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正指無空過言。言曆時之久,供佛之勤。】
這是釋迦牟尼佛舉出自己親身修持的例子,來告訴我們。他在過去生中遇到這麼多的諸佛,都是承事供養,沒有一尊佛空過的。說出這個意思,意思在後頭,
【爲顯不及受持此經之張本也】
用這個來做一個基礎,來比喻。
經【若複有人,於後末世,能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】
世尊修這個福報曆無量劫,我們看到非常羨慕,我們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修這麼大的福報?佛這麼給我們一說,我們覺得不難,我們要想修,真正發心,確實所謂後來居上,後生可畏,我們在後面可以趕過去,那就是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我們看注解,
【於後末世】
這一句實在講正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。
【正當末法,指今世也。】
就是指我們現在。
【謂末世衆生,有能受持讀誦此經之功德,比我供佛之功德,我則不堪與之相比,算數譬喻皆不能及。】
這個說法,是不是太過分一點?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在安慰我們?我們要這樣想法就錯了。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,「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」,所謂如語是完全講的事實真相,沒有一絲毫誇張,也沒有絲毫隱瞞,事實怎麼樣就怎麼說法,這叫如語。我們要相信佛的話。其中道理很深很深,我們是不明其理,所以産生疑惑。但是要是稍稍通達大乘教義,雖不能夠很明白,也能夠略知一二。爲什麼?末法時期衆生的根性劣,煩惱情執很重,而社會誘惑的力量,又比古時候不曉得強多少倍。五花八門在這裏誘惑,你還能夠不動心,你還能夠不執著,還肯相信佛講的這些話,現在人要是聽到這些話,這些話太古老了,不適合時宜,應當要淘汰掉,現在人都是這個看法,你還能相信,以爲佛的話是真實,這就了不起。這一點就是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,又能真正依照經上講的去做,能夠一切放下,爲一切衆生犧牲奉獻,這還得了!大家明不明白?你要是不明白,我告訴你,你過去生中,如果沒有供養無量無邊諸佛,甚至於你供養的諸佛超過釋迦牟尼佛,你今天才有這個善根,善根絕非偶然。這《金剛經》上、《無量壽經》上講,你不是凡人,既然有這麼樣深厚的善根,爲什麼沒有成就?前面講,你懈怠懶惰,你不肯放下。可能你修行在釋迦牟尼佛以前,釋迦牟尼佛是你後期的,他都成佛了,我們今天還當凡夫。所以聽了這個經,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這是無量劫深厚的善根。你明白這些道理,就覺得這不是世尊誇大的話,講的真的是事實。
【因持經者根器之利鈍,功行之深淺,有種種不同。故比較不及之程度,遂有如是之高下不同也。】
這段話是決定不能省的,爲什麼?因爲經上說的,在末世的時候能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要跟釋迦牟尼佛比,有的人釋迦牟尼佛是百分不及一,有的人是千分不及一,有的人是算數譬喻不能及,這裏面差別很大。百分不及一,只比釋迦牟尼佛多一點點,不太很多。這就是什麼?根器利鈍,功行深淺。根器利鈍是講過去世,過去世往昔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;功行深淺是講這一生,就是現在這一生勤惰不同,有人勇猛精進,有人就比較懈怠懶散,功行淺深是講現在的。由於宿根跟現在勤惰不一樣,所以比較功德裏頭淺深差別的程度很大。
【此是第五次較顯經功】
前面我們已經看過四次,這個地方是第五次,一次比一次深廣;換句話說,經文愈往後,我們說聽、修持功夫一定是逐漸在提升。所以愈是後面的比較,一定超過前面。
【這次是說在罪業消滅,當得菩提之後。】
