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(第六十九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:09-23-069
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三面,倒数第三行,从注解第六段看起。
【此节文中,暗示告诫学人有三。一、今世受人轻贱,是先世重罪所致。 凡遇此事者,应生畏惧心,顺受心。】
这个地方,是从经文当中体会佛的慈悲教诲。这些话可以说是我们一般人,人人都遇到这样的境界;换句话说,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,所造作的罪业都很深重,特别是从修学大乘经论为人轻贱这一方面,很明显的显示出来。如果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不能够明了,不能够体会,总免不了会退心,这个事情我们看到很多很多,学佛人退心,遭遇逆缘退心的很多很多。遇到这个境界,对佛法产生疑惑之心也很多,甚至於怨天尤人,佛菩萨不保佑他,这种人我们也常常见到。读到这一段经文,如果我们细心去体会,过失还是在自己这一边,自己业障深重。这种境界,对於真正通达佛理的人来说,不是坏境界,是消业障。实在讲是好事,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情。所以应该生畏惧心,畏惧就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。纵然是认真的受持读诵,过去世的恶业还是那么样的重,还是会现前。这是让我们警惕,从今之后起心动念不敢再造恶业,这才真正体会佛菩萨教诲的意思。
现前的境界要顺受,顺受一时容易,短时期也还可以,有时候是长时期。譬如,这都是我们平常很可能见到的,你自己学佛,天天受持读诵经典,你的家人眷属不学佛,毁谤佛法,甚至於对你轻视,说你迷信,这个很麻烦。外面的人来说,我们避开就好;家里的人,躲都躲不过,天天要在一起,长年累月要受讥讽、冷淡这些言语态度,这个忍受很难,但是一定要忍。从这个地方才真正知道自己业障很重很重,要不然受持读诵应当是被人欢喜赞叹的,怎么会遇到这个境界?常常这样想,我们就能够安心顺受,所谓是理得心安。道理明白了,我们处逆境,长时期处逆境也心安,也能生欢喜心,不再计较,一切能随顺,这样消业障消得特别快。
【第二、受轻贱者,若受持读诵此经,夙业可消。应於金刚般若 生皈命心。】
皈命比皈依还要重要。依是依靠,这是一心依靠,以生命来依靠,这是真诚的表现,一心一意依《金刚般若 》的理论方法来修行。实在这一句就是经文里面所说的「信心不逆」,信心不逆就是一心皈命。
【应对轻贱我者,生善知识想。】
轻贱我的这些人,我们对他的态度一定是把他看作佛菩萨,把他看作善知识,我们自己是学生,自己是业障深重之人,这个样子消业灭罪就快了。
【三、人轻贱即应堕之见端。】
读诵大乘,尤其是读诵圆顿经典,依教奉行,还受这些逆缘逆境,自己要知道,这就是来生要堕三恶道的预兆,若不是遇到佛法,必堕恶道。这一桩事我们愈是冷静的去想,冷静的去观察,才晓得佛所讲的是事实,决不是妄言,决不是看到我们处的环境不好,佛说几句好听的话来安慰安慰我们。如果你要这样想法,那你连佛的意思都不明了,不是安慰我们的,是事实真相。
【一切学人,应生勤求忏悔之心。而云当得菩提,犹未得也,应生勇猛精进之心。】
所以在境界里面一定要勤求忏悔,忏除业障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这个人当得菩提,要记住当得,你现在还没得,认真修行,将来会得到的;现在还没有得到,现在应当要生勇猛精进心。
【此经正是忏悔妙门】
在《华严普贤行愿》当中,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忏悔业障,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,佛法无论是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无量法门修行的纲领、总纲领,在佛法里面讲总持法门,是什么?就是忏悔。不但我们要忏悔,即使到等觉菩萨位,他还要忏悔。为什么?那么高位的菩萨,他还有什么好忏悔的?他那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业障,必须要忏除,忏除了他才能圆成佛道。怎样忏悔法?《金刚经》上告诉我们,「应无所住」,那就是忏悔;「而生其心」,那就是供养。所以供养、忏悔法,《金刚经》上这两句就显示得圆圆满满。不但圆满包括这两愿,实在诸位细细想一想,普贤的十愿,菩萨的六度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都包括尽了,所以这个经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。
【《法华》云: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。重罪若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】
