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集

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 (第七十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70

 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五十六面,倒數第四行,注解第五段看起。

  【末世衆生,鬥爭堅固,業重福輕,障深慧淺。然而尚有受持讀誦者。則正像之世,大有其人可知。特舉末世,以示不可輕視衆生。此攝受之平等也。】

  末法時期鬥爭堅固,這是我們現代人普遍都看到的,證明世尊在叁千年前,所說的預言真的兌現了。本經我們曾經讀到佛所講的五五百年之後,這個說法大乘經裏面可以講很普遍,每五百年是一個大的轉變。我們世間人常講,一般人的命運五年一轉運,而五百年運數是大的轉變。佛爲我們說出末法時期。佛法分爲叁個時期:所謂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「像」是相似,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變化;而末法變質就更大。佛陀滅度之後二千年,就是屬於末法時期。依照中國曆史的記載,佛滅度到今年已經是叁千零二十年;換句話說,末法一萬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一。以現代西方人的講法,釋迦牟尼佛滅度二千五百多年,我們也處在第六個五百年間,佛法變質愈變幅度愈大,鬥爭是愈來愈堅固,沒有一處不鬥爭。鬥爭堅固並不是專指我們佛教,整個社會無論哪一個階層,無不是鬥爭堅固,佛看得很清楚。

  我們想想,爲什麼現代人犯這些毛病?爲什麼從前人不犯這個病?過去第一個五百年是「解脫堅固」,解脫是證果,不是簡單的;往後有「禅定堅固」;有「多聞堅固」,多聞是講學;有「塔廟堅固」,大家興建寺廟,雕塑佛像。像中國敦煌、大同造這些佛像幾千尊、幾萬尊,都屬於塔廟堅固。爲什麼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淪落到鬥爭堅固?從整個曆史上來看,五百年是一個大的階段,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。推究其原因,就是在受持讀誦、爲人演說。古時候受持的人多,讀誦的人多,講經說法的人多,大家都明理,所以都能發憤向上。現在人不受持了,也不讀誦,也不說法了,天天在幹什麼?天天在打妄想,天天在分別執著,當然鬥爭堅固。這些道理,我們不能夠不明白。所以古人總結一句話說,今天世界爲什麼這樣動亂?一言以蔽之,不讀聖賢書之過。聖賢書不念了,這是根源之所在。我們明了根源,要挽救劫運,要自度度他,從哪裏下手?唯有從受持讀誦、爲人演說下手,這個可以度自己,可以利益衆生。不要看自己一個人力量很微弱,不盡然,一個人也能發揮巨大不可思議的力量。諸位應當想想,世尊當年示現成佛,在鹿野苑也只度了五個比丘;換句話說,釋迦牟尼佛起家,不過是一個老師五個學生而已。五個學生就能創教,就能把佛法弘遍全世界。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要有五個人,怎麼不能夠興教?世尊能創教,我們有五個人也能續佛慧命,也能夠複興佛教,這在理上講得通的。事上能不能做到?這五個人果然一條心,都能夠受持讀誦、爲人演說就行了,就能夠興教。

  雖然在這個時代,我們業障習氣很重,福報很薄。不要看現在的社會富裕,物質生活享受是古人所不能比,那是另一樁事情;談到福報,說老實話不如古人。古人一生生活得悠遊自在,真的是過人的生活;現在人富有,過的不是人的生活。是什麼生活?機器的生活,人都變成機器,自己做不了主宰,不但心隨境轉,身也被境轉,身心都得不到自在。古人可以說他得自在,他能夠過自己希望過的日子,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,讀自己喜歡讀的書,那才叫人。現在你喜歡偏偏做不到,一定要受外面境界的影響。所以現在人生活之苦,比古人不曉得要加重多少倍!現在的人身心不安,生活有壓力,精神有壓力,社會有壓力,的確是身心都不安穩,這就是福報沒有從前人那麼重,古時候人福報重。障深,業障那就不必說了,我們前面講得太多,我們的煩惱、憂慮、牽挂,不曉得有多少。外面五欲六塵種種的誘惑,我們不要說古時候,想一想二、叁十年前跟現在比一比,誘惑的力量增長多少倍,這個是障。沒有智慧應付生活環境,怎麼不墮落?怎麼不被環境所轉?

  在這麼一個環境當中,居然還有受持讀誦《金剛般若 》的人,這個不簡單,這是佛對我們的贊歎。末法時期有這些人,那麼正法、像法受持讀誦、爲人演說的一定很多很多,大有其人可知。所以過去世衆生業障輕、福報大,原因就是受持的人多,讀誦的人多,演說的人多。我們要想改良社會風氣,要想化鬥爭堅固,提升到解脫堅固、禅定堅固、多聞堅固,沒有別的方法,唯有自己認真努力依教奉行。認真努力的宣傳佛教,使這個社會、這個地區,讀經聞法的人愈來愈多,這個社會的風氣自自然然就轉變了。佛在此地特舉末法時期,這是教導我們不可以輕視衆生,末法時期也有善根福德很深厚的一類衆生。在濁惡、五濁惡世,他能夠不被環境汙染,遇到正法,他能夠信受奉行,這個原因我們也很清楚,那是他無量劫的善根宿福,這也是顯示出佛度化衆生的平等。

