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叁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給諸位說,相上也不能說有所得。但是我們明明在相上看到有所得,某人今天發了財得了多少錢,某人沒有得到,不是明明有得失嗎?你這個看法粗心大意,你只看到表面,你沒有深入去觀察,你沒有圓滿去觀察。如果深觀、圓觀才曉得,原來相上也沒有所得。怎麼沒有所得?相是心變的,相隨心轉。這個意思如果再不能體會,我們說得更淺一點,這個世間算命看相人所說的,一切都是命裏注定的。注定了,你還有什麼得?這幾天《了凡四訓》印得很多,外面有很多結緣的,我想你們同修都要拿一本回家去看看。袁了凡先生他明了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你今天吃了多少粒米,喝了多少滴水,都是命裏注定的,你得個什麼?命裏沒有的,我得到了,那叫真的得到了。命裏注定的,你得個什麼?所以你才曉得,理上無有可得,事上也不可得。你要是把這些理事都搞清楚,你的心平靜了,攀緣的心沒有了,妄想的心沒有了,希求的心沒有了,你看,你的真心馬上就現前了,馬上你就會成佛、成菩薩,快得很!實在就是道理不曉得,事實真相不明白,一天到晚打妄想,患得患失,全是妄想,與事實真相毫不相幹。這樣的人就是不安分,不守本分,理與事都明了了,心就安了。心安是因爲理得到了、明了了,理明了,心一定就安。所以說是理事俱不可得。

  【所以雖得而必歸無所得。明得此理,便知不應存有法想、不應存有得想。】

  《般若 心經》那是般若 的總綱領,《金剛經》是綱領,《心經》是《金剛經》的綱領,而《心經》到最後的結論是「無智亦無得」。世尊把事實真相,的確圓圓滿滿的告訴我們。無智,你何必求智?無得,你何必求得?智不要求,你要是把求智的念頭舍掉,真智慧現前了。爲什麼?般若 智慧是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外頭來的。你要求智,到外面去求,哪裏能求得到?外面所求得來的,全是障礙。什麼障?所知障。你去求,你所求得的叫所知障,你所求得的那些名聞利養是煩惱障。不求,障礙就沒有了,稱性的般若 智慧、稱性的萬德萬能都現前了,自性功德不可思議!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向自性當中求。佛法稱爲內學,稱爲內明。內就是向心性求,不向外面求。心性是什麼?向能變的地方求,不要向所變的地方求。向所變的境上求,就錯了;要向能變的性上求,那就是有求必應了。我們今天求,對象搞錯了,不知道向自性當中求,這個道理要知道。縱然是求得,也是無所得;得無所得,《金剛經》裏頭講得很透徹,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很多。

  【欲性光圓照,須令淨無點塵。有一法在,有一得在,依然是分別執著的老習慣,本性依然在障。】

  這個話說得的確相當精細。這是顯示出後半部跟前半部的確不同,前半部是有淺有深,後半部唯深無淺。我們要希望,欲是希望,希望我們自性般若 光明能夠透出來,能夠顯現出來,使我們得到真實的受用,必須要叫心地淨無點塵。心要清淨,不能有一絲毫的汙染,塵是汙染,那麼你自性裏面的光明德能就顯示出來。智慧光明起作用的時候,是無所不知;德能顯示出來之後,是無所不能。諸佛菩薩、小乘聖者的神通妙用,那就是無所不能。圓滿的智慧,圓滿的德能,統統是自性裏面具足的。我們學佛唯一的期望,就是恢複自己的智慧德能,這都是本有的。可是有一法在,你還要執著有一法,有一得在,念頭裏面還有一個得。「得」字在《百法明門論》裏面,是屬於二十四個不相應裏面第一個。所謂不相應行法,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純粹是抽象的名詞,不是實在的東西,完全是抽象的,完全是虛妄的。現在哲學裏面講形而上,抽象的東西。你有這麼一個念頭在,這就是障礙。依然是分別執著的老習慣、老毛病、老習氣,會有這麼一個東西在,我們的本性還是在障,自性的智慧德能依舊是透不出來。世尊爲我們說經,古德爲我們這樣解釋,我們讀到此地,的確深深體會到慈悲到了極處!我們今天修學的大障礙、大毛病就在此地,這個毛病要不能夠把它革除,要不能把它舍掉,我們的功夫想往上提升一級,想再進一等,太難太難了!無論你怎麼用功都沒用處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【故不但一切法不應住,即菩提法亦不應住。】

