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九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毫怨恨之心。我们中国古时候讲到孝道,大家都知道古人都是以舜王做代表。舜王有些什么样特别的行持?这个人实实在在把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恒顺众生,他做到了。他凡事不怨恨别人,总是能够回过头来自己反省。他的母亲死得早,父亲娶了一个继母,继母生了一个弟弟,继母有私心,疼爱他自己的孩子,对他就非常的刻薄,他能够忍耐。没有想到后母对我不好,没有想到,他没有想到;他只想到自己不会做人,自己没有尽到孝道,他能够回过头来这样想。那个日子,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,一般人不能忍受。父亲以后听了他继母的话,也不喜欢他,甚至於多少次想把他害死。可是他那个弟弟很聪明,弟弟对哥哥很尊重,也帮了不少的忙,到最后全家被他感化了。以后尧王知道这桩事情,知道自己国家出了这样的一个贤人,把他请出来,王位让给他,尧王两个女儿嫁给他。能够孝顺父母,就能够尽忠於国家,就能够爱护老百姓。所以忍让那是做到家了,恒顺众生真的他做得很圆满,忍人之不能忍,从来没有丝毫怨天尤人的意念,念头都没有,念念都是改过自新。为什么我得不到父母的欢心?他总是从自己这边想,不想到别人怎么样怪罪他,所以时日长久都被感动。所以要随顺众生,要恒顺众生。

  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,这里面有两层意思:一个是广修供养里面的法供养,法供养第一个是依教修行供养,佛教给我们随顺众生,我们真做了,这是依教修行供养,这是供养诸佛。第二个意思,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,我们随顺怎么不是供养诸佛?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现前的善知识,我们与一切众生相处,才能够真正做到断恶修善,才能成就自己圆满功德。你离开一切众生,到哪里修行?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很深。

  若於众生尊重承事,则为尊重承事如来。前面讲诸佛,这个地方讲如来,意思不一样。诸佛是从相上讲的,如来是从心性上讲的,如来是性德。为什么要尊重一切众生?承事就是服务,我们现在人讲服务。为什么我们要服务一切众生?开发性德。如果你自己明心见性,你一定跟诸佛菩萨一样,全心全力为法界一切众生去服务。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从来没有一个空过的,所谓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。尊重承事,这个服务不是随随便便的,恭恭敬敬、尽心尽力,这叫尊重。不是尽心尽力,随随便便,敷衍敷衍,这个不行,这个不是称性修行。称性起修,性德是真诚、是恭敬,尽心尽力。由此可知,菩萨必须从修德当中才显示出性德。前面这一句,若於众生尊重承事是修德,后面这一句显示你的性德。

  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,则令一切如来欢喜。众生欢喜,为什么佛就欢喜?一个能令众生欢喜的人,不容易!我们现在走到外面,令一切众生讨厌,这哪里生欢喜心,讨厌我们!由此可知,能令一切众生欢喜的人,一定是依教奉行的真佛弟子,那不是假的,才能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我们人在社会上,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,不能离开人群大众。由此可知,人与人相处这是大学问,中国古代的教育,把这个列在教育里面第一个项目,非常重视。你应当先学做人,然后才学做事,把做事摆在后面。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,有先后次第。第一个是德行,德行是做人的大根大本。第二是言语,说话是学问,会说话的人,人家很欢喜,到处得人帮助;不会说话的人,一开口就得罪人,就跟人结冤仇,不共戴天,麻烦大了!所谓口为祸福之门,会说话的人就得福报,不会说话的人就遭灾祸,说话不容易!所以夫子教学,言语列在第二。第三是政事,政事就是办事,就是我们今天讲技术能力,将来你在社会上谋生这个能力。最后才是文学。你看孔老夫子非常重视现实,你的生活过不去了,还谈什么文学!必须你物质生活没有问题,文学是精神生活,先在物质生活上能够有温饱过得去,然后才讲究精神生活,把生活水平往上提升。二千多年前,咱们中国古圣先贤这样教导大众。佛法教人也是如此。

  我们初学佛的时候,老师看到现在人都不懂礼,於是他老人家很慈悲,我们同学们也要求,请他老人家在《礼记》里面选了几篇,为我们讲解。老师特别告诉我们,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学礼了,谈不上。不过学一点有一个好处,什么好处?希望跟社会大众相处,不要叫人讨厌你,我们能达到这个目的,那就算不错了。所以他给我们讲了一点,自己也编了一个小册子,叫《常礼举要》。我们把《常礼举要》也编在我们《净宗同学修行守则》的后面。目的是在哪里?这是最基本的礼节要懂得。不懂得,的确你自己是不知道的,别人讨厌你、不欢喜你、不欢迎你。所以说最基本这个礼节要懂得。这是讲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一切诸佛欢喜。

  因为这个道理,佛教菩萨修六度,六度就是事忏。教你修布施,教你修持戒,持戒就是守法、守规矩,这个义是广义的,不是狭义的,守规矩、守法,教你忍辱,教你精进,教你禅定,教你智慧,这都是属於事忏。

