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五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這個相存在,相有、作用也有,無虛。無實無虛。合前面無住生心,無實是無住,無虛是生心。生心無住,無住生心,無實無虛,無虛無實,你就得自在,你就快樂了。你真的會得,所謂「佛事門中,有求必應」,你真的能夠隨心如願的所得,雖然得到,你心裏頭沒有一絲毫的執著,心裏面若無其事,因爲無住。諸佛如來生活在這個境界裏頭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,要認真去學習。

  【如來所得之法,乃是實相。實相者,無相無不相。無相,無實也。無不相,無虛也。】

  這是完全用般若 經上的法相來說明,說得一點也不錯。如來所得的法是什麼?是真相,一切法的真相。一切諸法的真相是什麼樣子?是無相無不相。無相是從體上說的,體空寂,無相。但是這個體會現相,刹那生滅,他現相,現這個相是無不相,無不相是有相。體上講無相,起作用上講有相,體是真的,永遠不變的;相是假的,刹那生滅,所以這個相叫妄相,妄相不是無相,它有相。所以有相跟無相是一不是二,《心經》上講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就是說這個意思。四句話是一句話,是說的一樁事情。無相則無實,絕對不是實有,無不相是無虛,它有相存在。

  【若究竟言之,相不相皆無。】

  體上無是真無,相上無是假無。因爲相是幻相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

  【故曰無實無虛。虛實皆無,是爲真實之法。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。】

  佛說這個意思真實,一點都不假。所有一切萬事萬法,無有一法不如是,你能夠看到這一層,你這個心在萬法怎麼不自在!心清淨了,不會被一切法所汙染,心平等了,不會再分別執著一切法,立刻就轉我們凡夫境界成諸佛菩薩的境界,馬上就轉了。

  【阿耨菩提】

 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【即真如覺性之異名】

  我們講真如、講本性、講覺、講阿耨菩提,一個意思。一樁事、一個意思,佛爲什麼說這麼多名字?佛的用意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,知道這個名字表達一個什麼意思,明白意思就好了,不要執著一個名字。所以一樁事情他說許許多多名字是這個意思,叫我們不要執著。

  【如來即諸法如義,稱爲如來,因其已證真如覺性。足證如來所得,無實,覺性空寂。無虛,覺性圓彰。】

  我們稱佛、稱如來德號,它裏面就顯示這個意思;教你從這個名號上,你就能夠起觀照的功夫,就能夠覺而不迷,啓發自己的覺性。我們中國從前的人講,啓發你的悟性。悟性跟覺性是一個意思,覺悟,幫助你覺悟。這名號功德不可思議!說「如來」就要想到諸法如義,我對一切法要平等,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。假名它有作用,它不是沒有作用,決定不能執著這個假名,要叫這個假名把我們自己的覺性開發出來。

  譬如我們念佛,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是什麼意思?皈依。皈是回頭,依是依靠。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?無量覺;阿是無,彌陀是量,佛是覺。南無阿彌陀佛,我們是不是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,依自性的無量覺?你要是懂得這個意思,聲聲喚醒覺性。釋迦牟尼佛,這個名號喚起我們性德裏面的慈悲寂靜。釋迦是仁慈的意思,看到這個字樣,聽到這個名號,我對人是不是一片慈悲?牟尼是寂靜,就是清淨的意思,聽到這個名字,我心是不是清淨?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的名號啓發我們的性德,道理在此地。

  從前人,古人起名字,名字都是代表自己的願望,佛門裏面你出家或者你皈依,師父給你起個法名,法名就是代表你修行的目標。現在人很糟糕,很多中國人給小孩起個名字,起個外國名字,大概是希望我這個兒子做中國人不好,將來都做外國人。名字是外國人,那個相貌不能變成黃頭發、藍眼晴,變不出來,還是枉然!這個真的不曉得是作何居心?名以昭德,名以顯德,所以它有作用的。

  覺性就是講真如本性的體性,它是空寂的,所以無實。覺性圓彰,圓是圓滿,彰是明顯,就是它起作用,顯示出十法界依正莊嚴,它無虛。所以從體上講是無實,從相用上講是無虛,這樣才把性德體相用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。