《法华经》上世尊教菩萨,这不是教普通人,教高级的菩萨,教给他们修忏悔法,忏悔有事上忏悔、有理上忏悔。这首偈是从理上讲的,是理上忏悔。它的效果无比的殊胜,能灭重罪,能破无明。佛教给菩萨什么方法?端坐念实相。这一句是方法,是不是教我们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在那里打坐念实相?不是的。你要是这么看法,完全是依文解义。端坐是什么意思?就是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说的,端正其心。心要是端正,眼耳鼻舌身自然就端正,端是这个意思。端就是正,没有邪思、没有邪念叫端。什么叫邪思、什么叫邪念?要照本经的标准来说,这个经的标准确确实实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的标准,心里头要有念就不端,心里面要有思就不端。实相是什么?实相是真如本性。念实相就是明心见性,跟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一桩事情。见性当然灭罪,当然破无明;无明没有破,业障没有消除,你怎么能见得了性?佛教的是这个方法,这个方法好,究竟彻底;但是凡夫、二乘都用不上。我们当然没有办法,只能够欣赏佛的教诲,事实上我们做不到。做不到,要是真做不到,佛这句话又好像在吊我们胃口一样,跟我们开玩笑!讲的我们做不到,我们听了多难过!他老人家还有补救的方法,让我们也能做到,那是什么方法?就教我们一心称念阿弥陀佛。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虽然不是实相,但是它确确实实跟实相非常接近,用这个方法决定能达到实相,这个法门妙!无上微妙法,就是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。由此可知,真信切愿一心一意求生净土,就是端坐念实相。
他的心端正,坐的意思是表示不动。我们的觉心不会为世间五欲六尘所动,不会为其他法门所动,这叫端坐。不是一天到晚盘腿面壁,这是一个形容词,是比喻我们的心不动。坐禅,诸位看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就解释得很清楚,这个坐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。不动心叫坐,不著相叫禅;内不动心,外不著相,这叫坐禅,他老人家这么解释的。不是在禅堂面壁一天坐几支香,不是的。行住坐卧统统是禅,都是坐禅,这是《坛经》上所讲的。所以此地这个坐,跟六祖大师讲的一样。
重罪若霜露,极重的罪业,无量劫所造的阿鼻地狱的罪业,罪业再重,就像霜、就像露水一样,霜跟露,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、就蒸发掉了,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,我们懂得的。慧日能消除,智慧、般若 智慧开了,再重的罪业就消除了。为什么?诸位要晓得,真心本性里头只有般若 智慧,没有业障,没有重罪。罪业是什么?给诸位说,迷了,般若 就变成重罪业障;觉悟了,重罪业障又变成般若 ,就这么回事情。由此可知,重罪是迷失了自性现的妄相、虚妄相。马鸣菩萨在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本觉本有」,本觉就是般若 智慧,本有,「不觉本无」,不觉就是迷惑、无明,本来没有。所有一切业障重罪,都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现的妄相,所以这个东西不是真的,是虚妄的。可是你要记住,只要你还有妄念,这个东西就有。你有妄念就有业因果报,就有六道轮回,就有三恶道等著你去受,这个不可以不晓得。如果我们这个念没有了,最低限度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、四见真的没有了,那就恭喜你,你的重罪变成般若 智慧。转变,就变成般若 智慧。
【此经之体,即实相也。】
凡是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。体是什么?体是这个经的依据。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,凡是遇到一桩事,他都要追根究柢,遇到《金刚经》他也会问:释迦牟尼佛依据什么理论说这部经?换句话说,这部经的理论根据是什么?实在讲不必等现在人问,佛在三千年前就讲清楚了,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依实相。实相是事实真相,这哪里是假的?佛所讲的全都是事实真相。实相就是真如本性,实相就是一真法界,是依这个说的。所以端坐念实相,这个经之体就是实相。
【离相离念,正是观实相。】
端坐念,念跟观的意思是一样。念实相怎么念法?是不是心里常常念著?那就错了。心里常常念著叫打妄想;因为实相没有相,没有相你要去想它,把它想成一个相,你错了。你把它想成一个空,也错了。想成一个相,你落在有相里头;想成空,你落在无相里头。总而言之,你都著了相,著相就错了。实相是空有两边都不著。体是空,作用是有,所以它两边不著。因此,依照这个经上讲的「离相离念」,离相是离四相,离念是离四见,四相四见都不能够执著,这就是观实相。
【亦正是除惑、消业、转报之无上妙法也。此即理忏。】
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虽然是我们做不到,我们要明了知道。高级的那些菩萨,他们修忏悔法跟我们不一样,效果、功德差别很大,真正能够除惑,惑是无明,能破无明,能消业障,能转果报,而且转得非常的快速。在大菩萨讲转果,就是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,尽虚空遍法界,一切众生有感,菩萨就有应。应以什么身得度,就现什么身。应当给他说什么法门,就给他说什么法门。这都是属於转报。
【行愿品云:菩萨若能随顺众生,则为随顺供养诸佛。若於众生尊重承事,则为尊重承事如来。若令众生生欢喜者,则令一切如来欢喜。故行六度,即事忏也。】
这个我们可以做得到,这是属於事忏,这个相就粗得多了。可是要有耐心,要有毅力,真正去做,那才叫忏悔。不是每天把经文念几遍就忏悔了,那是假的,那个没用处;要真正去做到,才是忏悔法。随顺众生,经上讲恒顺众生,顺不是偶然的顺,不是短时间的顺,恒顺,长时间的恒顺,纵然是很恶逆的环境,也不生丝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