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八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而且他办得非常妥当,办得恰到好处,一点过失都没有。他凭什么?智慧。智慧是照,像镜子一样,现前的时候,它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没有思考,一思考就坏了。你不妨试试看、学学看,什么事情都不要用思考。平常没有事情就老实念佛,念佛是修清净心,用清净心来处事待人接物,用清净心来生活,你就很快乐。我们常常在讲席上说,心清净身清净,身清净就不会生病,不会衰老。你们每个人都怕老,可以不老吗?可以,清净心就不老;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就老得很快,这是真的,你可以能够试验得出来。你看一般人在工作的时候,工作的时候他每天去想,它有个范围,总想他的工作,他会衰老,他慢慢的衰老,衰老得不会很快。等到他退休了,没事情做了,没有事情做,他胡思乱想,他那个想的没有范围,乱想!因此他老化得特别快。你看退休的人,一年就好像十年没见面,老得那么快!由此可知,佛讲的话没有错,一切法从心想生。

  我们念佛的人,天天想佛,佛不老,你看哪个佛有胡须?佛都没有胡须,佛也没有白头发,天天想佛,你怎么会老?你的相貌、身体就跟佛一样,想佛好,想菩萨好!愈想身体愈好,愈想愈年轻,愈想相貌愈圆满。法从心想生,佛跟我们这样说;其实世间看相算命的人也常说,相随心转,这是一般看相算命的他都常说,相随心转。心清净,身就清净,心很年轻那身就不老,就这么个道理,这有道理!你愈想,没错!是这样的。只要大家明理,认真去修学,殊胜的果报、圆满的果报都可以得到。所以起心动念、打妄想是造业受报的根本。

  【惑灭则业苦随之而灭】

  真正大乘学人,真正上根利智,他修行他不在报上改,他也不在业上改,他在惑上改,这是最高明的;惑上改是从起心动念上改。而后我们才晓得,净宗这个法门不可思议。净宗从哪里改?惑上,从起心动念处。他教导我们净念相继,净是清净,没有一个杂念,专念弥陀;弥陀是自性的德号,一切清净法中第一清净,没有比这个更清净。相继,相继是念念不间断,念念不间断就是前面讲的薰修的力量。所以念佛人,每一年或者是隔半年打个佛七,打佛七的用意何在?勘验自己的功夫,就是测验,测验自己的功夫。佛七不是为别的,就等於说学校作学生考试一样,这几天当中试验试验,看你功夫到什么程度,看你的功夫得力不得力;功夫是在平时,这几天是测验一下。惑灭了,业苦随之都灭了。

  【三障既消,便三德圆成、三身圆显。此经,的是断惑除障,达於究竟之经。】

  末后这几句赞叹《金刚般若 波罗蜜经》。惑业苦三障消了,三德是法身、般若 、解脱,我们今天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,三障虽然没有消得干净,消个一、二分,消一分就得一分的三德,消二分就得二分的三德。不是说一定要消多少,这三德密藏才能现前,不是的,随消随得。这里面最显著的就是解脱。般若 、解脱,般若 是智慧开了,我们常讲你要是真依照这个方法去修,你的烦恼轻了,执著轻了。还是执著,不像从前那么重,分别执著轻了,把一切世缘看淡了;智慧增长,从前处事待人接物糊里糊涂的,现在聪明了,也会做人了,也会说话了,变聪明了;这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,在生活里面自在了。我相信每位同修要是认真修行的,这个现象你自己会体验得到。愈是用功得力的人,这个现象就愈显著。我们学佛常常读经,过去这个经天天读,意思不懂;现在一念,忽然看到这里面有意思出来,这就是证明你功夫得力。心愈清净,经义无有穷尽,遍遍都有悟处,所以你念得法喜充满。如果念得没有悟处,那就念得很苦恼,枯躁无味。愈念愈有味道,愈念愈明了,愈念经里头的意思愈多,被你发现了,被你看出来,那叫真正的快乐。所以这个境界,一些同修应当有的,这就可以证明三障既消,三德圆成,三身圆显,我们从这里得到一点消息。所以,《般若 经》确确实实断惑除障,帮助我们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。请看底下这段经文,明灭罪得福,这很要紧:

  经【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则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】

  这个意思在底下小注里头我们再来探讨。

  【此正明经功不可思议】

  这个经的功用,它的作用不可思议。

  【以今世人轻贱故】

  我们受持读诵,乃至於为人演说,还遭到世人轻贱。当然我们初初遇到这个境界,心里免不了有一点难过,有这么一个念头现前,要知道是业障现前了。遇到人家轻贱、侮辱你、障碍你,你心里难过,你的业障现前了。赶紧把这个经多念几句,或者是就专门念这一段,把这一段多念几遍。要晓得,这正是自己业障消的时候;你要有个不服气,心里又难过,还有怨恨的心,那完了,你又造业了,你的业障怎么能消得掉?遇到这个逆境应该生欢喜心、感激的心,他来侮辱我,他替我消业障,不容易!他造恶业替我消业障,我怎么能不感激他,还去埋怨他,哪有这种道理!那是自己完全不通。