所以世尊只好用自己供佛這個例子,來較量持經的功德。
【意若曰,受持讀誦此經,便得除障、便得授記。】
這話是真的。
【豈我昔日未授記前經曆無數之劫,值遇無數之佛,但知供養承事之所能及哉。】
供養承事是修福。所以他講的是在然燈佛前,因爲然燈佛才給釋迦牟尼佛授記。然燈佛前所供養承事那些諸佛,那些諸佛沒給他授記。這個事跟理都爲我們顯示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末世衆生如果你要依照這部經,真正去做、去修持,你就得佛授記;不僅是除障,你就得佛授記;得佛授記,當然比釋迦牟尼佛這個福報要大。釋迦牟尼佛供養那麼多佛,沒得佛授記,你在這個時候受持讀誦,你就得佛授記,所以從這一點上明顯的超越了。
【供養承事所以不及者,的指受持此經。】
這是確確實實、明明白白爲我們指示出來,一切菩薩供養承事諸佛,不能跟你相比。爲的是什麼?因爲你受持《金剛般若 波羅蜜》。
【以經中義趣,是開佛知見、示佛知見。果能受持,便是悟佛知見、入佛知見。】
這個解釋愈說愈明顯,愈說愈透徹、愈圓滿。世尊爲我們開示,開示實在講不容易。一般人常常講,請你老人家給我們開示開示,這個開示變成口頭禅。其實開示不容易,請你給我講一部經容易,講開示不容易。講經,我依照經跟你講,講的人、聽的人都沒有開悟。開示可不同,開示是開佛知見、示佛知見,聽的人要悟入;聽的人不能悟入,那個開示不叫白開白示!所以開示難,講經容易!開示要什麼人?明心見性之人,他自己沒有明心見性,他憑什麼開示?佛之知見是什麼?《金剛般若 》的知見就是諸佛如來的知見,「應無所住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而行布施」,這是佛知佛見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能得的叁心不可得,所得萬法當體即空,也不可得,這是佛知佛見。我們是不是真的有?是不是真正把我們輪回的知見確實轉過來?一轉過來,你就是受持《金剛般若 》,你轉過來就是悟入。
諸位要了解,佛法跟世間書籍不一樣,一經通一切經通。《金剛經》通了,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《大藏經》,哪一部你沒通?你部部都通!你今天爲什麼經典展開來的時候你看不懂?你沒放下,你心不清淨。你要是徹底放下,心裏面的確一絲不挂,幹幹淨淨的,經往前一擺,你這個心光一照,就明了了。大經上所謂「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」,眼耳鼻舌身都放光,那個經典什麼意思也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哪有不懂的道理!我們自性的光明,爲什麼放不出來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這《華嚴》上說的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所以會學佛法的人,一門深入。修什麼?清淨心而已。雜修,學得太多、修得太多,頂多你將來在這個世界上得一個佛學博士的頭銜,沒用!一竅也不通,那是搞佛學的,不是學佛。學佛才能了生死,才能成佛作祖,搞佛學的人不行。
我初學佛的時候,好像剛剛見李老師沒多久,很早他就告訴我,他提醒我:你真正發心學佛,古人不學蘇東坡,今人不學梁啓超。這兩個都是佛教裏很有名、了不起的大人物,這兩個人都是搞佛學,不是學佛,沒有成就。這是李老師警告我,就是不能搞佛學,要學佛。一經通一切經通,你能相信嗎?因爲不相信,懷疑,所以才去涉獵許許多多的經論。其實古人有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,六祖惠能大師,他不認識字,沒有聽過經,沒有聞過法,他憑的什麼?心清淨。所以在賣柴的時候,柴賣了,錢拿回來了,回家,走到一個旅店窗口,有一個人在裏面念《金剛經》。他一聽,愈聽愈有味道,聽出味道出來,站在那裏聽。念的人還沒有懂,他聽懂了。於是乎他請教他:你在念什麼東西?念得這麼好!他就告訴他是《金剛經》,從五祖那裏傳過來的,他才曉得有這麼一回事情。他把他自己聽的心得感想,說給念經的人聽,念經的人佩服得五體投地,你這種人才應當去見五祖,應當到那邊求法去!