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(第七十七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:09-23-077
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九面,第六行,约报身明如,请看经文:
经【须菩提,譬如人身长大。须菩提言:世尊,如来说人身长大,则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】
我们还是请看小注,这个地方是说佛的报身。通常我们在赞佛偈里面,赞叹佛的报身,所谓「白毫宛转五须弥,绀目澄清四大海」,这是比喻,比喻佛身的高大。实实在在,要以我们凡夫的知见来看,的确是不可思议。释迦世尊在我们这个世间出现的时候,所现的是劣应身,就是丈六金身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我们从大乘经里面读到,诸佛如来的报身,报身是智慧成就的,智慧圆满,报身就现前了。报身的相不止三十二相,经上告诉我们,「身有无量相,相有无量好」。所以这个地方「长大」,是用须弥山来做比喻。
【身如须弥,故曰长大。】
这是指佛的报身。在这里我们又看到经文里面用的是「如来说」。
【正明报身与法身一如也】
这是就报身明如。诸位从这个地方,要很细心去体会。报身如,应化身如不如?也如,无有一法不如。底下讲:
【上来】
是指前面一大科的经文。
【约名号、约果德、约诸法,以明如。】
都是解释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」,这句话实在是说得非常的圆满,「皆是法说」。
【此约报身明如,则是喻说。】
前面都是法说,这个地方是从比喻上来讲。
【恐闻法说不了然,因喻而得了然也。】
了然就是清楚、明白。由此可知,世尊说法的慈悲善巧。这个地方我们也要能够体会、学习。请翻过经本:
【法身有二义。一、法身即是清净自性,名为自性法身。此即佛与众生所同具,所谓同体之性。约众生言,又名在障真如,亦名在缠法身。】
为什么讲一切法皆是佛法?为什么说「如来者,诸法如义」?如果我们明了,佛在经上所说的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佛性就是自性。有情众生称之为佛性,无情的众生,我们今天所说的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把宇宙间一切的现象统统都包括了。动物有情,它有情识,所以叫它做佛性;植物与矿物就叫它做法性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,不是两个性。所以世尊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圆是圆满,圆满的一切种智。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,才真正明了什么叫做同体大悲,什么叫做无缘大慈。今天这个社会上,有个人对我们很好,我们就怀疑了,他是什么居心,他为什么这样对我好,有什么企图?佛菩萨对一切众生,就是这么好。为什么这么好?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。诸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,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慈悲。我们学佛的,做佛的学生,做佛的弟子,学佛什么?首先要学佛的存心,要学佛的用心,我们心跟佛不一样,那叫学什么佛!佛对人真诚,我们要对人真诚;佛对人平等,我们对人要平等;佛对人慈悲,我们对一切众生要慈悲。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学起,从这个地方做起,这才叫学佛。众生跟佛的自性是无二无别,那为什么他叫众生,他不叫佛?他虽然有清净自性,但是他有障碍。因此他的清净自性不能显露,这叫在障的真如,他有障。前面跟诸位说了,他有所知障、他有烦恼障,我们通常讲二障,或者说他有三障:惑障、业障、报障。亦名在缠的法身,他有清净法身,一切众生个个具足。佛与大菩萨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的自性、他的法身,与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,不过现在有一点障碍,他自己没有发现,没有发觉。那怎么不平等!第二个意思:
【一切诸佛,长劫勤修,福慧庄严,自性圆满显现,此名出障法身,亦名出障真如,又名报得法身。】
前面这个意思,第一个意思是性具,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来的。虽然是性德,如果没有修德,你的障碍去不了,所以一定要有修德。诸佛如来「长劫勤修」,我们要注意这一句。修行要有耐心、要有长远心,不是几天、几个月、几年就能成就的,这一点很重要、很重要!一定要发长远心,要勤苦的修学。修就是把我们错误的想法、错误的看法、错误的说法、做法修正过来。无量劫来的习气、毛病无量无边,所以说烦恼无量誓愿断,真的是无量无边。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起来,不外乎佛在本经上所讲的四相四见,不出这个范围;所以我们抓住这个纲领,你要会应用。这个是烦恼的头绪,烦恼像个网一样,这是纲,你把这个纲抓住了,认真去断。断烦恼也得要会,所以修行要会修。宗门里面常说「从根本修」,那就是会修的。烦恼的总纲抓住了,修学的总纲也要把它抓住。佛在这个地方教给我们破四相、破四见,这是把修行的总纲领抓住了。用什么方法破?《金刚经》教导我们那个方法,实在是巧妙极了。先叫我们发心,真的跟四弘誓愿没有两样。佛一开端就说,这个话是须菩提尊者说出来的,也跟佛说的没有两样。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」先要讲发心,真正觉悟了,那个心就是菩提心。什么叫真正觉悟?不想再搞生死轮回,不想再为烦恼束缚,这个人真的觉悟了。
