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(第七十七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9-23-077
請掀開經本一百七十九面,第六行,約報身明如,請看經文:
經【須菩提,譬如人身長大。須菩提言:世尊,如來說人身長大,則爲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】
我們還是請看小注,這個地方是說佛的報身。通常我們在贊佛偈裏面,贊歎佛的報身,所謂「白毫宛轉五須彌,绀目澄清四大海」,這是比喻,比喻佛身的高大。實實在在,要以我們凡夫的知見來看,的確是不可思議。釋迦世尊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的時候,所現的是劣應身,就是丈六金身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。我們從大乘經裏面讀到,諸佛如來的報身,報身是智慧成就的,智慧圓滿,報身就現前了。報身的相不止叁十二相,經上告訴我們,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。所以這個地方「長大」,是用須彌山來做比喻。
【身如須彌,故曰長大。】
這是指佛的報身。在這裏我們又看到經文裏面用的是「如來說」。
【正明報身與法身一如也】
這是就報身明如。諸位從這個地方,要很細心去體會。報身如,應化身如不如?也如,無有一法不如。底下講:
【上來】
是指前面一大科的經文。
【約名號、約果德、約諸法,以明如。】
都是解釋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,這句話實在是說得非常的圓滿,「皆是法說」。
【此約報身明如,則是喻說。】
前面都是法說,這個地方是從比喻上來講。
【恐聞法說不了然,因喻而得了然也。】
了然就是清楚、明白。由此可知,世尊說法的慈悲善巧。這個地方我們也要能夠體會、學習。請翻過經本:
【法身有二義。一、法身即是清淨自性,名爲自性法身。此即佛與衆生所同具,所謂同體之性。約衆生言,又名在障真如,亦名在纏法身。】
爲什麼講一切法皆是佛法?爲什麼說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?如果我們明了,佛在經上所說的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佛性就是自性。有情衆生稱之爲佛性,無情的衆生,我們今天所說的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把宇宙間一切的現象統統都包括了。動物有情,它有情識,所以叫它做佛性;植物與礦物就叫它做法性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。所以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圓是圓滿,圓滿的一切種智。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,才真正明了什麼叫做同體大悲,什麼叫做無緣大慈。今天這個社會上,有個人對我們很好,我們就懷疑了,他是什麼居心,他爲什麼這樣對我好,有什麼企圖?佛菩薩對一切衆生,就是這麼好。爲什麼這麼好?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。諸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。我們學佛的,做佛的學生,做佛的弟子,學佛什麼?首先要學佛的存心,要學佛的用心,我們心跟佛不一樣,那叫學什麼佛!佛對人真誠,我們要對人真誠;佛對人平等,我們對人要平等;佛對人慈悲,我們對一切衆生要慈悲。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學起,從這個地方做起,這才叫學佛。衆生跟佛的自性是無二無別,那爲什麼他叫衆生,他不叫佛?他雖然有清淨自性,但是他有障礙。因此他的清淨自性不能顯露,這叫在障的真如,他有障。前面跟諸位說了,他有所知障、他有煩惱障,我們通常講二障,或者說他有叁障:惑障、業障、報障。亦名在纏的法身,他有清淨法身,一切衆生個個具足。佛與大菩薩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的自性、他的法身,與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不過現在有一點障礙,他自己沒有發現,沒有發覺。那怎麼不平等!第二個意思:
【一切諸佛,長劫勤修,福慧莊嚴,自性圓滿顯現,此名出障法身,亦名出障真如,又名報得法身。】
前面這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是性具,本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雖然是性德,如果沒有修德,你的障礙去不了,所以一定要有修德。諸佛如來「長劫勤修」,我們要注意這一句。修行要有耐心、要有長遠心,不是幾天、幾個月、幾年就能成就的,這一點很重要、很重要!一定要發長遠心,要勤苦的修學。修就是把我們錯誤的想法、錯誤的看法、錯誤的說法、做法修正過來。無量劫來的習氣、毛病無量無邊,所以說煩惱無量誓願斷,真的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起來,不外乎佛在本經上所講的四相四見,不出這個範圍;所以我們抓住這個綱領,你要會應用。這個是煩惱的頭緒,煩惱像個網一樣,這是綱,你把這個綱抓住了,認真去斷。斷煩惱也得要會,所以修行要會修。宗門裏面常說「從根本修」,那就是會修的。煩惱的總綱抓住了,修學的總綱也要把它抓住。佛在這個地方教給我們破四相、破四見,這是把修行的總綱領抓住了。用什麼方法破?《金剛經》教導我們那個方法,實在是巧妙極了。先叫我們發心,真的跟四弘誓願沒有兩樣。佛一開端就說,這個話是須菩提尊者說出來的,也跟佛說的沒有兩樣。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。」先要講發心,真正覺悟了,那個心就是菩提心。什麼叫真正覺悟?不想再搞生死輪回,不想再爲煩惱束縛,這個人真的覺悟了。
