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如果你做不到,你每天把《金剛經》念上二十遍,與受持毫不相幹,這個要知道。
【總之,是經義趣,是專遣情執。】
遣是離開,是教人離開。這個經的義理歸趣,沒有別的,是專門叫人把情執放下,也就是叫你離一切相,一切都不能執著。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法,佛所說的一切法,都不可以執著。爲什麼佛所說的一切法,也不能執著?因爲佛所說的一切法,也是因緣生法,也是當體即空,這個要知道。佛在這個經上所講的,前面曾經詳細的說過,在筏喻的那段經文上講過。佛說法如筏喻者,這是佛在小乘經上常講的比喻,叫小乘人不能有法執。《金剛經》上也用這個比喻,但是意思深。小乘經上的比喻是過了河就不要船,這個筏就不要了。《金剛經》上,我正在坐上這個船,我也不執著它,這個意思比小乘經上深得多。我們今天要不要用佛法?要用。我用它,我也不執著它。這就高了,這比小乘就高了。小乘是:我現在用它,我要執著它,到我將來過了河,成就了、證果了,我再不要它。諸位想想,他能不能證果?他不能證果。爲什麼不能證果,他不肯下船。過河,我過了河的時候,我就不要船了,他是牢牢執著這個船,他不下船,他能過得了河嗎?他過不了。什麼時候他把這個舍掉,他就證果。所以小乘人笨,時間長;大乘人聰明,正在船上正在舍,很快的就渡過了。小乘人一定要見到彼岸才肯舍,大乘人沒見就舍,一舍彼岸就到了。舍掉就是彼岸。彼岸是什麼?彼岸是舍。這個岸執著,那個岸是舍。我一舍不就到彼岸了!就這麼簡單,就這麼容易!你不肯舍,那你就是在生死這一岸,舍了就是如來大涅槃的彼岸,一念之間!般若 是諸佛的心髓,是成佛的心要,一點都不錯。
【專遣情執,以證空寂之性。】
離開情執,真如本性就現前。去找,到哪裏去找真如本性?哪裏去找?沒這回事情,放下即是。
【果報,即是證得不可緣念之性。】
這個果報是講佛的果報,無上菩提的果報。無上菩提的果報是什麼?就是不可緣念。前面講了,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就是的,離開了,那個東西就是真如本性。如果你有言說、有名字,還有妄想,這叫障礙,叫業障,障住你的本性,障住你的真心,你的真心本性不能現前,被它障了。由此可知,佛在哪裏?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哪裏?無上菩提在哪裏?就在面前,真的叫不隔毫端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。念頭一轉馬上就是;轉不過來,千裏萬裏,一轉過來馬上就是。
【直須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方許少分相應。】
直須,這個詞句用得肯定,直接必須要做到言語道斷。言語道斷,不是沒有言語;心行處滅,不是沒有心行。如果說沒有言語、沒有心行,住到空去了,住到非法相去了,這是般若 最難懂的地方。你說離言說,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;你說離名字相,佛經典裏面名相特別多,哪個宗教也比不上佛教名相多。又叫我們離,又偏偏要說。所以你一定要懂《金剛經》上那個原理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佛跟我們講名字、言說、心緣,是生心,裏面那一層是無住。生心不礙無住,無住不礙生心。再給你說得清楚一點,無住就是生心,生心就是無住,這才微密契入。你把生心跟無住看作兩樁事情,你怎麼能入?你入不了門。生心跟無住是一樁事情。言語道斷是離名字、離言說;心行處滅是離心緣。跟前面講的意思完全相同,就是對空有兩邊都不執著,法相、非法相統統離開。怎麼個離法,前面講得很多很多,後面還要講,這個地方不再羅嗦了。這樣才能少分相應,少分相應就是少分微密契入,你真的得受用。
【心行處滅,不可思也。】
不能夠思惟想像。所以真正修道人,不要說是宗門,修淨土、學教不例外。諸位要知道,學教不例外,學教也是學清淨心,不能執著。但是學教的人,法相不能不懂,所以你要多看、你要多聽,多看多聽最重要的,你要能契入。如何能夠在多看多聽裏契入?那就是剛才講,看而無看、聽而無聽,就契入了。你看,執著名字相,你不能契入;你聽,執著言說相,你不會契入。你要一心看、一心聽,不要強記。法相名詞很多,不要去強記,要多看自然就熟了。強記,裏面心緣相,就落在那個裏面。只要多看多聽,不要去記,不要強記,你這個心清淨。在讀經、看經、聽經裏面修清淨心,清淨心修到了,這些言說也聽到了,你不是一舉叁得嗎?你要不會用功,你一樣都得不到,就是法相名詞,也會把意思搞錯,錯解如來真實義,搞錯了。你要是會的話,叁者都得到。我們常講專心聽,經文上常講谛聽、谛聽,就是這個意思。他會谛聽,叁樁事情一時都得到,這個契入。
【言語道斷,不可議也。此之謂經義不可思議,果報亦不可思議。】
這裏頭真是趣味無窮。
【若不知向這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、不可思議中觀照契入,便與經義乖違,哪得果報可證。】