他就動了這個心。到了黃梅,你們《壇經》都念過,五祖給他沒講幾句話,就把他打發到槽房裏去做苦工。一直到第八個月,五祖才出了一個題目,叫大家作幾首偈來給他看看,他要傳法。第八個月,他跟五祖八個月沒見過面。雖沒有見過面,那是心照不宣,五祖也知道有這麼一個人,他也曉得五祖的意思。傳法的時候,半夜叁更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還不是講大意,哪裏是細講?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就不要講了,全都明了、都通達了。
他沒有學過《法華經》,沒有聽過《法華經》,他能夠跟法達禅師講《法華經》,法達念《法華經》念了十年,念叁千多遍。那個經一天念一遍,叁千多遍要十年。十年不通,到那個地方,因爲禮拜的時候被六祖看到了,他見六祖禮拜,頭沒有著地。大概心裏想六祖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我受持十年的《法華經》,很了不起,值得驕傲,頭沒有著地。所以起來的時候,六祖就問他:你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!用現代的話說,你一定很值得驕傲,有值得驕傲的地方,他就問他。他就說出來:《法華經》念過叁千遍。六祖就問他《法華》的大意,答不出來,這個才服了。於是才請六祖開示,真是開示了,不是假的開示。六祖跟他說:「我沒聽過《法華經》,我不認識字,沒聽過《法華經》,你念給我聽。」他《法華經》從頭念起,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,六祖說:「不要念了,這個經我全知道了。」給他一講,法達就開悟了。這個時候再拜,頭著地了,佩服得五體投地。《法華》沒有念過,他懂!他不是不懂,不但連經懂,論也懂了。《壇經》裏面講的八識,那個講得多好!真叫言簡意赅,講的話那麼簡單幾句,可是法相宗的東西被他講盡了。沒有一樣不通!
所以聰明人從根本修,根本是清淨心。你學一樣東西,你容易得心清淨,容易成就。你學太多、學太雜,就是今天講的面子好看,我廣學多聞,面子很好看,搞名聞利養的走那個路,那是對的。真正修學的,不要名聞利養,問我什麼,我什麼都不知道。印光老法師你去問他,「我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,我什麼都不會!」真正修行人、真正佛菩薩,什麼都不會。你再去看看《華嚴經》五十叁參,五十叁位善知識,善財童子去參訪,他合掌給善財說:「我只會這一樣,其他我統統都不會。」其實他什麼都通,沒有一樣他不通的。他什麼都不會,謙虛!尊敬別人,自謙而尊人。這是修行人,本地風光,就是這樣子。絲毫炫耀都沒有,老老實實,規規矩矩,這個人有成就,這樣的人才能度世。希望人人都老實,人人都規矩,天下太平了,哪裏還會有動亂?人人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這個社會不得了,天下大亂。好事要做,不要被人家說「某人是好人」,好人就多事。不要人家贊歎你是好人,不要人家贊歎你很能幹,你很了不起,那都不是好事情。規規矩矩做個老實人,這樣就好!多被人家罵幾聲,消業障;不要被人贊歎,被人贊歎福報都消掉、報掉了,贊歎是福,福就報掉了,不要被人贊歎。希望人家多責備、多罵幾聲,這個對自己決定有好處。
所以開示不容易,開示一定要明心見性。現在習慣都是這樣講,如果有人請我們講開示,我們要合掌恭敬,不敢承當,只能夠說給大家講幾句廢話。你們一定要找麻煩,我們只好講幾句廢話,給大家添一點羅嗦!所以開示之後,是一定悟入。經過開示,《金剛經》就是佛對我們的開示,我們了解經義,依教奉行、信心不逆就是受持。果然信心不逆,悟入雖然不是有太大的悟入,多少會悟入幾分,這一定的道理。你這個悟入愈來愈多,年年會增長,月月會增長,所以你的生活就法喜充滿,這個快樂就是逐漸逐漸境界一天比一天好。
【所以無數七寶施、身命施、多劫供佛,皆不能及,理在於此。】
道理在此地。這麼一說,我們對於佛在經上講的話可以相信了,真的是有道理。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