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是「应无所住」,无所住就是不执著。不执著我相,这就是无我相;也不执著法相,就是无众生相,一切法是众生相;亦无非法相,非法相是空。前面「我、法」是有,空也不能执著,这个意思前面都说过。三界之内要是执著空相,将来生四空天。三界之外要是执著空相,就变成声闻、缘觉,那是相当一个长时间住在偏真涅槃,偏真涅槃就是空相。所以,空有两边都不能执著。「应无所住」,是不著有相;「而生其心」,是不著空相,两边都不著。念佛人要记住,「应无所住」是万缘放下,不但世间法放下,佛法也放下。「而生其心」,就生一个专念阿弥陀佛的心,生这个心,好!可见得我们念佛人,真正是受持《金刚般若 波罗蜜》,怎么可以说念佛人没有智慧?念佛人智慧达到颠峰,念佛人是受持《金刚般若 波罗蜜》。只有一些不明教义的人,才发生许许多多的误会;通达教义,他晓得念佛是高度的智慧。能造的心空了,两边不住,空有两边不住,心空就是心清净了,所造的业当然就灭了。这个灭就是自自然然的转变,所造一切善恶业统统转变成菩提,转烦恼为菩提。业有没有?没有了,都变成菩提。
业消除了,菩提增长,这真正是罪从心起将心忏。这个意思前面讲得很清楚,罪从哪里起?惑起,迷惑。惑就是起心动念,罪从起心动念那个地方起来的。我现在修清净心,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了,罪就忏掉了。心里面念念是阿弥陀佛,将来果报在哪里?六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,十方诸佛刹土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,将来果报只有那个地方去了,决定往生。心若空时罪亦亡,心地清净,罪就没有了。
由此可知,只要你心里面还有念头,有什么念头?细念头就不说,说粗念头,有是非人我,你的业都在,没转!你要知道你这一生一定还是受业力控制,你自己做不了主宰。袁了凡居士,最近这个书印得很多,都在外面结缘。袁了凡居士还是被业力控制,没有能力超越,他只不过是知道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,断恶修善。把他自己这一生的业报转过来,他只做到这一层,这一层不是上乘功夫,普通的功夫,上乘的功夫是转烦恼成菩提。为什么了凡居士还是转不过来?因为他世俗里面名闻利养的心没有断掉。他求功名、求富贵、求儿女,他心里还有所求。若以《金刚经》的方法,他成佛,那不是凡夫,不是得人天富贵,那是去成佛、成菩萨,那个果报不可思议!佛在此地教给我们,是大的方向、大的目标,无比殊胜的果报。我们心要清净,知道世间、天上这些富贵都是一场空,都是刹那因果相续的现象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我们心里面牵挂这些干什么?这是决定错误,这就是迷惑颠倒。
我们不读《般若 》,对於这个道理、事实真相很难看透。《般若 经》的功德不可思议,就是把这些理事,样样给我们分析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们读到、听到,一定要记住,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一念不提醒就又迷惑了。为什么会迷?因为恶习的种子是无始劫以来养成的,早已经养成习惯,不要去起心动念,这个妄念就起来。修行功夫没有别的,就是要把这一句佛号;佛号生疏,这几年才学的,所以生疏,不用心提起它就忘掉了,妄念就起来了。所以我们要怎样把生的变成熟的;把那个妄想习气很熟的,把它变成生的。你能用这种功夫,你就有成就。怎么样把妄想变成生疏?把妄想给忘掉,远离一切妄想。如何把佛号变成熟?天天去念阿弥陀佛,把它念熟,净念相继,把它念熟。然后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,得力就是「心若空时罪亦亡」,你得到轻安,你得到自在。
【「当得」二字,既蒙世尊亲许,即是授记。】