這話是真的,一點都不錯。所以爲什麼古時候修行證果的人很多,現在人沒有了。你要說用功,現在人比古人用功,不輸給古人,勤勞也不輸給古人。而說到一切科技帶給我們的方便,更是古人望塵莫及,爲什麼我們今天成就不如古人?我們是錯用了心,錯用了功,這是沒有辦法。大家還要曉得一個事實,科技日新月異,天天講新東西。我們佛門修證這個老方法可不能換新,一換新就糟了,一定要守舊。舊的行嗎?我們那個東西不舊,叫萬古常新,沒得換的,它永遠都新。不必要換第二個樣子,萬古常新,這個不可思議,經上講真是不可思議。佛門這個方法,完全就在修一個清淨心。方法就是教你一切放下、一切都不執著,這才行。我們學經教,就要這樣用心,要聽、要複講。
前天廣瑜法師到此地來聽你們講演,出門之後他就告訴我:你們這個方法是谛閑老法師的方法,老方法!老方法訓練講經是講小座。古時候訓練講經人才,就是從聽衆當中選出來的。選什麼樣的人?就是剛才講的條件,你聽而無聽、看而無看;無聽而聽、無看而看,就選這個人,這個人行。訓練的方法?老和尚這座經講完了,明天早晨你來複講,複小座,你要不要去寫筆記?不要。要不要去思惟經義?不要。確確實實不落在第六意識裏面,決不用意識心,明天上臺你能講多少就講多少,用這個方法。老和尚在此地講一個小時,你能講一個小時,那一百分,滿分;你能講半個小時,及格了。就可以培養成弘法的法師,不需要准備。現在人學講經是充分的准備,准備是什麼?落在意識裏面去了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拿這個東西來講。一切離開那是稱性,少分的稱性,我們一開始少分,有少分就會多分,有多分就會滿分,所以那個修行證果快。現在人不用這個方法,以爲這個方法是老方法,要淘汰掉,要用現在科學方法,科學方法可把人害慘了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,末後這一段:
【不可思議有叁意,這是把它總歸納起來。一、言語斷,心行滅,經義所明者,明此。】
一部《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》就是說明這個意思。
【果報所得者,得此。】
得的是什麼?也得的是這個。
【此本義也】
這是不可思議的本義。本經所說的、所發明的。
【二、回映是經有不可思議功德】
這是前面佛講的,這部經有不可思議功德。並加釋明,再加以解釋,藉以收束極顯經功一段文也。《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》確確實實不可思議,這個經的功德無量無邊,一切諸佛稱說不盡。末後這一條:
【叁、顯是經功德及持經者功德,無上無等,非凡情所能窺,非言語所能道也。】
這句話我們今天在此地聽了,可以說沒有懷疑,可以接受。如果對這個經稍稍有一點受持少分的話,聽到這句話會點頭,會同意這個說法是真實的說法,決不是誇張的,決不是虛妄的。這個經實實在在是十方叁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,修行證果成佛的原理原則。無論是哪個法門,大乘小乘一切宗派,包括密宗,決定不能離開這個原則,離開這個原則,他決定是凡夫,決定不能成就。我們可以肯定,他決定是凡夫,爲什麼?小乘初果須陀洹都不行,初果須陀洹就已經放下少分。大小乘菩薩果位那麼多,只是放下多少而已。像我舉這個比喻,你們從一層樓上來一樣,你們走樓梯,你舍第一層,你就到第二層;舍第二層,你就到第叁層,菩薩階位五十二層就是這個意思。你舍初信,就到二信;舍二信,你就到叁信;舍十信,你就到十住;舍十住,你就到十行;你要不肯舍,你就當凡夫。不肯舍,「我在初住不肯舍,我就是初住菩薩」,沒那回事情,你不肯舍,馬上掉下來當凡夫。不要以爲我上了二樓,我不舍我還二樓,不錯!這個地方是實在的。佛法這裏階階都是空的,一不舍一下就滑下去了,沒有哪一層可以攔住你,馬上就到六道裏面去了。沒那回事!一定要知道,這個東西真的俗話常講: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一退就退回去了,就退到凡夫地,沒有底限的,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。這個經的功德、作用,實實在在是無上無等,絕對不是凡情所能夠窺測,所能夠看到,所能夠理解,不是言語能夠說得出的。爲什麼?它要你放下,只有放下,自己才能真正領會到、真正嘗到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這水喝下去,人家問:這水熱不熱?很熱!到底什麼熱度,他沒有嘗,他絕對不知道。你們這個地方,有很多人會吃辣椒,辣椒辣不辣?不辣!辣的程度各人不一樣,有人會吃的,很辣他吃不辣;那不會吃的,聞到就不得了,就很辣。各人程度不一樣,必須自己親嘗才曉得;不是親嘗,人家說。世間的小事都不可思議,何況經義,樣樣都不可思議!不但指這個經,經上告訴我們,世間事樣樣都不可思議。如果完全用不可思議,一切法的自性就見到了;落在思議裏面,一切法的自性就見不到。所以這個法展開來是一切法,不是這一部經。第叁卷就講到此地。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