  【此經最能消除業障】

  這是前面說過了。

  【末世衆生,不可不奉持此經。】

  這是江居士特別囑咐我們。業障是什麼,我們必須要知道。「業」是造作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;「障」,障礙我們的清淨心,障礙我們的智慧福報。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、說法錯了,錯了就産生障礙,智慧不能現前,現前的是煩惱;福德不能現前,現前的是惡報,現這個東西,這叫做業障。業從哪裏來的?業從起心動念來的,罪從心起,還得將心忏。如何忏法?心清淨,業障就沒有了。諸位要記住,你心不清淨,你的業障沒有辦法消除;心清淨,業障就沒有了,所謂「罪業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」。清淨心生智慧,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」。實相般若 現前,那什麼樣的罪業也消除了。這部經確確實實是幫助我們修清淨心,它的方法妙極了,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無住好!無住就是放下,就是舍棄。把什麼舍棄?把妄想舍棄,把執著舍棄、分別舍棄、憂慮舍棄、牽挂舍棄,你統統都舍掉了,你的業障就沒有了。這些統統叫業障,也就是本經教你把業障放下、把業障舍棄,業障就消除,就沒有了。末法時期衆生業障特別重,特別重就是更要放下、更要舍棄。所以說末世衆生不可不奉持此經,奉持此經這個意思也講過多遍,不是教你拿這個經天天念,天天念有什麼用!是要遵照經上的教誨把一切都放下,真正做到心無所住,你的心清淨了。而生其心,生什麼心?生念阿彌陀佛的心,生利益一切衆生之心。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勸導一切衆生要放下、要念佛,我們要生這個心。能這樣做的就是奉持此經,就是信受奉行受持此經。

  【此經爲叁寶命脈】

  佛法的興衰,換句話說,就在學佛的人,你能不能放下?學佛的人特別是出家人,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樣,在家學佛是社會大衆的榜樣。我們出家人樣樣都放不下,在家學佛人看到你們出家人放不下,那爲什麼我要放下?社會沒有學佛那些人看到,你們學佛的人都放不下,我何必要放下,所謂是上梁不正下梁歪。我們在經一開端,就把這個意思說出來,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給我們做了示範,給我們做了榜樣。不能不懂這個意思,這就是叁寶命脈。

  【故勸現前當來一切衆生,力爲弘傳,盡未來際,不令斷絕。此咐囑之深長也。】

  咐囑的意思很深很長。力爲弘傳,要認真努力去弘揚,到處講經這是弘揚。傳是教學,一代一代的傳下去,不能叫它中斷。弘傳,我們在家出家四衆弟子都有責任。世尊當年在世,典型已經建樹。弘法不錯,是出家人的重要任務,也是首要的事業;否則的話,你出家幹什麼?修行,在家人一樣修行成就,在家人成等覺菩薩、成佛多得是,成佛、成等覺不一定要出家,出家就是要續佛慧命。換句話說,出家人就是這叁句話,「力爲弘傳,盡未來際,不令斷絕」,我們是爲這個出家。出家要做不到這叁句,那就是我們有過失。在家人有這個因緣的,也要發心力爲弘傳。從世尊那個時候起一直到現代,在家居士建道場、弘法傳法,每個時代都有這些長者大德居士出現,他們對於續佛慧命有很大的功勞。像近代,清朝末年,民國初年,佛法確確實實是在家居士挽救的。中國出現了楊仁山居士,全心全力的弘傳大乘,搜集遺失的經典。他的學生歐陽竟無在南京創辦支那內學院,傳法,培養弘法人才。你們諸位同修曉得,我們佛門裏面太虛大師,太虛大師也是內學院的學生,歐陽竟無居士的學生。居士裏面有不少大德都是內學院出身,這是救了中國的佛教。在臺灣有李炳南老居士,在泰國有高向如老居士,每個地區都有這些大德,建道場、講經說法、培養學生。今天我們在此地,李木源大居士他的功德不亞於楊仁山,不亞於李炳南,這都是菩薩化身不是凡人。凡夫人他想不到,他也做不到,這是經裏面所說的,應以居士身而爲說法,他就現居士身出現,真正做弘傳的大業。這些人是真正受佛的囑咐,續佛慧命,爲佛傳燈。我們讀到這個地方,自己一定要發心效法,要立志、要發願。請看下面經文:

  經【須菩提,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後末世,有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我若具說者,或有人聞,心則狂亂,狐疑不信。】

  這一段是「結成經功」,總結《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》的功德不可思議。佛叫著須菩提,凡是經典上稱名,都是提醒注意,下面有重要的開示要說。假如一個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後末世,有受持讀誦此經。這段話正是說的我們大家,我們現在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後末世,佛滅度之後末法時期,就是指的我們這些人,這個地方善男子、善女人,就是叫我們。我們被佛叫了,下面這幾句話想想我們做到沒有?受持,我們有沒有受持、有沒有讀誦?我相信讀誦的人有,大概不少;受持的人可能就少,但是那個功德之大是在受持。如果讀誦而不受持,有功德,不能說沒有功德,功德小、功德不大,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,只是給我們菩提道上種遠因而已。正如同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