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真的。
你们最近听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礼敬、称赞,你看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做的榜样,礼敬决定是平等的,对於妖魔鬼怪都礼敬、都平等。为什么?他有佛性。你离这个相看他的性,他是佛,他不是别人。为什么不赞叹他?他那个相不顺性。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,他对於胜热婆罗门没有赞叹,甘露火王没有赞叹,伐苏蜜多女没有赞叹,这三位善知识他表的相是贪瞋痴,贪瞋痴是三恶。但是他对这三个人有礼敬,没有赞叹。你们仔细去看《华严经》,你就晓得,参访每一位善知识,礼敬之后都有赞叹,然后再请法;唯独这三个人有礼敬,后头接著请法,当中没有赞叹。赞叹顺性,我们常讲隐恶扬善,正面的、善的,我们要赞叹,恶的不说就好了,不用去毁谤。所以不赞叹,我们就了解,他那个不如法。佛教我们这样做人,这样处世,才能够维系社会的平安,社会的安全,共存共荣,才能够转移风俗,只赞叹人正面,不毁谤人负面。在这里头炼心,炼清净心,炼平等心,炼觉心,觉而不迷。「尽空诸相」,把你心里面那些妄相,统统要把它舍弃掉,那就是菩提。菩提就是真心,是心的本能,真心有觉性,菩提是觉。
【《心经》云: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岂非无上菩提,宛然在望乎。】
无上菩提在哪里?无上菩提一分一秒没有离开你。宗门的话常讲,「六根门头放光动地」,世尊在楞严会上也讲得很透彻、很明白,就是六根的根性。交光大师在《楞严正脉》里面教我们「舍识用根」,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,可是很难,我们的识舍不掉。识是什么?妄想、分别、执著,这是识,我们没有能力,舍不掉。用根是用六根的根性,性没有分别、没有妄想、没有执著。他教给我们用眼的见性,用见性见外面色是见色性,就不是色尘了。所以你要是用眼识见外面是色尘,耳识听外面是声尘,尘染污心性,你要能够用见性见外面是色性,用闻性闻外面是声性。明心见性,那真的叫一尘不染。这个理我们懂得,事实上我们今天做不到,这才不得不回过头来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,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仗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,使我们无量劫的烦恼习气能伏得住,真正能够符合《楞严》上的标准「舍识用根」。所以我们要晓得,觉性、无上菩提,没有离开我们一分一寸,没有离开我们一分一秒,就看我们能不能回头,能不能把这个念头转过来。佛实在是苦口婆心,真正是大慈大悲,这种恩德世出世间再也遇不到了。这样的教诲,要紧是我们能不能体会到,能不能够接受,能不能够依教奉行。
【佛法如家常饭,自应饱餐,当注重消化。】
这一句的比喻,重点就在后面这四个字,要注重消化,我们佛门常讲要消归自性,就是此地注重消化的意思。如果不能消归自性,佛法学了没有用处。一定要消归自性,你才得真正的养分,才得真实的受用。
【若能惺惺常觉,不即不离。则随时随地,皆可得真实受用。】
这句话一点都不错,随时随地,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无论什么环境,你都得真实利益。什么叫真实利益?你得清净心,你的心里头常生智慧,这就是真实利益。你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如法,如法是戒;换句话说,真实利益就是戒定慧。穿衣吃饭,日常工作,处事待人接物,无论什么环境,顺境里面成就戒定慧,逆境里头也成就戒定慧;关键就在你能不能把佛法消化。这个讲法实在讲很难讲,讲都很难了,你听懂了,那相当不容易。所以要不抓住经文,你真的没有依靠。佛法,佛法是什么?无住生心,无实无虚,舍己为人,离四相,离四见,利益一切众生;佛教导我们,用什么样的态度?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这两句还没有念到,还在后面,这些就是佛法。就一般而说,戒定慧是佛法,觉正净是佛法,这个意思无尽的深广,单单看表面看不出来。六度是佛法,十愿是佛法,你要真正能够体会到,真正把它应用在生活上,你就得受用。
惺惺常觉,惺惺是清醒、不迷惑。诸位要记住,动一念为我就迷了。所以一切众生常在迷惑之中,他为自己。为自己,增长我见,增长我相,这个事情是个麻烦。学佛的人多,成佛的人少,原因就在此地,他不能把自己舍掉。舍从哪里舍起?这是过去章嘉大师教给我的,先从我所舍起,这有一个下手的地方。我所是我所有的,我们讲身外之物,从这里舍起。我所有的很多,这很多当中从哪里舍起?你最执著的,最放不下的,从这里舍起。譬如有人说他财看得很重,其他的都能舍,财不能舍,佛教你就从舍财下手。要从你的嗜好,你最喜欢的、最执著的,从这个地方下手。这个能舍,其他就容易了。就跟治病一样,最严重的病先治,然后其他的小毛病就容易了,有一个下手之处。最放不下的就是最坚固的烦恼执著,先从身外,外面能舍弃掉,然后这个身也不在乎了,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舍。舍了身,这个身不是我的,身不是我的。身不是我的,好处多,为什么?他不生病,他不衰老,他也不死;有我,我病,我老了,我死了。他有我,他才有这个东西;我没有了,哪来的生老病死?统统没有了。舍好!不舍就糟糕,舍好!佛教我们舍,舍了身,身体在,身确实还在,还挺健康的,要知道身不是我的,身是佛法的,身是一切众生的,为一切众生工作,这才叫做「皆为利他,不存利己」,你要懂得这个意思。