我们有很多同修,在佛经上看到佛当年为一些弟子授记,感觉得非常羡慕。我们自己很不幸,一生一个善知识都没有遇到,别说授记。其实你完全想错了,诸佛世尊常常给你授记,你没有在意、没有接受,你说这可惜不可惜?这个地方就是给你授记。你不能够直下承当,你要是直下承当,这里就是给你授记。我们星期天在此地举行三皈传授,有同修拿皈依证来问我:法师,这皈依证上怎么没有我的法名?我说:法名妙音不是明明印在皈依证上?这是大家都一样的。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?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授记的。我们用授记的名字多好!《无量寿经》末后一品,佛给我们讲,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些众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将来在极乐世界成佛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,而后应化到十方世界去示现成佛度众生,佛的名号都叫妙音如来。你们要晓得,为什么叫妙音如来?妙音是南无阿弥陀佛,这个音妙!我们是念佛成佛的,将来教化众生,也是用这个方法普度一切众生,简单明了,一句佛号就能普度一切众生圆成佛道。这桩事情知道最透彻、最彻底、最究竟的,是大势至菩萨。
你们看《大势至圆通章》,一开端「我与五十二同伦」。那个五十二不是五十二个人,五十二是讲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这个五十二。这五十二你就晓得,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用什么方法?一句佛号,四个字,无上妙法!还有哪个比这个更简单的,没有了!又简单、又容易、又稳当、又快速,这才叫第一法门。大势至菩萨智慧在文殊之上,在普贤之上,文殊、普贤还搞一大堆法门,最后才导归极乐;大势至菩萨干脆,单刀直入一点麻烦都没有,所以夏莲居居士称赞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。这个净宗初祖是法界初祖,尽虚空遍法界,哪一个人最初提倡念佛?大势至菩萨。所以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。我们娑婆世界,普贤菩萨是初祖。世尊示现成道,第一个二七日中讲《华严经》,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,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普贤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初祖。在中国提倡这个法门的是东晋远公大师,是我们中国的初祖。今天我们要讲净宗初祖,初祖有三位,实实在在不可思议!「当得」两个字就是授记,贵在我们自己能够直下承当。
【受持读诵此经,为人轻贱。其中含义,说之不尽。】
当然这里面因缘无量,而且个个人还有差别的因缘,共业里面还有别业,所以因素非常复杂。这个地方把它归纳成五大类,总不外乎这几个原则:
【一、令知因果可畏,恶业不可造。幸仗金刚般若 之力,得免堕落,而犹难全免也。】
这个话是真的,只要我们学佛,人家瞧不起我们、轻慢我们、侮辱我们,都在这个范围之内,自己一定要觉悟,罪业很重;否则的话一定得到大众欢喜恭敬供养,这是一定的道理,不应该得这个果报。有这种现象现前,自己一定要反省,我们自己业障很重。幸亏我们遇到大乘了义深经,我们读诵学习。受持这两个字,诸位一定要记住,受持是依教奉行,真去做!这就叫受持。不是我每天把经念两遍,那个不算,那是读诵不是受持。受持是依教奉行,认真去做。虽然认真做,我们做得不够圆满,不够彻底;换句话说,我们业虽然消了一部分,没消得干净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可以免堕落,但是不能够全免,只能够免一部分。这是第一个意思。
【二、令闻上来恭敬之说,不可著相。著相则遇不如意事,必致退心。】
般若 教学的原理原则,就是「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」,无住就是不执著,所以执著就错了。纵然你业障很轻,修学大乘佛法到处都受人恭敬,受人礼拜供养,这个相不能著,一著之后你就堕落了。不要说遇不如意的事你会退心,当然退心;纵然事事如意,你也堕落,为什么?堕在名闻利养里面去了,名利害死人。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,无论在家出家,都要提高警觉,名利绝对不是好东西,这是极重的业障,不但沾不得,碰都碰不得。名利绝对会来,来的时候要知道拒绝,要能把它放下,决定不沾。
