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这个相存在,相有、作用也有,无虚。无实无虚。合前面无住生心,无实是无住,无虚是生心。生心无住,无住生心,无实无虚,无虚无实,你就得自在,你就快乐了。你真的会得,所谓「佛事门中,有求必应」,你真的能够随心如愿的所得,虽然得到,你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的执著,心里面若无其事,因为无住。诸佛如来生活在这个境界里头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,要认真去学习。
【如来所得之法,乃是实相。实相者,无相无不相。无相,无实也。无不相,无虚也。】
这是完全用般若 经上的法相来说明,说得一点也不错。如来所得的法是什么?是真相,一切法的真相。一切诸法的真相是什么样子?是无相无不相。无相是从体上说的,体空寂,无相。但是这个体会现相,刹那生灭,他现相,现这个相是无不相,无不相是有相。体上讲无相,起作用上讲有相,体是真的,永远不变的;相是假的,刹那生灭,所以这个相叫妄相,妄相不是无相,它有相。所以有相跟无相是一不是二,《心经》上讲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就是说这个意思。四句话是一句话,是说的一桩事情。无相则无实,绝对不是实有,无不相是无虚,它有相存在。
【若究竟言之,相不相皆无。】
体上无是真无,相上无是假无。因为相是幻相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
【故曰无实无虚。虚实皆无,是为真实之法。以证成上文真实之说也。】
佛说这个意思真实,一点都不假。所有一切万事万法,无有一法不如是,你能够看到这一层,你这个心在万法怎么不自在!心清净了,不会被一切法所污染,心平等了,不会再分别执著一切法,立刻就转我们凡夫境界成诸佛菩萨的境界,马上就转了。
【阿耨菩提】
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【即真如觉性之异名】
我们讲真如、讲本性、讲觉、讲阿耨菩提,一个意思。一桩事、一个意思,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字?佛的用意叫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,知道这个名字表达一个什么意思,明白意思就好了,不要执著一个名字。所以一桩事情他说许许多多名字是这个意思,叫我们不要执著。
【如来即诸法如义,称为如来,因其已证真如觉性。足证如来所得,无实,觉性空寂。无虚,觉性圆彰。】
我们称佛、称如来德号,它里面就显示这个意思;教你从这个名号上,你就能够起观照的功夫,就能够觉而不迷,启发自己的觉性。我们中国从前的人讲,启发你的悟性。悟性跟觉性是一个意思,觉悟,帮助你觉悟。这名号功德不可思议!说「如来」就要想到诸法如义,我对一切法要平等,不要分别、不要执著。假名它有作用,它不是没有作用,决定不能执著这个假名,要叫这个假名把我们自己的觉性开发出来。
譬如我们念佛,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是什么意思?皈依。皈是回头,依是依靠。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?无量觉;阿是无,弥陀是量,佛是觉。南无阿弥陀佛,我们是不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,依自性的无量觉?你要是懂得这个意思,声声唤醒觉性。释迦牟尼佛,这个名号唤起我们性德里面的慈悲寂静。释迦是仁慈的意思,看到这个字样,听到这个名号,我对人是不是一片慈悲?牟尼是寂静,就是清净的意思,听到这个名字,我心是不是清净?由此可知,诸佛菩萨的名号启发我们的性德,道理在此地。
从前人,古人起名字,名字都是代表自己的愿望,佛门里面你出家或者你皈依,师父给你起个法名,法名就是代表你修行的目标。现在人很糟糕,很多中国人给小孩起个名字,起个外国名字,大概是希望我这个儿子做中国人不好,将来都做外国人。名字是外国人,那个相貌不能变成黄头发、蓝眼晴,变不出来,还是枉然!这个真的不晓得是作何居心?名以昭德,名以显德,所以它有作用的。
