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正指无空过言。言历时之久,供佛之勤。】
这是释迦牟尼佛举出自己亲身修持的例子,来告诉我们。他在过去生中遇到这么多的诸佛,都是承事供养,没有一尊佛空过的。说出这个意思,意思在后头,
【为显不及受持此经之张本也】
用这个来做一个基础,来比喻。
经【若复有人,於后末世,能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】
世尊修这个福报历无量劫,我们看到非常羡慕,我们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修这么大的福报?佛这么给我们一说,我们觉得不难,我们要想修,真正发心,确实所谓后来居上,后生可畏,我们在后面可以赶过去,那就是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我们看注解,
【於后末世】
这一句实在讲正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。
【正当末法,指今世也。】
就是指我们现在。
【谓末世众生,有能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,比我供佛之功德,我则不堪与之相比,算数譬喻皆不能及。】
这个说法,是不是太过分一点?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安慰我们?我们要这样想法就错了。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,「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」,所谓如语是完全讲的事实真相,没有一丝毫夸张,也没有丝毫隐瞒,事实怎么样就怎么说法,这叫如语。我们要相信佛的话。其中道理很深很深,我们是不明其理,所以产生疑惑。但是要是稍稍通达大乘教义,虽不能够很明白,也能够略知一二。为什么?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劣,烦恼情执很重,而社会诱惑的力量,又比古时候不晓得强多少倍。五花八门在这里诱惑,你还能够不动心,你还能够不执著,还肯相信佛讲的这些话,现在人要是听到这些话,这些话太古老了,不适合时宜,应当要淘汰掉,现在人都是这个看法,你还能相信,以为佛的话是真实,这就了不起。这一点就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,又能真正依照经上讲的去做,能够一切放下,为一切众生牺牲奉献,这还得了!大家明不明白?你要是不明白,我告诉你,你过去生中,如果没有供养无量无边诸佛,甚至於你供养的诸佛超过释迦牟尼佛,你今天才有这个善根,善根绝非偶然。这《金刚经》上、《无量寿经》上讲,你不是凡人,既然有这么样深厚的善根,为什么没有成就?前面讲,你懈怠懒惰,你不肯放下。可能你修行在释迦牟尼佛以前,释迦牟尼佛是你后期的,他都成佛了,我们今天还当凡夫。所以听了这个经,能信、能愿、能行,这是无量劫深厚的善根。你明白这些道理,就觉得这不是世尊夸大的话,讲的真的是事实。
【因持经者根器之利钝,功行之深浅,有种种不同。故比较不及之程度,遂有如是之高下不同也。】
这段话是决定不能省的,为什么?因为经上说的,在末世的时候能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要跟释迦牟尼佛比,有的人释迦牟尼佛是百分不及一,有的人是千分不及一,有的人是算数譬喻不能及,这里面差别很大。百分不及一,只比释迦牟尼佛多一点点,不太很多。这就是什么?根器利钝,功行深浅。根器利钝是讲过去世,过去世往昔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;功行深浅是讲这一生,就是现在这一生勤惰不同,有人勇猛精进,有人就比较懈怠懒散,功行浅深是讲现在的。由於宿根跟现在勤惰不一样,所以比较功德里头浅深差别的程度很大。
【此是第五次较显经功】
前面我们已经看过四次,这个地方是第五次,一次比一次深广;换句话说,经文愈往后,我们说听、修持功夫一定是逐渐在提升。所以愈是后面的比较,一定超过前面。
【这次是说在罪业消灭,当得菩提之后。】
所以世尊只好用自己供佛这个例子,来较量持经的功德。
【意若曰,受持读诵此经,便得除障、便得授记。】
这话是真的。
【岂我昔日未授记前经历无数之劫,值遇无数之佛,但知供养承事之所能及哉。】
供养承事是修福。所以他讲的是在然灯佛前,因为然灯佛才给释迦牟尼佛授记。然灯佛前所供养承事那些诸佛,那些诸佛没给他授记。这个事跟理都为我们显示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末世众生如果你要依照这部经,真正去做、去修持,你就得佛授记;不仅是除障,你就得佛授记;得佛授记,当然比释迦牟尼佛这个福报要大。释迦牟尼佛供养那么多佛,没得佛授记,你在这个时候受持读诵,你就得佛授记,所以从这一点上明显的超越了。
【供养承事所以不及者,的指受持此经。】
这是确确实实、明明白白为我们指示出来,一切菩萨供养承事诸佛,不能跟你相比。为的是什么?因为你受持《金刚般若 波罗蜜》。
【以经中义趣,是开佛知见、示佛知见。果能受持,便是悟佛知见、入佛知见。】
这个解释愈说愈明显,愈说愈透彻、愈圆满。世尊为我们开示,开示实在讲不容易。一般人常常讲,请你老人家给我们开示开示,这个开示变成口头禅。其实开示不容易,请你给我讲一部经容易,讲开示不容易。讲经,我依照经跟你讲,讲的人、听的人都没有开悟。开示可不同,开示是开佛知见、示佛知见,听的人要悟入;听的人不能悟入,那个开示不叫白开白示!所以开示难,讲经容易!开示要什么人?明心见性之人,他自己没有明心见性,他凭什么开示?佛之知见是什么?《金刚般若 》的知见就是诸佛如来的知见,「应无所住,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而行布施」,这是佛知佛见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能得的三心不可得,所得万法当体即空,也不可得,这是佛知佛见。我们是不是真的有?是不是真正把我们轮回的知见确实转过来?一转过来,你就是受持《金刚般若 》,你转过来就是悟入。