心是覺悟了,醒過來了,可是我們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,怎樣把它斷掉?「應雲何住,雲何降伏其心」,這是我們修行總綱領、總原則。我們妄念不息,煩惱習氣不斷,如何把它降伏?我們的心到底要安住在哪裏?佛的答覆很好,佛自己做了個榜樣。他老人家的意思說,「像我這樣就行了」。這個話須菩提尊者懂,我們不懂。須菩提尊者一天到晚跟佛在一起,他怎麼不懂!我們去佛遠了,去佛叁千年,佛的生活行持我們不知道,經本裏面所記載,我們看到半信半疑,真的是這樣嗎?所以不能不詳細的講解。把這些理事都講清楚,都講明白了,我們細細想想、細細思惟,有道理!我們才肯接受,才歡喜依教奉行,承認佛是我們的老師,我們甘心情願做佛的弟子,向佛學習。佛的生活行持,就是無住生心。
佛怕我們對這句話的意思還不清楚,所以特別詳細說明。無住,無住說的什麼?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叫我們不要住外面六塵境界,不要執著,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。「而行布施」,布施是我們整個的生活範圍,布施就是放下、舍!穿衣,穿衣怎麼舍?衣不是照樣穿嗎?舍世俗人要考究、要什麼樣的料子、要什麼樣的款式,那你就是著相。佛也穿衣,穿衣他怎麼無住?佛絕對沒有想到,我要選一個什麼料子,沒有!他心清淨。人家供養什麼就穿什麼,這個多自在,毫無分別。托缽吃飯也沒有分別,隨衆生供養,飯菜好也一樣,也沒有歡喜心,今天托缽托的飯菜不很好,也沒有煩惱,這就叫舍,這就叫布施。所以布施的範圍很廣大,不是說我們拿了錢到寺院裏面舍財幫助別人叫布施,那你把布施的意思看得太小太小了。布施是舍,衣食住行,把我們的分別執著妄想統統舍掉,這叫而行布施。妄想分別執著都舍掉了,剩下來什麼?一片清淨心。清淨自性就現前了,就在穿衣吃飯、處事待人接物之間,它就現前了。時時刻刻、在在處處,自性都現前了。我們的自性爲什麼不現前?在生活上,任何一個環節,點點滴滴都執著,都用的是分別妄想執著。合自己的意思生歡喜心,歡喜也是煩惱,動了心;不如意的生瞋恚心;看到別人比自己好,生嫉妒心,這就叫障。把清淨自性統統給障住了。障不是從外面來的,是從自己無量劫來煩惱習氣裏面生出來的,纏裹了法身。我們有法身,法身不能現前;障礙了自性,清淨自性不能現前。一定要懂得長劫修行怎麼個修法,佛在這個經上都告訴我們了。換句話說,告訴我們怎麼做人,告訴我們怎麼過日子,怎樣去工作,怎樣去應付這些人事,《金剛經》是給我們講這個東西的。
有一些不明了佛法的人,說我們學佛的人是迷信,說我們學佛的人消極,說我們學佛的人忽略現實。你們諸位聽聽《金剛經》佛所講的話,哪一句話迷信?哪一句話消極?哪一句話忽略現實?實在說,說迷信、說忽略現實是他,不是我們。你真正明了體會到了,佛法是最講究現實的,沒有比佛法更講現實的,學了馬上就有用,馬上就得好處。依照佛所講的道理、原理原則去做,就是福慧莊嚴、福慧雙修。我們還用經上的話來說,無住是慧,生心是修福,所以這一句裏面是福慧雙修。真正依照這個方法去修,就是福慧莊嚴。我們天天念回向偈,「莊嚴佛淨土」,拿什麼莊嚴?拿我們的修持,無住生心莊嚴淨土。這個樣子,自性圓滿顯現了。當我們真正用功的時候,一分功夫得力,自性就現一分,兩分功夫得力它就現兩分。所以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時間很長,這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。叁大阿僧只劫,那是從圓初住講的,圓初住以前不算,要連前面都算,那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無量劫,長劫勤修。這麼長的時間,難道他不厭倦嗎?他不疲倦嗎?普賢菩薩在《行願品》裏面告訴我們,「無有疲厭」。你要問爲什麼會無有疲厭?因爲他法喜充滿,天天覺悟,月月覺悟,他怎麼不歡喜!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,天天覺悟、念念覺悟,那個自性愈來愈圓滿,這個才真樂!除此之外,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那裏頭沒有樂只有苦,佛給我們講的叁苦、八苦。細細去觀察,確確實實叁界統苦,唯有覺悟才樂。初禅,不是一下就出去,分分出。所以無明煩惱分分斷,清淨自性分分證,因此長劫沒有疲厭。
有很多人對我很同情,常說:「法師,你天天講經,你很辛苦!」其實他不知道,不講經真辛苦,日子好難過!講經一點都不辛苦,不要說兩個鍾點,我現在的能力,一天講八、九個鍾點,不辛苦,愈講愈快樂。樂在哪裏?覺悟。我們俗話講,教學相長。講經的法師大概都有經驗,沒有講之前要做充分的預備,上了講臺,所預備的東西統統用不上了。不曉得從哪裏來的這些思路,自自然然講出來了,悟處!所講的不是你自己准備的,這個有多快樂!答問也是如此,樂!有很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