  【一法不生,實無有法也,故無實。】

  真如本性一法不生。

  【無法不現,諸法一如也,故無虛。】

  雖然一法不生,但是無法不現,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法不現。同樣一個道理;所以佛法基本道理你要是掌握到,你修學真的就有下手之處,《般若 經》上跟我們講的要領是「般若 無知」,而後是「無所不知」。從前出家在家的大德,我們在《高僧傳》、《居士傳》裏面看到的,他修學沒幾年就開悟了。我們現在講緣分比從前殊勝太多,爲什麼我們修了一輩子,愈修愈迷惑、愈修愈顛倒,爲什麼不開悟?方法不一樣。古人下手,從哪裏下手?從無知,他先學無知。過去無論在家出家,你拜一個老師,老師指導你,老師教給你什麼?就教給你無知。無知怎麼教法?天天教你在道場裏面工作,這個粗重的活,你天天幹。六祖惠能到五祖那裏,馬上分到碓房去破柴舂米,去幹這個。幹這個苦工是修福。學佛不能沒有福報,爲大衆服務是修福。修慧怎麼修法?修慧是修根本智,根本智是無知。禅家教你參一個話頭,教你觀心;教下教你讀經,沒有講解的。譬如天臺宗,天臺宗要背叁大部,時間是五年,《法華經玄義》、《法華經文句》、《摩诃止觀》,這是天臺基本的叁大部,師父把書交給你,念,天天念,念到會背,沒有講解的。爲什麼叫你念?念經不胡思亂想。如果不念經就會胡思亂想,把妄念用念經的方法把它念掉,恢複到清淨心。清淨心裏頭一念不生,那是根本智;清淨心起作用,無所不知,那叫後得智。古人用的方法是這樣的。

  從前五年學戒,不是學戒律,五年學戒就是遵守老師的教誡。老師怎麼教你,你就怎麼做,守老師的教誡五年,五年大概心定下來了。然後再聽教、再聽講經、再參禅,或者再念佛,那個功夫進步就太快太快了,基礎穩固了;換句話說,基礎就是清淨心,根本智就是清淨心。心地清淨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;般若 無知,無所不知。我們現在搞顛倒,一開頭就什麼都要學,什麼都要知,到最後是什麼也不知道,這個搞糟糕了。所以什麼都學,學雜了、學亂了,有所不知,人家是無所不知,我們變成有所不知,這糟糕不糟糕!方法錯了。我們想想,古人這個方法與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原理原則相應,我們今天用的方法與經典所講的完全相悖,背道而馳。再看底下這小段:

