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而且他辦得非常妥當,辦得恰到好處,一點過失都沒有。他憑什麼?智慧。智慧是照,像鏡子一樣,現前的時候,它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思考,一思考就壞了。你不妨試試看、學學看,什麼事情都不要用思考。平常沒有事情就老實念佛,念佛是修清淨心,用清淨心來處事待人接物,用清淨心來生活,你就很快樂。我們常常在講席上說,心清淨身清淨,身清淨就不會生病,不會衰老。你們每個人都怕老,可以不老嗎?可以,清淨心就不老;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就老得很快,這是真的,你可以能夠試驗得出來。你看一般人在工作的時候,工作的時候他每天去想,它有個範圍,總想他的工作,他會衰老,他慢慢的衰老,衰老得不會很快。等到他退休了,沒事情做了,沒有事情做,他胡思亂想,他那個想的沒有範圍,亂想!因此他老化得特別快。你看退休的人,一年就好像十年沒見面,老得那麼快!由此可知,佛講的話沒有錯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
我們念佛的人,天天想佛,佛不老,你看哪個佛有胡須?佛都沒有胡須,佛也沒有白頭發,天天想佛,你怎麼會老?你的相貌、身體就跟佛一樣,想佛好,想菩薩好!愈想身體愈好,愈想愈年輕,愈想相貌愈圓滿。法從心想生,佛跟我們這樣說;其實世間看相算命的人也常說,相隨心轉,這是一般看相算命的他都常說,相隨心轉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,心很年輕那身就不老,就這麼個道理,這有道理!你愈想,沒錯!是這樣的。只要大家明理,認真去修學,殊勝的果報、圓滿的果報都可以得到。所以起心動念、打妄想是造業受報的根本。
【惑滅則業苦隨之而滅】
真正大乘學人,真正上根利智,他修行他不在報上改,他也不在業上改,他在惑上改,這是最高明的;惑上改是從起心動念上改。而後我們才曉得,淨宗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淨宗從哪裏改?惑上,從起心動念處。他教導我們淨念相繼,淨是清淨,沒有一個雜念,專念彌陀;彌陀是自性的德號,一切清淨法中第一清淨,沒有比這個更清淨。相繼,相繼是念念不間斷,念念不間斷就是前面講的薰修的力量。所以念佛人,每一年或者是隔半年打個佛七,打佛七的用意何在?勘驗自己的功夫,就是測驗,測驗自己的功夫。佛七不是爲別的,就等於說學校作學生考試一樣,這幾天當中試驗試驗,看你功夫到什麼程度,看你的功夫得力不得力;功夫是在平時,這幾天是測驗一下。惑滅了,業苦隨之都滅了。
【叁障既消,便叁德圓成、叁身圓顯。此經,的是斷惑除障,達於究竟之經。】
末後這幾句贊歎《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》。惑業苦叁障消了,叁德是法身、般若 、解脫,我們今天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,叁障雖然沒有消得幹淨,消個一、二分,消一分就得一分的叁德,消二分就得二分的叁德。不是說一定要消多少,這叁德密藏才能現前,不是的,隨消隨得。這裏面最顯著的就是解脫。般若 、解脫,般若 是智慧開了,我們常講你要是真依照這個方法去修,你的煩惱輕了,執著輕了。還是執著,不像從前那麼重,分別執著輕了,把一切世緣看淡了;智慧增長,從前處事待人接物糊裏糊塗的,現在聰明了,也會做人了,也會說話了,變聰明了;這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,在生活裏面自在了。我相信每位同修要是認真修行的,這個現象你自己會體驗得到。愈是用功得力的人,這個現象就愈顯著。我們學佛常常讀經,過去這個經天天讀,意思不懂;現在一念,忽然看到這裏面有意思出來,這就是證明你功夫得力。心愈清淨,經義無有窮盡,遍遍都有悟處,所以你念得法喜充滿。如果念得沒有悟處,那就念得很苦惱,枯躁無味。愈念愈有味道,愈念愈明了,愈念經裏頭的意思愈多,被你發現了,被你看出來,那叫真正的快樂。所以這個境界,一些同修應當有的,這就可以證明叁障既消,叁德圓成,叁身圓顯,我們從這裏得到一點消息。所以,《般若 經》確確實實斷惑除障,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。請看底下這段經文,明滅罪得福,這很要緊:
經【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爲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】
這個意思在底下小注裏頭我們再來探討。
【此正明經功不可思議】
這個經的功用,它的作用不可思議。
【以今世人輕賤故】
我們受持讀誦,乃至於爲人演說,還遭到世人輕賤。當然我們初初遇到這個境界,心裏免不了有一點難過,有這麼一個念頭現前,要知道是業障現前了。遇到人家輕賤、侮辱你、障礙你,你心裏難過,你的業障現前了。趕緊把這個經多念幾句,或者是就專門念這一段,把這一段多念幾遍。要曉得,這正是自己業障消的時候;你要有個不服氣,心裏又難過,還有怨恨的心,那完了,你又造業了,你的業障怎麼能消得掉?遇到這個逆境應該生歡喜心、感激的心,他來侮辱我,他替我消業障,不容易!他造惡業替我消業障,我怎麼能不感激他,還去埋怨他,哪有這種道理!那是自己完全不通。
【當知佛經常說,善惡二業,各有因果,各各並存,不能抵消。故經百千劫,其業不亡也。然則奈何,惟有極力消滅惡種之一法耳。】