  【若但读诵而不受持。只能种远因,不能收大效。】

  这一条很重要。大概我们一般人,也可能是多数人,学佛只知道读诵,不晓得去照做。因此好处不能说没有,好处不多,只种远因,这一生当中收不到效果,这是真的。不要说其他法门,单以念佛法门来说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不多。照我们现前一般来看,大概一万个人当中,一万个念佛的人,不念佛的不算,一万个念佛的人,真正能往生可能有三个、五个,比例很少。为什么他不能去?他虽然念佛,这个世间舍不得放下,所以他去不了;心里很想去,又挂著这一头又放不下,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念佛的。这个世间丝毫放不下,都不能往生,这个要注意到,要彻底放下。放下就是受持,不肯放下、不肯依教奉行,这是只种远因。我们过去生中,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学都是种远因,没有收效果。你要问原因,那个原因大概都是放不下。这一生要好好的想一想,要不要放下,要是不放下,再搞轮回,来生再来,就干的这一套。如果想通了,不再搞轮回了,轮回实在没有意思,彻底放下你就决定往生。

  【只能增福,不能开慧。】

  受持能够开智慧,读诵不能开智慧,读诵只能够增福。

  【只能消轻业,不能灭重罪。】

  轻的罪业可以消,重的罪业没用处,你这个力量不够。

  【学佛若不从此经入,纵令苦行无数劫,只能成菩萨,不能成佛。】

  后头这一段,我们要多多的念几遍,记在心上。这个经怎么入法?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、应无所住而行布施。这是真正受持《金刚般若 》,如果不懂得这个原理原则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纵然你是无数劫的勤苦修学,你只能成菩萨,不能成佛。诸位要知道,此地的成佛,是指圆教初住菩萨;换句说话,你不依照这个经修,你所成的菩萨是权教菩萨,藏教、通教、别教的菩萨,圆教的菩萨没有你的分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诸佛,江味农居士注解里讲得很详细,诸佛是从圆教初住讲起,天台家所讲的分证即佛,他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是真佛。圆初住菩萨就有能力在十方法界当中,示现八相成道,应以佛身得度,他就示现佛身。这个地方讲的成佛,就是圆初住以上。再看底下一段,约供佛显:

  经【须菩提,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,於然灯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,悉皆供养承事,无空过者。】

  这些话都是真话,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现身说法,这是他过去修行所经历的这些事。「我」是世尊自称。「过去」,小注里面有说明,我们看注解:

  【由信位而初住、而成佛,经历时间或延或促,全视其人根器之利钝、功行之勤惰而致不同,岂可拘执。】

  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修行才证果,不是三个阿僧只劫,通常讲三大阿僧只劫,佛是方便说,要说再多了,怕人吓住,成佛没指望,算了不要学了,是这个意思。佛虽是方便说,有没有骗我们?没有。我们晓得三大阿僧只劫,是从圆教初住菩萨开始到成佛,初住以前他没算。就好比现在一般人给你讲,你要拿一个博士学位,得要二、三年的时间,没说错!二、三年就可以拿到。但是硕士、大学、中学、小学没算,那个没算进去。佛给我们讲三大阿僧只劫,就好像你拿博士学位一样,是从圆初住算起的;圆初住以前都不算,那个要算起来,就变成无量阿僧只劫。《华严》上跟我们讲无量阿僧只劫,是把初住以前的时间统统算进去,这就变成无量阿僧只劫。

  於然灯佛前,不是讲然灯佛后,因为世尊遇到然灯佛,他已经是八地菩萨,这就是讲八地之前。从初信位到八地以前,他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。我们想一想,佛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讲阿闍王子,过去生中他们曾经供养四百亿佛,我们一听四百亿佛,吓呆了,这还得了?此地八百四千万亿,后头是那由他,供养四百亿佛跟这个一比,那就小巫见大巫,差太远了。所以我们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不能小看,每个众生都有过去世,乃至於我们今天看到蚊虫蚂蚁,它现在堕到恶道,它前生没有学过佛吗?我们怎么敢说!说不定将来蚂蚁比我们先成佛,我们还落在它后面,这是非常非常可能。它堕在恶道,受这个罪报,如果这个罪报受尽了,再得人身、闻佛法,凭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,也许比我们早成熟。我们知道这个道理,晓得这个事实,对於一切众生不敢轻慢。像这些众生比修行人早成佛的多得很。

  时间或延或促,延是延长,时间延长了;促是缩短,他成佛早成佛了,提前成佛。这种情形也很多,以世尊来说,世尊跟弥勒菩萨,这两个就有很大的差别,如果讲历届他们同学来说,弥勒菩萨应该早成佛,释迦牟尼佛是后学,弥勒是学长,结果变成世尊先成佛,他还当补处菩萨来接他的。原因在哪里?世尊勤学,因为勤学功行超过弥勒菩萨。由此可知,发愤精进努力,那个功夫不会白费,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所以完全看一个人根性利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