  【無實無虛,即《起信論》如實空義,如實不空義。】

  如實就是如實空,無虛就是如實不空,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頭所講的。

  【如實即是真如,因真如爲真實之性體,故曰如實。】

  如實是指這個意思。

  【如實空者,就是無實的意思。】

  說的雖然是有一點差別,意思完全相同。

  【如實不空者,無虛也。空而不空,無實即複無虛。不空而空,無虛即複無實。此是一切法,如如不動之真體。】

  這一段的意思很明顯,並不難懂。前面的意思懂得了,這個地方念念就可以了。

  【不空是由空來,可知無虛是由無實來,諸法一如,是由實無有法來。】

  這一句的意思深,但是的確是事實。意思雖然深,並不難體會,如果我們能夠想到本經末後佛的教訓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你想這一句就能明了了。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如夢幻泡影,決定不能執著。即使諸佛如來的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裏面沒有變化,沒有生滅。人都是無量壽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量壽,華藏世界的人是不是無量壽?沒說!沒說我們也曉得是無量壽。怎麼曉得的?他不用生滅心,他用的是常住真心,常住真心不生不滅,他現的那個相分就沒有生滅,沒有生滅不就叫無量壽!十法界裏面都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,用識心,識有生有滅,所以十法界裏面的相都是生滅相,道理在此地。因爲生滅相,所以壽命就有長有短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的壽命延長?我們有沒有能力把我們的青春多住一個時期?你要是懂得金剛般若 ,你就會肯定,行!可以做得到,理論有。怎麼做法?把你生滅的心那個妄念把它減緩,就行了。現在我們這個妄想一團,不得了,太大了!你能夠把你的妄念減少,妄念減緩,就延壽了,你也就不容易衰老。我們世間人常講,儒家講憂能使人老,憂慮。憂慮就是你的妄想起伏很大,你什麼事情都看得開一點,都不要去分別執著,樣樣都好,好也好、不好也好,大而化之,無所謂了,你這個心就比較平靜,你就不容易衰老。所以真的樣樣做得到,你懂理論、懂方法,真的是「佛事門中,有求必應」,求什麼就得什麼,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都得到,世間這些東西不就雞毛蒜皮?所以,要曉得這個道理。無虛是從無實來的,無實是體,無虛是相跟作用。

  【無實,可指諸法言。諸法緣生,故無實。】

  一切不是真實的。

  【無虛,可指「如」言。真如不空,故無虛。如來所得,但證諸法如義耳。】

  這是說明無實跟無虛互爲體用,講真性無實、法相無虛也講得通,講法相無實、真性無虛也講得通,多圓融!這是叫你法相名詞不能執著,言說不能執著,橫說、豎說、左說,它是圓的,它都通;你執著一個就不通,就出障礙。顯示出事事無礙、理事無礙,不思議解脫境界。所以無論什麼事,在佛菩薩口裏頭沒有一樣不圓融,在我們口裏處處都起障礙。他對於這個事理透徹了、明了了。

  【無實無虛,是空有一如。】

  空有是一不是二。

  【性德本然】

  我們真如本性本來是這個樣子。

  【如來證此,說此。】

  如來爲我們說的,無非就是把他所證得的爲我們說出來而已,他所證出來的是事實的真相。

  【令衆生覺此,修此。若觀一切法唯實,凡夫也。】

  一切法都當真,都以爲是實在的,堅固的執著不放,這是凡夫,六道凡夫。

  【若觀一切法唯虛,二乘也。】

  聲聞、緣覺、阿羅漢、辟支佛墮在空裏面,他認爲一切法都是假的,一切法都舍棄,他也不生心,這墮偏真涅槃。

  【即觀一切法實中有虛,虛中有實。】

  這是權教菩薩。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,不能超越十法界。

  【佛與諸大菩薩,觀一切法無實無虛,是整個的。無實即無虛,無虛即無實。諸法一如,空有同時。】

  空有同時,性相同時,理事同時,無有一切不同時,這是一真法界的菩薩,超越十法界;無實無虛才能超越十法界。我們學般若 ,實在講對於往生淨土有很大的幫助,你明白這個道理,什麼事情看淡了、看穿了,不放在心上,往生的品位增高,這個有一定的幫助。

  【佛事門中,不立一法。】

  真的是一法不立。

  【無實也】

  這就是無住。

  【不舍一法,無虛也。】

  無虛是生心。底下講:

  【應無所住,無實也。而生其心,無虛也。無實無虛,即是諸法實相。應如是覺,如是修。】

  爲我們說出修行的總綱領,修行的總原則,一定要懂得無實無虛的道理,知道無實無虛的事實。我們現前的生活,真的就得自在美滿。你心裏頭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挂、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你說多自在!這是真正的幸福,這是真正的享受,這就是諸法實相。

  【生無所住心,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,以利益一切衆生是也。】

  真正的佛弟子,真正覺悟的人,他必然是這個現象。也就是說,你從他做人,從他做事、處事待人接物,一定符合《金剛經》所講的原理原則,他是覺悟的人。如果自稱爲覺悟的人,他的心態跟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原理原則相違背,那是假的,那是騙人的。大乘佛法要是讀多了,法眼不敢講,慧眼會開。這個世間真的、假的、邪的、正的,你一眼就看穿了,絕對不會受這些妖魔鬼怪的蒙騙,不可能的。所以大乘經不可不讀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