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毫怨恨之心。我們中國古時候講到孝道,大家都知道古人都是以舜王做代表。舜王有些什麼樣特別的行持?這個人實實在在把《普賢行願品》裏面恒順衆生,他做到了。他凡事不怨恨別人,總是能夠回過頭來自己反省。他的母親死得早,父親娶了一個繼母,繼母生了一個弟弟,繼母有私心,疼愛他自己的孩子,對他就非常的刻薄,他能夠忍耐。沒有想到後母對我不好,沒有想到,他沒有想到;他只想到自己不會做人,自己沒有盡到孝道,他能夠回過頭來這樣想。那個日子,我們在曆史上所看到的,一般人不能忍受。父親以後聽了他繼母的話,也不喜歡他,甚至於多少次想把他害死。可是他那個弟弟很聰明,弟弟對哥哥很尊重,也幫了不少的忙,到最後全家被他感化了。以後堯王知道這樁事情,知道自己國家出了這樣的一個賢人,把他請出來,王位讓給他,堯王兩個女兒嫁給他。能夠孝順父母,就能夠盡忠於國家,就能夠愛護老百姓。所以忍讓那是做到家了,恒順衆生真的他做得很圓滿,忍人之不能忍,從來沒有絲毫怨天尤人的意念,念頭都沒有,念念都是改過自新。爲什麼我得不到父母的歡心?他總是從自己這邊想,不想到別人怎麼樣怪罪他,所以時日長久都被感動。所以要隨順衆生,要恒順衆生。
隨順衆生就是供養諸佛,這裏面有兩層意思:一個是廣修供養裏面的法供養,法供養第一個是依教修行供養,佛教給我們隨順衆生,我們真做了,這是依教修行供養,這是供養諸佛。第二個意思,一切衆生皆是未來佛,我們隨順怎麼不是供養諸佛?一切衆生皆是我們現前的善知識,我們與一切衆生相處,才能夠真正做到斷惡修善,才能成就自己圓滿功德。你離開一切衆生,到哪裏修行?所以這個意思很深很深。
若於衆生尊重承事,則爲尊重承事如來。前面講諸佛,這個地方講如來,意思不一樣。諸佛是從相上講的,如來是從心性上講的,如來是性德。爲什麼要尊重一切衆生?承事就是服務,我們現在人講服務。爲什麼我們要服務一切衆生?開發性德。如果你自己明心見性,你一定跟諸佛菩薩一樣,全心全力爲法界一切衆生去服務。衆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從來沒有一個空過的,所謂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。尊重承事,這個服務不是隨隨便便的,恭恭敬敬、盡心盡力,這叫尊重。不是盡心盡力,隨隨便便,敷衍敷衍,這個不行,這個不是稱性修行。稱性起修,性德是真誠、是恭敬,盡心盡力。由此可知,菩薩必須從修德當中才顯示出性德。前面這一句,若於衆生尊重承事是修德,後面這一句顯示你的性德。
若令一切衆生生歡喜者,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衆生歡喜,爲什麼佛就歡喜?一個能令衆生歡喜的人,不容易!我們現在走到外面,令一切衆生討厭,這哪裏生歡喜心,討厭我們!由此可知,能令一切衆生歡喜的人,一定是依教奉行的真佛弟子,那不是假的,才能夠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我們人在社會上,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生存,不能離開人群大衆。由此可知,人與人相處這是大學問,中國古代的教育,把這個列在教育裏面第一個項目,非常重視。你應當先學做人,然後才學做事,把做事擺在後面。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,有先後次第。第一個是德行,德行是做人的大根大本。第二是言語,說話是學問,會說話的人,人家很歡喜,到處得人幫助;不會說話的人,一開口就得罪人,就跟人結冤仇,不共戴天,麻煩大了!所謂口爲禍福之門,會說話的人就得福報,不會說話的人就遭災禍,說話不容易!所以夫子教學,言語列在第二。第叁是政事,政事就是辦事,就是我們今天講技術能力,將來你在社會上謀生這個能力。最後才是文學。你看孔老夫子非常重視現實,你的生活過不去了,還談什麼文學!必須你物質生活沒有問題,文學是精神生活,先在物質生活上能夠有溫飽過得去,然後才講究精神生活,把生活水平往上提升。二千多年前,咱們中國古聖先賢這樣教導大衆。佛法教人也是如此。
我們初學佛的時候,老師看到現在人都不懂禮,於是他老人家很慈悲,我們同學們也要求,請他老人家在《禮記》裏面選了幾篇,爲我們講解。老師特別告訴我們,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談不上學禮了,談不上。不過學一點有一個好處,什麼好處?希望跟社會大衆相處,不要叫人討厭你,我們能達到這個目的,那就算不錯了。所以他給我們講了一點,自己也編了一個小冊子,叫《常禮舉要》。我們把《常禮舉要》也編在我們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》的後面。目的是在哪裏?這是最基本的禮節要懂得。不懂得,的確你自己是不知道的,別人討厭你、不歡喜你、不歡迎你。所以說最基本這個禮節要懂得。這是講能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一切諸佛歡喜。
因爲這個道理,佛教菩薩修六度,六度就是事忏。教你修布施,教你修持戒,持戒就是守法、守規矩,這個義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,守規矩、守法,教你忍辱,教你精進,教你禅定,教你智慧,這都是屬於事忏。
【若但讀誦而不受持。只能種遠因,不能收大效。】