【三、令遇拂逆之事,亦不应著相。应作灭罪观。】
这就对了。我们现前遇到种种不如意,不要放在心上;要知道我修的是什么,我修清净心,清净心中苦乐都要离开。逆境不能执著,顺境也不能执著,著就错了,著就又造业了,顺境著也造业,所以两边都离,这就没事情。
【四、一切众生,夙业何限。极重果报,此经亦能消灭。】
这是真的,如何能消灭?这个经就是教你放下,放下再放下。上面跟诸位提起的,菩萨放下十信位,他就升到十住位;放下十住位,他就到十行位;放下十行位,他就到十回向位;放下十回向,他就登地;放下十地,他就是等觉;放下等觉,他就是妙觉。你不肯舍怎么行?所以大乘佛法没有别的,自始至终无住而已!就是教你一直放下,放得心里面干干净净的,没有东西可放了,那就成佛了。还有一样东西没放下,那你不是佛,你还是菩萨,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放下,所以他是菩萨位,他没成佛。所以,这个经就是教我们放下。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,不要想著明天生活怎么过,明天还没到,你打这个妄想干什么?没有必要!凡夫就是惑重,迷惑太重,他总要想明天,总要想过去,全是妄想,与事实毫不相关,都是打妄想。事实的发生,业果都是有一定的,这个前面讲的,这都是定业。真正聪明人、真正明白人,他相信佛讲的话没错,佛讲的话句句真实,我们依教奉行,自己一定得利益。末后这一条:
【五、令知因果转变,极其繁复,应观其究竟,不可仅看目前,浅见怀疑也。】
这是提醒我们,因果的转变真的很复杂。唯识经论里面说得很详细,说得非常的繁琐;说得再详细,实在讲也是说个大概而已,真正细说不可能的,但是比一般经典说得详细。《楞严经》上说得也相当的详细。转变,最要紧的是在用心。而转变,真正从究竟圆满、从根本上转,无过於清净心。业因果报统统不要理会,专修清净心,那个转变才真快,再繁杂的变化,他也从根把它转掉了。这是我们在历代,也有在现前念佛往生的人,我们能看到。他临命终时,他不生病,晓得什么时候走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走得那么潇洒、那么自在,那就是转过来的。诸位想想,如果没有转过来,轮回心造轮回业,哪有那么痛快!转得那么彻底,转得那么圆满的,又往往是我们瞧不起的人。他修行我们瞧不起,你看看他的罪都消灭掉,他对我们并没有怨恨。他没有读过《金刚经》,也不懂《金刚经》的意思,但是《金刚经》的教训他都做到了,这个妙不可言!他自己常生惭愧心,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,做粗活出身的;他常常这样想,我样样都不如人,对於任何一个人都恭敬,人家骂他,他也恭敬,打他,他也恭敬,他的业障就这么消掉了。所以他临终走得自在。
今天晚上我们在饭桌上提到,倓虚老法师,哈尔滨的极乐寺,修无师在那里往生的,《念佛论》里面讲得很清楚。修无师是作泥水工,不识字也没有听过经,在寺院里做粗活,人家不肯做的粗事他做,他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,走的时候那么自在。所以我们读《金刚经》,仔细观察一下,他的业障消掉了。这是我们修行真正的好榜样,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不能轻视,真正不可思议!它能帮助你达到清净心,清净心是真正从根本修,把你无始劫的业障习气就这么样拔掉了。所以我们要看,要看究竟,要看他的结果,不能看眼前,不能把眼前这个现象我们生起怀疑。生怀疑,刚才讲,业障现前,你没有智慧,你对於佛在经上讲的教义,你没有听懂、没有明了。真正明了、真正听懂,顺逆境界里面,这个心都是平淡的。顺境平常心处之,逆境还是平常心处之,绝对不会被外头境界所动;为外面境界所动,就是功夫不行,功夫不踏实,这是不得力,功夫不得力。所以功夫得力不得力在这个地方看,我们一切境界当中是不是平常心,就是清净平等心,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。平常心还会有人误会,我平常就这样的,平常就胡思乱想,那个不行!还是用经上这个好,清净平等心,要用这个心,清净平等心来看,就对了。好!今天时间到了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八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