心是觉悟了,醒过来了,可是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,怎样把它断掉?「应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」,这是我们修行总纲领、总原则。我们妄念不息,烦恼习气不断,如何把它降伏?我们的心到底要安住在哪里?佛的答覆很好,佛自己做了个榜样。他老人家的意思说,「像我这样就行了」。这个话须菩提尊者懂,我们不懂。须菩提尊者一天到晚跟佛在一起,他怎么不懂!我们去佛远了,去佛三千年,佛的生活行持我们不知道,经本里面所记载,我们看到半信半疑,真的是这样吗?所以不能不详细的讲解。把这些理事都讲清楚,都讲明白了,我们细细想想、细细思惟,有道理!我们才肯接受,才欢喜依教奉行,承认佛是我们的老师,我们甘心情愿做佛的弟子,向佛学习。佛的生活行持,就是无住生心。
佛怕我们对这句话的意思还不清楚,所以特别详细说明。无住,无住说的什么?不住色声香味触法,叫我们不要住外面六尘境界,不要执著,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。「而行布施」,布施是我们整个的生活范围,布施就是放下、舍!穿衣,穿衣怎么舍?衣不是照样穿吗?舍世俗人要考究、要什么样的料子、要什么样的款式,那你就是著相。佛也穿衣,穿衣他怎么无住?佛绝对没有想到,我要选一个什么料子,没有!他心清净。人家供养什么就穿什么,这个多自在,毫无分别。托钵吃饭也没有分别,随众生供养,饭菜好也一样,也没有欢喜心,今天托钵托的饭菜不很好,也没有烦恼,这就叫舍,这就叫布施。所以布施的范围很广大,不是说我们拿了钱到寺院里面舍财帮助别人叫布施,那你把布施的意思看得太小太小了。布施是舍,衣食住行,把我们的分别执著妄想统统舍掉,这叫而行布施。妄想分别执著都舍掉了,剩下来什么?一片清净心。清净自性就现前了,就在穿衣吃饭、处事待人接物之间,它就现前了。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,自性都现前了。我们的自性为什么不现前?在生活上,任何一个环节,点点滴滴都执著,都用的是分别妄想执著。合自己的意思生欢喜心,欢喜也是烦恼,动了心;不如意的生瞋恚心;看到别人比自己好,生嫉妒心,这就叫障。把清净自性统统给障住了。障不是从外面来的,是从自己无量劫来烦恼习气里面生出来的,缠裹了法身。我们有法身,法身不能现前;障碍了自性,清净自性不能现前。一定要懂得长劫修行怎么个修法,佛在这个经上都告诉我们了。换句话说,告诉我们怎么做人,告诉我们怎么过日子,怎样去工作,怎样去应付这些人事,《金刚经》是给我们讲这个东西的。
有一些不明了佛法的人,说我们学佛的人是迷信,说我们学佛的人消极,说我们学佛的人忽略现实。你们诸位听听《金刚经》佛所讲的话,哪一句话迷信?哪一句话消极?哪一句话忽略现实?实在说,说迷信、说忽略现实是他,不是我们。你真正明了体会到了,佛法是最讲究现实的,没有比佛法更讲现实的,学了马上就有用,马上就得好处。依照佛所讲的道理、原理原则去做,就是福慧庄严、福慧双修。我们还用经上的话来说,无住是慧,生心是修福,所以这一句里面是福慧双修。真正依照这个方法去修,就是福慧庄严。我们天天念回向偈,「庄严佛净土」,拿什么庄严?拿我们的修持,无住生心庄严净土。这个样子,自性圆满显现了。当我们真正用功的时候,一分功夫得力,自性就现一分,两分功夫得力它就现两分。所以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时间很长,这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。三大阿僧只劫,那是从圆初住讲的,圆初住以前不算,要连前面都算,那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无量劫,长劫勤修。这么长的时间,难道他不厌倦吗?他不疲倦吗?普贤菩萨在《行愿品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无有疲厌」。你要问为什么会无有疲厌?因为他法喜充满,天天觉悟,月月觉悟,他怎么不欢喜!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,天天觉悟、念念觉悟,那个自性愈来愈圆满,这个才真乐!除此之外,这个世间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那里头没有乐只有苦,佛给我们讲的三苦、八苦。细细去观察,确确实实三界统苦,唯有觉悟才乐。初禅,不是一下就出去,分分出。所以无明烦恼分分断,清净自性分分证,因此长劫没有疲厌。
有很多人对我很同情,常说:「法师,你天天讲经,你很辛苦!」其实他不知道,不讲经真辛苦,日子好难过!讲经一点都不辛苦,不要说两个钟点,我现在的能力,一天讲八、九个钟点,不辛苦,愈讲愈快乐。乐在哪里?觉悟。我们俗话讲,教学相长。讲经的法师大概都有经验,没有讲之前要做充分的预备,上了讲台,所预备的东西统统用不上了。不晓得从哪里来的这些思路,自自然然讲出来了,悟处!所讲的不是你自己准备的,这个有多快乐!答问也是如此,乐!有很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七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