  【当知佛经常说,善恶二业,各有因果,各各并存,不能抵消。故经百千劫,其业不亡也。然则奈何,惟有极力消灭恶种之一法耳。】

  这一段在理论上说没有问题,在事上非常非常的困难,很不容易。佛讲的话没错,我们作善作恶各有因果报应,善恶不能抵消的。不要以为我过去造的恶业,现在多做一点善业,将功折罪,那是世间的想法,佛法因果里面没有这个说法。善确定有善的果,恶一定有恶报,没有办法抵消的。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,一切造作不能不思考,恶业万万造不得。我们就是受人家冤枉,吃了亏、上了当,也生欢喜心,做为还债想,这了了,这桩事情了了,了了就很痛快,报掉了。不能有怨天尤人,不能有报复的这个念头,你的心才清净。我们修什么?修清净心。这些念头横在心中,你的心怎么会清净?所以业要消。消业的方法,实在讲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净土。顺境也好、逆境也好,都不能放在心上,都要放下。一定要晓得,恶的念头不放下,招来三恶道的果报;善的念头不放下,会招来三善道的果报。

  三善道不是好事情,你在世间看看就晓得,哪一个大富大贵的人不造业,他造的比我们多。我们是贫寒人家,我们吃众生肉机会很少,他们一天三餐还不够,还要吃点心,单单这上面造的业,就太重太重了,其他的都不说。所以富贵决不是好事情;如果富贵是好事情,释迦牟尼佛何必示现出家?他为什么不去作国王?我们世间人常讲,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他为什么不要,他要来出家?他晓得那是业障,惑业苦那是三障,有什么好处!几个人能够把天上人间富贵看出它是三障,障道!佛在经上常讲「富贵学道难」,学道就变成障碍。因此我们决定不能动一个念头,求人天的福报。纵然这个福报现前,过去生中有福,这个福报现前,现前之后要懂得舍,自己不要享受,我这个福报供养大家享受,这个好!有福给大家享,自己不要去享,那你就真正有福报。有福报自己享,那你就又去搞三障诸烦恼,你不是消三障诸烦恼,你是再修三障诸烦恼,怕你三障烦恼不够,再多修一点!

  【若依最上乘了义之教,修殊胜因,克殊胜果。如念阿弥陀佛,求生净土。便可将夙世所有恶种,连根带叶及其将成未成之果,斩断铲除。岂止善果先熟,不令恶果得成已哉。】

  这是个好方法,实在说无比殊胜的好方法。此地所讲的最上乘了义之教,就是净土三经、五经,不能小看,不能把它看轻。三经,现在净宗经典是五经一论,六部东西分量都不大,合印在一起也只薄薄的一本,这是如来真传之宝,诸佛真传之宝,我们要认识清楚,一切佛法里面是第一法门。善导大师所说的,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。这是佛度众生出三界、断烦恼、成佛道的第一法门。我们能认识清楚这是大福报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那是大福报,你真的认识清楚,辨别清楚,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。在这个方法里面修成功,什么叫成功?往生有把握,决定往生。这时候如果有其他差别因缘,你可以修学一些大乘经论,涉猎别的。什么因缘?为了度众生方便起见,这一批人净土经缘不成熟,他喜欢《楞严经》,那怎么办?就跟他讲《楞严经》。那一批人喜欢《华严经》,好!就跟他讲《华严》,才可以学其他的法门。这里面的条件,就是最低限度我有能力往生,我才敢做。这也是大慈大悲,牺牲品位。过去天台宗智者大师就跟我们做了一个榜样。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,学生向大师请教:你老人家一生修净土,往生是什么品位?他说得很谦虚,我往生只有五品位往生,五品位生凡圣同居土,品位不高。他老人家说的,因为一生领众,领众要分心,要管寺庙里面大大小小事情,要分心,不能专心念;又要教学,他是天台宗的。因为这些闲岔,打闲岔、夹杂,所以往生的品位不理想,但是你要记住,他有把握往生。如果我们是连一点把握都没有,也要搞那么杂,那就危险。所以这里头有底限的,最低限度他决定有把握往生,夹杂一点利益众生,这是大慈大悲,舍己为人,可以!如果自己往生毫无把握,不能干。《无量寿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即使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,不如清净求正觉,比不上往生!你供养无量无边的如来是福,福不能度自己,不能断烦恼,不能出三界,不能成佛道,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,这才是你真正觉悟了,真正不迷惑了。所以求生净土,就能把无量劫自己的恶业种子,这个地方也是比喻话,斩断铲除,实际上是带业往生。生到西方世界之后,虽然有恶业、有业因,西方世界没有恶缘,刚才讲的,因要缘才能够现果报。西方世界没有恶缘,所以你恶习气种子带得再多,到那个地方都不会结果,没有恶缘,道理在此地,所以不只是善果先熟。

  【所修是无我相、无法相、亦无非法相。则能造之心既空,所造之业自灭。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空时罪亦亡。】

  这两句偈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。《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六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