觉性就是讲真如本性的体性,它是空寂的,所以无实。觉性圆彰,圆是圆满,彰是明显,就是它起作用,显示出十法界依正庄严,它无虚。所以从体上讲是无实,从相用上讲是无虚,这样才把性德体相用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。
【一法不生,实无有法也,故无实。】
真如本性一法不生。
【无法不现,诸法一如也,故无虚。】
虽然一法不生,但是无法不现,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法不现。同样一个道理;所以佛法基本道理你要是掌握到,你修学真的就有下手之处,《般若 经》上跟我们讲的要领是「般若 无知」,而后是「无所不知」。从前出家在家的大德,我们在《高僧传》、《居士传》里面看到的,他修学没几年就开悟了。我们现在讲缘分比从前殊胜太多,为什么我们修了一辈子,愈修愈迷惑、愈修愈颠倒,为什么不开悟?方法不一样。古人下手,从哪里下手?从无知,他先学无知。过去无论在家出家,你拜一个老师,老师指导你,老师教给你什么?就教给你无知。无知怎么教法?天天教你在道场里面工作,这个粗重的活,你天天干。六祖惠能到五祖那里,马上分到碓房去破柴舂米,去干这个。干这个苦工是修福。学佛不能没有福报,为大众服务是修福。修慧怎么修法?修慧是修根本智,根本智是无知。禅家教你参一个话头,教你观心;教下教你读经,没有讲解的。譬如天台宗,天台宗要背三大部,时间是五年,《法华经玄义》、《法华经文句》、《摩诃止观》,这是天台基本的三大部,师父把书交给你,念,天天念,念到会背,没有讲解的。为什么叫你念?念经不胡思乱想。如果不念经就会胡思乱想,把妄念用念经的方法把它念掉,恢复到清净心。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,那是根本智;清净心起作用,无所不知,那叫后得智。古人用的方法是这样的。
从前五年学戒,不是学戒律,五年学戒就是遵守老师的教诫。老师怎么教你,你就怎么做,守老师的教诫五年,五年大概心定下来了。然后再听教、再听讲经、再参禅,或者再念佛,那个功夫进步就太快太快了,基础稳固了;换句话说,基础就是清净心,根本智就是清净心。心地清净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;般若 无知,无所不知。我们现在搞颠倒,一开头就什么都要学,什么都要知,到最后是什么也不知道,这个搞糟糕了。所以什么都学,学杂了、学乱了,有所不知,人家是无所不知,我们变成有所不知,这糟糕不糟糕!方法错了。我们想想,古人这个方法与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原理原则相应,我们今天用的方法与经典所讲的完全相悖,背道而驰。再看底下这小段:
【无实无虚,即《起信论》如实空义,如实不空义。】
如实就是如实空,无虚就是如实不空,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头所讲的。
【如实即是真如,因真如为真实之性体,故曰如实。】
如实是指这个意思。
【如实空者,就是无实的意思。】
说的虽然是有一点差别,意思完全相同。
【如实不空者,无虚也。空而不空,无实即复无虚。不空而空,无虚即复无实。此是一切法,如如不动之真体。】
这一段的意思很明显,并不难懂。前面的意思懂得了,这个地方念念就可以了。
【不空是由空来,可知无虚是由无实来,诸法一如,是由实无有法来。】
这一句的意思深,但是的确是事实。意思虽然深,并不难体会,如果我们能够想到本经末后佛的教训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」你想这一句就能明了了。不但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梦幻泡影,决定不能执著。即使诸佛如来的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里面没有变化,没有生灭。人都是无量寿,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无量寿,华藏世界的人是不是无量寿?没说!没说我们也晓得是无量寿。怎么晓得的?