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六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真的。

  你們最近聽過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禮敬、稱贊,你看善財童子在華嚴會上給我們做的榜樣,禮敬決定是平等的,對於妖魔鬼怪都禮敬、都平等。爲什麼?他有佛性。你離這個相看他的性,他是佛,他不是別人。爲什麼不贊歎他?他那個相不順性。我們在五十叁參裏面看到,他對於勝熱婆羅門沒有贊歎,甘露火王沒有贊歎,伐蘇蜜多女沒有贊歎,這叁位善知識他表的相是貪瞋癡,貪瞋癡是叁惡。但是他對這叁個人有禮敬,沒有贊歎。你們仔細去看《華嚴經》,你就曉得,參訪每一位善知識,禮敬之後都有贊歎,然後再請法;唯獨這叁個人有禮敬,後頭接著請法,當中沒有贊歎。贊歎順性,我們常講隱惡揚善,正面的、善的,我們要贊歎,惡的不說就好了,不用去毀謗。所以不贊歎,我們就了解,他那個不如法。佛教我們這樣做人,這樣處世,才能夠維系社會的平安,社會的安全,共存共榮,才能夠轉移風俗,只贊歎人正面,不毀謗人負面。在這裏頭煉心,煉清淨心,煉平等心,煉覺心,覺而不迷。「盡空諸相」,把你心裏面那些妄相,統統要把它舍棄掉,那就是菩提。菩提就是真心,是心的本能,真心有覺性,菩提是覺。

  【《心經》雲: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豈非無上菩提,宛然在望乎。】

  無上菩提在哪裏?無上菩提一分一秒沒有離開你。宗門的話常講,「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」,世尊在楞嚴會上也講得很透徹、很明白,就是六根的根性。交光大師在《楞嚴正脈》裏面教我們「舍識用根」,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,可是很難,我們的識舍不掉。識是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是識,我們沒有能力,舍不掉。用根是用六根的根性,性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、沒有執著。他教給我們用眼的見性,用見性見外面色是見色性,就不是色塵了。所以你要是用眼識見外面是色塵,耳識聽外面是聲塵,塵染汙心性,你要能夠用見性見外面是色性,用聞性聞外面是聲性。明心見性,那真的叫一塵不染。這個理我們懂得,事實上我們今天做不到,這才不得不回過頭來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仗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使我們無量劫的煩惱習氣能伏得住,真正能夠符合《楞嚴》上的標准「舍識用根」。所以我們要曉得,覺性、無上菩提,沒有離開我們一分一寸,沒有離開我們一分一秒,就看我們能不能回頭,能不能把這個念頭轉過來。佛實在是苦口婆心,真正是大慈大悲,這種恩德世出世間再也遇不到了。這樣的教誨,要緊是我們能不能體會到,能不能夠接受,能不能夠依教奉行。

  【佛法如家常飯,自應飽餐,當注重消化。】

  這一句的比喻,重點就在後面這四個字,要注重消化,我們佛門常講要消歸自性,就是此地注重消化的意思。如果不能消歸自性,佛法學了沒有用處。一定要消歸自性,你才得真正的養分,才得真實的受用。

  【若能惺惺常覺,不即不離。則隨時隨地,皆可得真實受用。】

  這句話一點都不錯,隨時隨地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無論什麼環境,你都得真實利益。什麼叫真實利益?你得清淨心,你的心裏頭常生智慧,這就是真實利益。你處事待人接物樣樣都如法,如法是戒;換句話說,真實利益就是戒定慧。穿衣吃飯,日常工作,處事待人接物,無論什麼環境,順境裏面成就戒定慧,逆境裏頭也成就戒定慧;關鍵就在你能不能把佛法消化。這個講法實在講很難講,講都很難了,你聽懂了,那相當不容易。所以要不抓住經文,你真的沒有依靠。佛法,佛法是什麼?無住生心,無實無虛,舍己爲人,離四相,離四見,利益一切衆生;佛教導我們,用什麼樣的態度?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兩句還沒有念到,還在後面,這些就是佛法。就一般而說,戒定慧是佛法,覺正淨是佛法,這個意思無盡的深廣,單單看表面看不出來。六度是佛法,十願是佛法,你要真正能夠體會到,真正把它應用在生活上,你就得受用。