诸位要了解,佛法跟世间书籍不一样,一经通一切经通。《金刚经》通了,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《大藏经》,哪一部你没通?你部部都通!你今天为什么经典展开来的时候你看不懂?你没放下,你心不清净。你要是彻底放下,心里面的确一丝不挂,干干净净的,经往前一摆,你这个心光一照,就明了了。大经上所谓「六根门头放光动地」,眼耳鼻舌身都放光,那个经典什么意思也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哪有不懂的道理!我们自性的光明,为什么放不出来?妄想、分别、执著;这《华严》上说的,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。所以会学佛法的人,一门深入。修什么?清净心而已。杂修,学得太多、修得太多,顶多你将来在这个世界上得一个佛学博士的头衔,没用!一窍也不通,那是搞佛学的,不是学佛。学佛才能了生死,才能成佛作祖,搞佛学的人不行。
我初学佛的时候,好像刚刚见李老师没多久,很早他就告诉我,他提醒我:你真正发心学佛,古人不学苏东坡,今人不学梁启超。这两个都是佛教里很有名、了不起的大人物,这两个人都是搞佛学,不是学佛,没有成就。这是李老师警告我,就是不能搞佛学,要学佛。一经通一切经通,你能相信吗?因为不相信,怀疑,所以才去涉猎许许多多的经论。其实古人有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,六祖惠能大师,他不认识字,没有听过经,没有闻过法,他凭的什么?心清净。所以在卖柴的时候,柴卖了,钱拿回来了,回家,走到一个旅店窗口,有一个人在里面念《金刚经》。他一听,愈听愈有味道,听出味道出来,站在那里听。念的人还没有懂,他听懂了。於是乎他请教他:你在念什么东西?念得这么好!他就告诉他是《金刚经》,从五祖那里传过来的,他才晓得有这么一回事情。他把他自己听的心得感想,说给念经的人听,念经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,你这种人才应当去见五祖,应当到那边求法去!他就动了这个心。到了黄梅,你们《坛经》都念过,五祖给他没讲几句话,就把他打发到槽房里去做苦工。一直到第八个月,五祖才出了一个题目,叫大家作几首偈来给他看看,他要传法。第八个月,他跟五祖八个月没见过面。虽没有见过面,那是心照不宣,五祖也知道有这么一个人,他也晓得五祖的意思。传法的时候,半夜三更跟他讲《金刚经》,还不是讲大意,哪里是细讲?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就不要讲了,全都明了、都通达了。
他没有学过《法华经》,没有听过《法华经》,他能够跟法达禅师讲《法华经》,法达念《法华经》念了十年,念三千多遍。那个经一天念一遍,三千多遍要十年。十年不通,到那个地方,因为礼拜的时候被六祖看到了,他见六祖礼拜,头没有著地。大概心里想六祖不认识字,没念过书,我受持十年的《法华经》,很了不起,值得骄傲,头没有著地。所以起来的时候,六祖就问他: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!用现代的话说,你一定很值得骄傲,有值得骄傲的地方,他就问他。他就说出来:《法华经》念过三千遍。六祖就问他《法华》的大意,答不出来,这个才服了。於是才请六祖开示,真是开示了,不是假的开示。六祖跟他说:「我没听过《法华经》,我不认识字,没听过《法华经》,你念给我听。」他《法华经》从头念起,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《法华经》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,六祖说:「不要念了,这个经我全知道了。」给他一讲,法达就开悟了。这个时候再拜,头著地了,佩服得五体投地。《法华》没有念过,他懂!他不是不懂,不但连经懂,论也懂了。《坛经》里面讲的八识,那个讲得多好!真叫言简意赅,讲的话那么简单几句,可是法相宗的东西被他讲尽了。没有一样不通!
所以聪明人从根本修,根本是清净心。你学一样东西,你容易得心清净,容易成就。你学太多、学太杂,就是今天讲的面子好看,我广学多闻,面子很好看,搞名闻利养的走那个路,那是对的。真正修学的,不要名闻利养,问我什么,我什么都不知道。印光老法师你去问他,「我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,我什么都不会!」真正修行人、真正佛菩萨,什么都不会。你再去看看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,五十三位善知识,善财童子去参访,他合掌给善财说:「我只会这一样,其他我统统都不会。」其实他什么都通,没有一样他不通的。他什么都不会,谦虚!尊敬别人,自谦而尊人。这是修行人,本地风光,就是这样子。丝毫炫耀都没有,老老实实,规规矩矩,这个人有成就,这样的人才能度世。希望人人都老实,人人都规矩,天下太平了,哪里还会有动乱?人人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这个社会不得了,天下大乱。好事要做,不要被人家说「某人是好人」,好人就多事。不要人家赞叹你是好人,不要人家赞叹你很能干,你很了不起,那都不是好事情。规规矩矩做个老实人,这样就好!多被人家骂几声,消业障;不要被人赞叹,被人赞叹福报都消掉、报掉了,赞叹是福,福就报掉了,不要被人赞叹。希望人家多责备、多骂几声,这个对自己决定有好处。
所以开示不容易,开示一定要明心见性。现在习惯都是这样讲,如果有人请我们讲开示,我们要合掌恭敬,不敢承当,只能够说给大家讲几句废话。你们一定要找麻烦,我们只好讲几句废话,给大家添一点罗嗦!所以开示之后,是一定悟入。经过开示,《金刚经》就是佛对我们的开示,我们了解经义,依教奉行、信心不逆就是受持。果然信心不逆,悟入虽然不是有太大的悟入,多少会悟入几分,这一定的道理。你这个悟入愈来愈多,年年会增长,月月会增长,所以你的生活就法喜充满,这个快乐就是逐渐逐渐境界一天比一天好。
【所以无数七宝施、身命施、多劫供佛,皆不能及,理在於此。】
道理在此地。这么一说,我们对於佛在经上讲的话可以相信了,真的是有道理。好,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九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