這一條很重要。大概我們一般人,也可能是多數人,學佛只知道讀誦,不曉得去照做。因此好處不能說沒有,好處不多,只種遠因,這一生當中收不到效果,這是真的。不要說其他法門,單以念佛法門來說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不多。照我們現前一般來看,大概一萬個人當中,一萬個念佛的人,不念佛的不算,一萬個念佛的人,真正能往生可能有叁個、五個,比例很少。爲什麼他不能去?他雖然念佛,這個世間舍不得放下,所以他去不了;心裏很想去,又挂著這一頭又放不下,許許多多人都是這樣念佛的。這個世間絲毫放不下,都不能往生,這個要注意到,要徹底放下。放下就是受持,不肯放下、不肯依教奉行,這是只種遠因。我們過去生中,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學都是種遠因,沒有收效果。你要問原因,那個原因大概都是放不下。這一生要好好的想一想,要不要放下,要是不放下,再搞輪回,來生再來,就幹的這一套。如果想通了,不再搞輪回了,輪回實在沒有意思,徹底放下你就決定往生。
【只能增福,不能開慧。】
受持能夠開智慧,讀誦不能開智慧,讀誦只能夠增福。
【只能消輕業,不能滅重罪。】
輕的罪業可以消,重的罪業沒用處,你這個力量不夠。
【學佛若不從此經入,縱令苦行無數劫,只能成菩薩,不能成佛。】
後頭這一段,我們要多多的念幾遍,記在心上。這個經怎麼入法?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、應無所住而行布施。這是真正受持《金剛般若 》,如果不懂得這個原理原則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縱然你是無數劫的勤苦修學,你只能成菩薩,不能成佛。諸位要知道,此地的成佛,是指圓教初住菩薩;換句說話,你不依照這個經修,你所成的菩薩是權教菩薩,藏教、通教、別教的菩薩,圓教的菩薩沒有你的分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諸佛,江味農居士注解裏講得很詳細,諸佛是從圓教初住講起,天臺家所講的分證即佛,他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是真佛。圓初住菩薩就有能力在十方法界當中,示現八相成道,應以佛身得度,他就示現佛身。這個地方講的成佛,就是圓初住以上。再看底下一段,約供佛顯:
經【須菩提,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只劫,於然燈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,悉皆供養承事,無空過者。】
這些話都是真話,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現身說法,這是他過去修行所經曆的這些事。「我」是世尊自稱。「過去」,小注裏面有說明,我們看注解:
【由信位而初住、而成佛,經曆時間或延或促,全視其人根器之利鈍、功行之勤惰而致不同,豈可拘執。】
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修行才證果,不是叁個阿僧只劫,通常講叁大阿僧只劫,佛是方便說,要說再多了,怕人嚇住,成佛沒指望,算了不要學了,是這個意思。佛雖是方便說,有沒有騙我們?沒有。我們曉得叁大阿僧只劫,是從圓教初住菩薩開始到成佛,初住以前他沒算。就好比現在一般人給你講,你要拿一個博士學位,得要二、叁年的時間,沒說錯!二、叁年就可以拿到。但是碩士、大學、中學、小學沒算,那個沒算進去。佛給我們講叁大阿僧只劫,就好像你拿博士學位一樣,是從圓初住算起的;圓初住以前都不算,那個要算起來,就變成無量阿僧只劫。《華嚴》上跟我們講無量阿僧只劫,是把初住以前的時間統統算進去,這就變成無量阿僧只劫。
於然燈佛前,不是講然燈佛後,因爲世尊遇到然燈佛,他已經是八地菩薩,這就是講八地之前。從初信位到八地以前,他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。我們想一想,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阿闍王子,過去生中他們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我們一聽四百億佛,嚇呆了,這還得了?此地八百四千萬億,後頭是那由他,供養四百億佛跟這個一比,那就小巫見大巫,差太遠了。所以我們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不能小看,每個衆生都有過去世,乃至於我們今天看到蚊蟲螞蟻,它現在墮到惡道,它前生沒有學過佛嗎?我們怎麼敢說!說不定將來螞蟻比我們先成佛,我們還落在它後面,這是非常非常可能。它墮在惡道,受這個罪報,如果這個罪報受盡了,再得人身、聞佛法,憑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,也許比我們早成熟。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曉得這個事實,對於一切衆生不敢輕慢。像這些衆生比修行人早成佛的多得很。
時間或延或促,延是延長,時間延長了;促是縮短,他成佛早成佛了,提前成佛。這種情形也很多,以世尊來說,世尊跟彌勒菩薩,這兩個就有很大的差別,如果講曆屆他們同學來說,彌勒菩薩應該早成佛,釋迦牟尼佛是後學,彌勒是學長,結果變成世尊先成佛,他還當補處菩薩來接他的。原因在哪裏?世尊勤學,因爲勤學功行超過彌勒菩薩。由此可知,發憤精進努力,那個功夫不會白費,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所以完全看一個人根性利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