這一段在理論上說沒有問題,在事上非常非常的困難,很不容易。佛講的話沒錯,我們作善作惡各有因果報應,善惡不能抵消的。不要以爲我過去造的惡業,現在多做一點善業,將功折罪,那是世間的想法,佛法因果裏面沒有這個說法。善確定有善的果,惡一定有惡報,沒有辦法抵消的。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,一切造作不能不思考,惡業萬萬造不得。我們就是受人家冤枉,吃了虧、上了當,也生歡喜心,做爲還債想,這了了,這樁事情了了,了了就很痛快,報掉了。不能有怨天尤人,不能有報複的這個念頭,你的心才清淨。我們修什麼?修清淨心。這些念頭橫在心中,你的心怎麼會清淨?所以業要消。消業的方法,實在講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淨土。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,都不能放在心上,都要放下。一定要曉得,惡的念頭不放下,招來叁惡道的果報;善的念頭不放下,會招來叁善道的果報。
叁善道不是好事情,你在世間看看就曉得,哪一個大富大貴的人不造業,他造的比我們多。我們是貧寒人家,我們吃衆生肉機會很少,他們一天叁餐還不夠,還要吃點心,單單這上面造的業,就太重太重了,其他的都不說。所以富貴決不是好事情;如果富貴是好事情,釋迦牟尼佛何必示現出家?他爲什麼不去作國王?我們世間人常講,貴爲天子,富有四海,他爲什麼不要,他要來出家?他曉得那是業障,惑業苦那是叁障,有什麼好處!幾個人能夠把天上人間富貴看出它是叁障,障道!佛在經上常講「富貴學道難」,學道就變成障礙。因此我們決定不能動一個念頭,求人天的福報。縱然這個福報現前,過去生中有福,這個福報現前,現前之後要懂得舍,自己不要享受,我這個福報供養大家享受,這個好!有福給大家享,自己不要去享,那你就真正有福報。有福報自己享,那你就又去搞叁障諸煩惱,你不是消叁障諸煩惱,你是再修叁障諸煩惱,怕你叁障煩惱不夠,再多修一點!
【若依最上乘了義之教,修殊勝因,克殊勝果。如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。便可將夙世所有惡種,連根帶葉及其將成未成之果,斬斷鏟除。豈止善果先熟,不令惡果得成已哉。】
這是個好方法,實在說無比殊勝的好方法。此地所講的最上乘了義之教,就是淨土叁經、五經,不能小看,不能把它看輕。叁經,現在淨宗經典是五經一論,六部東西分量都不大,合印在一起也只薄薄的一本,這是如來真傳之寶,諸佛真傳之寶,我們要認識清楚,一切佛法裏面是第一法門。善導大師所說的,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。這是佛度衆生出叁界、斷煩惱、成佛道的第一法門。我們能認識清楚這是大福報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那是大福報,你真的認識清楚,辨別清楚,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。在這個方法裏面修成功,什麼叫成功?往生有把握,決定往生。這時候如果有其他差別因緣,你可以修學一些大乘經論,涉獵別的。什麼因緣?爲了度衆生方便起見,這一批人淨土經緣不成熟,他喜歡《楞嚴經》,那怎麼辦?就跟他講《楞嚴經》。那一批人喜歡《華嚴經》,好!就跟他講《華嚴》,才可以學其他的法門。這裏面的條件,就是最低限度我有能力往生,我才敢做。這也是大慈大悲,犧牲品位。過去天臺宗智者大師就跟我們做了一個榜樣。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,學生向大師請教:你老人家一生修淨土,往生是什麼品位?他說得很謙虛,我往生只有五品位往生,五品位生凡聖同居土,品位不高。他老人家說的,因爲一生領衆,領衆要分心,要管寺廟裏面大大小小事情,要分心,不能專心念;又要教學,他是天臺宗的。因爲這些閑岔,打閑岔、夾雜,所以往生的品位不理想,但是你要記住,他有把握往生。如果我們是連一點把握都沒有,也要搞那麼雜,那就危險。所以這裏頭有底限的,最低限度他決定有把握往生,夾雜一點利益衆生,這是大慈大悲,舍己爲人,可以!如果自己往生毫無把握,不能幹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即使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,不如清淨求正覺,比不上往生!你供養無量無邊的如來是福,福不能度自己,不能斷煩惱,不能出叁界,不能成佛道,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,這才是你真正覺悟了,真正不迷惑了。所以求生淨土,就能把無量劫自己的惡業種子,這個地方也是比喻話,斬斷鏟除,實際上是帶業往生。生到西方世界之後,雖然有惡業、有業因,西方世界沒有惡緣,剛才講的,因要緣才能夠現果報。西方世界沒有惡緣,所以你惡習氣種子帶得再多,到那個地方都不會結果,沒有惡緣,道理在此地,所以不只是善果先熟。
【所修是無我相、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。則能造之心既空,所造之業自滅。所謂罪從心起將心忏,心若空時罪亦亡。】
這兩句偈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。《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六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