利他了,「我做多少事情利益别人」,你是住法发心、住法修行。换句话说,生老病死你还是不能超越。必须在念头上转,「我」没有了,不起心动念则已,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。这一切众生范围多大?尽虚空遍法界。不是为「你是我的亲属,你跟我有关系,你是我的同乡」,这个观念没有!尽虚空遍法界,那个我才没有了。我的家庭、我的朋友、我的同事,你这个「我」破不掉,你没有舍己,舍己是舍我,你没有舍掉。所以你无论做多少好事,依旧是住法发心,无论怎么样修,修六度万行,住法修行,所以你不会开悟,当然更不可以证果;也就是说,你二障非常严重,你障没有去掉。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:
【佛所说法,说理便摄有事,说性便摄有修。】
我们先讲这一小段。这是你一定要懂得的,你要不懂,你就不会看经,你在佛经里面就看不出味道。佛所说法字字句句都是圆融,都是圆满的,所以讲事,里头有理。譬如我们平常大家常常读的经,《地藏经》讲事,《弥陀经》展开也都讲事,事里头有很深的理在,理要不透彻,那个经怎么能叫人相信。说理的经,《金刚经》讲理,理里头有事,理要是没有事,这些道理都落空,那就变成谈玄说妙,无济於事。理里头有事,事里面有理,你才能看出味道。《金刚经》讲的是性,性里头有修,性修不二,理事一如。这些道理事实明白了,再回过头来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,那就真正得到自在圆满。
【此一大段,皆说自觉圣智,令学人依之起观照。必须离相离念,方能契入。】
末后这一句好!这一大段的经文,讲一切皆如,无有一法不如;末后结归到一切法皆是佛法。这是如来与大菩萨果地上的境界,所以说自觉圣智,不是凡夫的境界。说到这个地方,是希望帮助我们,依照这一段的经文起观照。这个观照,前面也说过,观是观念,把我们错误的观念换过来,用正观照见世出世间一切法,那就是佛知佛见。可是下面有个条件,必须离相离念,离相是离四相,离念是离四见,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这个是念,你才能够契入。如果四相、四见破不了,这一段话只是听听而已,得不到受用。不但得不到受用,真正的义趣也很难体会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修行,修行这两个字要认清楚,「行」是生活行为,生活行为范围无量无边,佛法把它归纳为三大类:身、语、意。身体的一举一动,身业的行为;言语,口业的行为;起心动念,我们今天讲的思想、见解,是意业的行为。用身、语、意,就全部都包括了。身语意错误的行为,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。修行两个字的定义要搞清楚,修正我们思想见解、言语造作不正当的行为,把它修正过来。
修正的标准是多层次的,像我们平常讲的十法界,那就十个不同的标准。标准虽然很多,有一个绝对的标准,绝对的标准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说的总原则、总纲领,「无住生心,无实无虚」,这是总纲领、总原则。因此,我们无论学哪一个宗派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不能够违背总原则、总纲领,违背总原则、总纲领的,那就错了,那就不是佛法。由此可知,《金刚经》的重要,在一切经里头非常非常重要。《金刚经》在修行上的纲领原则,就是要离四相、离四见,这是讲修德上的原理原则;不离四相,不离四见,你就不得其门而入。这一部经是大乘经,是大乘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。大乘圆初住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超越十法界;所以佛在经上讲,「若菩萨有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非菩萨」,那个菩萨不是圆初住以上的菩萨。他是不是菩萨?他也可以说是菩萨,他是权教菩萨,权小菩萨,他不是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一定是破四相、破四见,《金刚经》的标准在此地。如果说是《金刚经》所讲的道理,所讲的原理原则,要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这两部经是一部,一个讲性,一个讲修。《华严》在事修上讲得详细,你懂、通达《金刚经》了,再看《华严》趣味无穷。你不懂金刚般若 ,《华严》就难读,特别是前面十一卷半的经文,你怎么读得下去?那讲就更没法子。你懂金刚般若 ,字字句句其味无穷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七十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