速,這才叫第一法門。大勢至菩薩智慧在文殊之上,在普賢之上,文殊、普賢還搞一大堆法門,最後才導歸極樂;大勢至菩薩幹脆,單刀直入一點麻煩都沒有,所以夏蓮居居士稱贊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。這個淨宗初祖是法界初祖,盡虛空遍法界,哪一個人最初提倡念佛?大勢至菩薩。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。我們娑婆世界,普賢菩薩是初祖。世尊示現成道,第一個二七日中講《華嚴經》,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,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普賢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初祖。在中國提倡這個法門的是東晉遠公大師,是我們中國的初祖。今天我們要講淨宗初祖,初祖有叁位,實實在在不可思議!「當得」兩個字就是授記,貴在我們自己能夠直下承當。

  【受持讀誦此經,爲人輕賤。其中含義,說之不盡。】

  當然這裏面因緣無量,而且個個人還有差別的因緣,共業裏面還有別業,所以因素非常複雜。這個地方把它歸納成五大類,總不外乎這幾個原則:

  【一、令知因果可畏,惡業不可造。幸仗金剛般若 之力,得免墮落,而猶難全免也。】

  這個話是真的,只要我們學佛,人家瞧不起我們、輕慢我們、侮辱我們,都在這個範圍之內,自己一定要覺悟,罪業很重;否則的話一定得到大衆歡喜恭敬供養,這是一定的道理,不應該得這個果報。有這種現象現前,自己一定要反省,我們自己業障很重。幸虧我們遇到大乘了義深經,我們讀誦學習。受持這兩個字,諸位一定要記住,受持是依教奉行,真去做!這就叫受持。不是我每天把經念兩遍,那個不算,那是讀誦不是受持。受持是依教奉行,認真去做。雖然認真做,我們做得不夠圓滿,不夠徹底;換句話說,我們業雖然消了一部分,沒消得幹淨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可以免墮落,但是不能夠全免,只能夠免一部分。這是第一個意思。

  【二、令聞上來恭敬之說,不可著相。著相則遇不如意事,必致退心。】

  般若 教學的原理原則,就是「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」,無住就是不執著,所以執著就錯了。縱然你業障很輕,修學大乘佛法到處都受人恭敬,受人禮拜供養,這個相不能著,一著之後你就墮落了。不要說遇不如意的事你會退心,當然退心;縱然事事如意,你也墮落,爲什麼?墮在名聞利養裏面去了,名利害死人。這是我們學佛的同修,無論在家出家,都要提高警覺,名利絕對不是好東西,這是極重的業障,不但沾不得,碰都碰不得。名利絕對會來,來的時候要知道拒絕,要能把它放下,決定不沾。

  【叁、令遇拂逆之事,亦不應著相。應作滅罪觀。】

  這就對了。我們現前遇到種種不如意,不要放在心上;要知道我修的是什麼,我修清淨心,清淨心中苦樂都要離開。逆境不能執著,順境也不能執著,著就錯了,著就又造業了,順境著也造業,所以兩邊都離,這就沒事情。

  【四、一切衆生,夙業何限。極重果報,此經亦能消滅。】

  這是真的,如何能消滅?這個經就是教你放下,放下再放下。上面跟諸位提起的,菩薩放下十信位,他就升到十住位;放下十住位,他就到十行位;放下十行位,他就到十回向位;放下十回向,他就登地;放下十地,他就是等覺;放下等覺,他就是妙覺。你不肯舍怎麼行?所以大乘佛法沒有別的,自始至終無住而已!就是教你一直放下,放得心裏面幹幹淨淨的,沒有東西可放了,那就成佛了。還有一樣東西沒放下,那你不是佛,你還是菩薩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,所以他是菩薩位,他沒成佛。所以,這個經就是教我們放下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,不要想著明天生活怎麼過,明天還沒到,你打這個妄想幹什麼?沒有必要!凡夫就是惑重,迷惑太重,他總要想明天,總要想過去,全是妄想,與事實毫不相關,都是打妄想。事實的發生,業果都是有一定的,這個前面講的,這都是定業。真正聰明人、真正明白人,他相信佛講的話沒錯,佛講的話句句真實,我們依教奉行,自己一定得利益。末後這一條:

  【五、令知因果轉變,極其繁複,應觀其究竟,不可僅看目前,淺見懷疑也。】

  這是提醒我們,因果的轉變真的很複雜。唯識經論裏面說得很詳細,說得非常的繁瑣;說得再詳細,實在講也是說個大概而已,真正細說不可能的,但是比一般經典說得詳細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也相當的詳細。轉變,最要緊的是在用心。而轉變,真正從究竟圓滿、從根本上轉,無過於清淨心。業因果報統統不要理會,專修清淨心,那個轉變才真快,再繁雜的變化,他也從根把它轉掉了。這是我們在曆代,也有在現前念佛往生的人,我們能看到。他臨命終時,他不生病,曉得什麼時候走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走得那麼潇灑、那麼自在,那就是轉過來的。諸位想想,如果沒有轉過來,輪回心造輪回業,哪有那麼痛快!轉得那麼徹底,轉得那麼圓滿的,又往往是我們瞧不起的人。他修行我們瞧不起,你看看他的罪都消滅掉,他對我們並沒有怨恨。他沒有讀過《金剛經》,也不懂《金剛經》的意思,但是《金剛經》的教訓他都做到了,這個妙不可言!他自己常生慚愧心,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,做粗活出身的;他常常這樣想,我樣樣都不如人,對於任何一個人都恭敬,人家罵他,他也恭敬,打他,他也恭敬,他的業障就這麼消掉了。所以他臨終走得自在。

  今天晚上我們在飯桌上提到,倓虛老法師,哈爾濱的極樂寺,修無師在那裏往生的,《念佛論》裏面講得很清楚。修無師是作泥水工,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,在寺院裏做粗活,人家不肯做的粗事他做,他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,走的時候那麼自在。所以我們讀《金剛經》,仔細觀察一下,他的業障消掉了。這是我們修行真正的好榜樣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不能輕視,真正不可思議!它能幫助你達到清淨心,清淨心是真正從根本修,把你無始劫的業障習氣就這麼樣拔掉了。所以我們要看,要看究竟,要看他的結果,不能看眼前,不能把眼前這個現象我們生起懷疑。生懷疑,剛才講,業障現前,你沒有智慧,你對於佛在經上講的教義,你沒有聽懂、沒有明了。真正明了、真正聽懂,順逆境界裏面,這個心都是平淡的。順境平常心處之,逆境還是平常心處之,絕對不會被外頭境界所動;爲外面境界所動,就是功夫不行,功夫不踏實,這是不得力,功夫不得力。所以功夫得力不得力在這個地方看,我們一切境界當中是不是平常心,就是清淨平等心,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。平常心還會有人誤會,我平常就這樣的,平常就胡思亂想,那個不行!還是用經上這個好,清淨平等心,要用這個心,清淨平等心來看,就對了。好!今天時間到了。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