  惺惺常覺,惺惺是清醒、不迷惑。諸位要記住,動一念爲我就迷了。所以一切衆生常在迷惑之中,他爲自己。爲自己,增長我見,增長我相,這個事情是個麻煩。學佛的人多,成佛的人少,原因就在此地,他不能把自己舍掉。舍從哪裏舍起?這是過去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先從我所舍起,這有一個下手的地方。我所是我所有的,我們講身外之物,從這裏舍起。我所有的很多,這很多當中從哪裏舍起?你最執著的,最放不下的,從這裏舍起。譬如有人說他財看得很重,其他的都能舍,財不能舍,佛教你就從舍財下手。要從你的嗜好,你最喜歡的、最執著的,從這個地方下手。這個能舍,其他就容易了。就跟治病一樣,最嚴重的病先治,然後其他的小毛病就容易了,有一個下手之處。最放不下的就是最堅固的煩惱執著,先從身外,外面能舍棄掉,然後這個身也不在乎了,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舍。舍了身,這個身不是我的,身不是我的。身不是我的,好處多,爲什麼?他不生病,他不衰老,他也不死;有我,我病,我老了,我死了。他有我,他才有這個東西;我沒有了,哪來的生老病死?統統沒有了。舍好!不舍就糟糕,舍好!佛教我們舍,舍了身,身體在,身確實還在,還挺健康的,要知道身不是我的,身是佛法的,身是一切衆生的,爲一切衆生工作,這才叫做「皆爲利他,不存利己」,你要懂得這個意思。

  利他了,「我做多少事情利益別人」,你是住法發心、住法修行。換句話說,生老病死你還是不能超越。必須在念頭上轉,「我」沒有了,不起心動念則已,起心動念都是爲一切衆生。這一切衆生範圍多大?盡虛空遍法界。不是爲「你是我的親屬,你跟我有關系,你是我的同鄉」,這個觀念沒有!盡虛空遍法界,那個我才沒有了。我的家庭、我的朋友、我的同事,你這個「我」破不掉,你沒有舍己,舍己是舍我,你沒有舍掉。所以你無論做多少好事,依舊是住法發心,無論怎麼樣修,修六度萬行,住法修行,所以你不會開悟,當然更不可以證果;也就是說,你二障非常嚴重,你障沒有去掉。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:

  【佛所說法,說理便攝有事,說性便攝有修。】

  我們先講這一小段。這是你一定要懂得的,你要不懂,你就不會看經,你在佛經裏面就看不出味道。佛所說法字字句句都是圓融,都是圓滿的,所以講事,裏頭有理。譬如我們平常大家常常讀的經,《地藏經》講事,《彌陀經》展開也都講事,事裏頭有很深的理在,理要不透徹,那個經怎麼能叫人相信。說理的經,《金剛經》講理,理裏頭有事,理要是沒有事,這些道理都落空,那就變成談玄說妙,無濟於事。理裏頭有事,事裏面有理,你才能看出味道。《金剛經》講的是性,性裏頭有修,性修不二,理事一如。這些道理事實明白了,再回過頭來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那就真正得到自在圓滿。

  【此一大段,皆說自覺聖智,令學人依之起觀照。必須離相離念,方能契入。】

  末後這一句好!這一大段的經文,講一切皆如,無有一法不如;末後結歸到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這是如來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,所以說自覺聖智,不是凡夫的境界。說到這個地方,是希望幫助我們,依照這一段的經文起觀照。這個觀照,前面也說過,觀是觀念,把我們錯誤的觀念換過來,用正觀照見世出世間一切法,那就是佛知佛見。可是下面有個條件,必須離相離念,離相是離四相,離念是離四見,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這個是念,你才能夠契入。如果四相、四見破不了,這一段話只是聽聽而已,得不到受用。不但得不到受用,真正的義趣也很難體會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修行,修行這兩個字要認清楚,「行」是生活行爲,生活行爲範圍無量無邊,佛法把它歸納爲叁大類:身、語、意。身體的一舉一動,身業的行爲;言語,口業的行爲;起心動念,我們今天講的思想、見解,是意業的行爲。用身、語、意,就全部都包括了。身語意錯誤的行爲,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。修行兩個字的定義要搞清楚,修正我們思想見解、言語造作不正當的行爲,把它修正過來。

  修正的標准是多層次的,像我們平常講的十法界,那就十個不同的標准。標准雖然很多,有一個絕對的標准,絕對的標准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總原則、總綱領,「無住生心,無實無虛」,這是總綱領、總原則。因此,我們無論學哪一個宗派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不能夠違背總原則、總綱領,違背總原則、總綱領的,那就錯了,那就不是佛法。由此可知,《金剛經》的重要,在一切經裏頭非常非常重要。《金剛經》在修行上的綱領原則,就是要離四相、離四見,這是講修德上的原理原則;不離四相,不離四見,你就不得其門而入。這一部經是大乘經,是大乘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。大乘圓初住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超越十法界;所以佛在經上講,「若菩薩有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菩薩」,那個菩薩不是圓初住以上的菩薩。他是不是菩薩?他也可以說是菩薩,他是權教菩薩,權小菩薩,他不是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一定是破四相、破四見,《金剛經》的標准在此地。如果說是《金剛經》所講的道理,所講的原理原則,要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這兩部經是一部,一個講性,一個講修。《華嚴》在事修上講得詳細,你懂、通達《金剛經》了,再看《華嚴》趣味無窮。你不懂金剛般若 ,《華嚴》就難讀,特別是前面十一卷半的經文,你怎麼讀得下去?那講就更沒法子。你懂金剛般若 ,字字句句其味無窮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