  一切法是講世間法,四聖、六凡,十法界的法,不能住。菩提法是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的,也不能住。於是我們才真正體會到,佛爲什麼要爲我們說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要舍得幹幹淨淨。「衆生可憐!佛法衰微,我們要發心來挽救」,聽起來不錯,很難得!其實佛菩薩看到,唉,還在打妄想!難道你的慈悲心超過諸佛菩薩嗎?諸佛菩薩爲什麼不來救?佛家常說: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,現在這麼多人受苦受難,佛菩薩爲什麼不來?看起來好像一點慈悲心都沒有。佛菩薩不來,是大慈大悲。來了之後,衆生苦難又不曉得要受多久。爲什麼?他正在迷惑顛倒,佛菩薩來說正法,他毀謗佛法,那就造更重的罪業,他將來受苦就更長久。衆生沒有覺悟,衆生不能接受,佛菩薩不來是大慈大悲。衆生真正覺悟,能夠接受佛法,聽了生歡喜,那佛菩薩不來是不慈悲。佛菩薩什麼時候來,什麼時候不來,有時節因緣。來,慈悲;不來,還是慈悲。我們學佛要學佛菩薩,哪裏我們可以去,慈悲;哪裏不去,也是慈悲。哪些人該給他說法,哪些人合掌令歡喜,不給他說,免得他毀謗造業。沒有智慧,你怎麼能應付得了!要有智慧,要有善巧方便。今天我們在這個大時代當中,弘法利生最好的方法有兩種。如果有緣分,電視臺講經說法,這個好!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家裏去。如果沒有這個緣分,像我們現在做錄音帶、做錄相帶,我們把這個送給你的親戚朋友、認識的人,也把佛法送到他家裏,希望他看了之後、聽了以後,至少要轉錄一套送給別人。自行化他,這才叫報佛恩。我們聽了不肯給別人,那叫吝法,法要流通。如果你自己聽了之後,能多錄幾套,那你的功德更大了。我們從這一方面來鼓勵,把佛法這樣推廣,佛度有緣人。

  【須徹底覺悟,根身器界一切境相,皆是空花水月。迷著計較,徒增煩惱。】

  這是真的覺悟了,真的明白了。根身是我們自己的身體,根是講五根,眼耳鼻舌身。器界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,小,我們貼身穿的一件汗衫,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;大,整個太空宇宙,都是我們的生活環境,叫器世界。這裏頭所有一切的境界相,要知道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空中之花、水中之月。經文裏面講,夢幻泡影、如露如電,露跟電是比喻它存在的時間很短,像閃電一樣,不是真的!諸位如果這個經一直聽下來,我相信應當有相當深刻的印象。我們的事實真相是什麼?刹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相續相,確確實實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我們往下還會講到,往下會講到叁心不可得,你能執著的心不可得,一切境界是緣生之法,空花水月,了不可得。你能執著、所執著都是一場空,都是不可得。所以你是迷了,你不知道事實真相。迷了,你才執著、你才計較。有什麼好處?一點好處都沒有,只是增加煩惱而已。除了增加煩惱之外,你想想看,你有什麼好處?果然明白了,一切都不計較了,你的心安了,心定了,心清淨了,這是覺悟的人。知道能執的心、所執的法俱不可得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放下是什麼?我再也不打妄想,再也不計較,再也不執著,這就叫放下。這一放下,你這一生就幸福、就自在!你只有受用,你沒有煩惱。凡夫迷執,雖有受用,付出那個代價太大太大,付出的代價是妄想、煩惱、執著,他要付這個代價。

  【並須持戒修福,斷其染緣,除其貪瞋。】

  這就是生心。前面講的無住,看破了自然無住,無住而後生心。生心不但是自受用,真正是大慈悲,這個理跟事前面都說過。我們一個人修行,一個人認真修行,能夠影響別人,能夠影響這個世界。不要認爲好像影響得不顯著,不顯著是因爲你功夫力量還薄弱。如果你要是老實修,時間長了,這個力量大的時候,就有很顯著的影響。「須」是必須,必須要持戒修福。底下兩句是具體爲我們說出來,怎麼持戒怎麼修福。「斷其染緣」,凡是染著心性的這些事,我們都要把它看破,都要把它放下。叁皈依裏頭,淨而不染,染汙裏面最嚴重的無過於貪瞋,這是舉出兩個例子。貪瞋這個染汙最爲嚴重,我們從哪裏下手?斷貪、斷瞋。斷貪,修布施;斷瞋恚,修慈悲,用慈悲心待人接物。要肯施舍,諸位要知道,這個修法就是持戒修福。爲什麼?舍貪得大富,那個福報不是現前了嗎?舍瞋得圓滿,我們講幸福美滿、健康長壽,你用這個功夫,這個果報你就得到。所以持戒就是修福,真正的修福,修福就是持戒,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

  【如是觀行久久】

  久久是有一段長的時間,「觀」是把你那個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。以前我的觀念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都想自己,這個觀念錯誤了,把這個觀念修正過來;因爲錯誤的觀念,順境起貪心,逆境起瞋恚。「行」是行爲,言行也修正過來。能夠長久這樣去做,這麼去修。你的情執,情是感情,執是執著,情就是迷,這個不是個好東西,諸位一定要知道。世間人把這個東西看得很重,所以他永遠不能超越六道輪回。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講六道,六道的升沈,佛只講一個字「情」。情愈重的人往下墮落,情愈輕的人往上升。所謂是純情,情重到極處了,就墮阿鼻地獄,那不是好事情。所以一定要把情轉變成智慧。佛家講慈悲,世間講愛情,慈悲跟愛情是一個意思,佛爲什麼換一個名詞?情裏頭覺悟了,就叫慈悲;慈悲迷惑了,就叫愛情。情是迷,悟了就叫慈悲。再跟諸位說,迷的時候那個情靠不住的,假的!你們要不相信,你每天看看報紙,看看電視新聞,前幾時好得不得了,這兩天打得頭破血流,還得殺人放火。這是什麼?他變了,他不是真的。所以要知道,情重的人,虛情假意。我們學佛的人頭腦清楚,你說「我很愛你」,我知道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