他不用生灭心,他用的是常住真心,常住真心不生不灭,他现的那个相分就没有生灭,没有生灭不就叫无量寿!十法界里面都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,用识心,识有生有灭,所以十法界里面的相都是生灭相,道理在此地。因为生灭相,所以寿命就有长有短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的寿命延长?我们有没有能力把我们的青春多住一个时期?你要是懂得金刚般若 ,你就会肯定,行!可以做得到,理论有。怎么做法?把你生灭的心那个妄念把它减缓,就行了。现在我们这个妄想一团,不得了,太大了!你能够把你的妄念减少,妄念减缓,就延寿了,你也就不容易衰老。我们世间人常讲,儒家讲忧能使人老,忧虑。忧虑就是你的妄想起伏很大,你什么事情都看得开一点,都不要去分别执著,样样都好,好也好、不好也好,大而化之,无所谓了,你这个心就比较平静,你就不容易衰老。所以真的样样做得到,你懂理论、懂方法,真的是「佛事门中,有求必应」,求什么就得什么,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得到,世间这些东西不就鸡毛蒜皮?所以,要晓得这个道理。无虚是从无实来的,无实是体,无虚是相跟作用。
【无实,可指诸法言。诸法缘生,故无实。】
一切不是真实的。
【无虚,可指「如」言。真如不空,故无虚。如来所得,但证诸法如义耳。】
这是说明无实跟无虚互为体用,讲真性无实、法相无虚也讲得通,讲法相无实、真性无虚也讲得通,多圆融!这是叫你法相名词不能执著,言说不能执著,横说、竖说、左说,它是圆的,它都通;你执著一个就不通,就出障碍。显示出事事无碍、理事无碍,不思议解脱境界。所以无论什么事,在佛菩萨口里头没有一样不圆融,在我们口里处处都起障碍。他对於这个事理透彻了、明了了。
【无实无虚,是空有一如。】
空有是一不是二。
【性德本然】
我们真如本性本来是这个样子。
【如来证此,说此。】
如来为我们说的,无非就是把他所证得的为我们说出来而已,他所证出来的是事实的真相。
【令众生觉此,修此。若观一切法唯实,凡夫也。】
一切法都当真,都以为是实在的,坚固的执著不放,这是凡夫,六道凡夫。
【若观一切法唯虚,二乘也。】
声闻、缘觉、阿罗汉、辟支佛堕在空里面,他认为一切法都是假的,一切法都舍弃,他也不生心,这堕偏真涅槃。
【即观一切法实中有虚,虚中有实。】
这是权教菩萨。权教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,不能超越十法界。
【佛与诸大菩萨,观一切法无实无虚,是整个的。无实即无虚,无虚即无实。诸法一如,空有同时。】
空有同时,性相同时,理事同时,无有一切不同时,这是一真法界的菩萨,超越十法界;无实无虚才能超越十法界。我们学般若 ,实在讲对於往生净土有很大的帮助,你明白这个道理,什么事情看淡了、看穿了,不放在心上,往生的品位增高,这个有一定的帮助。
【佛事门中,不立一法。】
真的是一法不立。
【无实也】
这就是无住。
【不舍一法,无虚也。】
无虚是生心。底下讲:
【应无所住,无实也。而生其心,无虚也。无实无虚,即是诸法实相。应如是觉,如是修。】
为我们说出修行的总纲领,修行的总原则,一定要懂得无实无虚的道理,知道无实无虚的事实。我们现前的生活,真的就得自在美满。你心里头没有忧虑、没有牵挂、没有妄想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你说多自在!这是真正的幸福,这是真正的享受,这就是诸法实相。
【生无所住心,离一切相行布施六度,以利益一切众生是也。】
真正的佛弟子,真正觉悟的人,他必然是这个现象。也就是说,你从他做人,从他做事、处事待人接物,一定符合《金刚经》所讲的原理原则,他是觉悟的人。如果自称为觉悟的人,他的心态跟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原理原则相违背,那是假的,那是骗人的。大乘佛法要是读多了,法眼不敢讲,慧眼会开。这个世间真的、假的、邪的、正的,你一眼就看穿了,绝对不会受这些妖魔鬼怪的蒙骗,不可能的。所以大乘经不可不读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七十五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