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八集

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 (第七十八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78

  請掀開經本一百八十一面,倒數第四行,從小注第叁段看起。

  【菩薩度生、嚴土,離相行六度。廣行六度,一法不廢。不著六度之相,一法不執。不廢不執,方是菩薩。若取法、住相、分別執著,則不名菩薩。】

  這一小段所說的,跟世尊在本經前面所說的,菩薩應離四相,意思完全相應。菩薩包括出家、在家;換句話說,我們每一位同修人人有分,應當直下承當,這樣才不辜負佛陀對我們的教導。菩薩度衆生,度生是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度生的意思不能夠會錯了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。嚴土,嚴是莊嚴,就正如我們在回向偈上天天念的「莊嚴佛淨土」。看到土這個字,使我們就想到,那是我們生活的環境,就像我們現在居住的大地一樣。而看到這兩個字,在現前我們感觸特別的深。爲什麼?我們這一塊土地,已經有了嚴重的汙染;換句話說,迫切需要的就是要莊嚴,嚴土,衆生才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,居住的環境,可見得莊嚴淨土非常重要!用現代的話,就是所謂環境保護,莊嚴佛淨土就是這個意思。從什麼地方莊嚴?從我們心地莊嚴。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裏面告訴我們,心淨則佛土淨;同樣一個道理,今天我們要想改善我們居住的國土,環境的汙染,也要從心地做起。首先要離貪瞋癡叁毒,如果叁毒不除,嚴土談不上,度生當然也有障礙,可見得度生、嚴土都要從清淨心修起。淨宗法門是直接修清淨心,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,說到修學的綱領,第一句話就是「清淨平等覺」,可見得淨宗修清淨心是直截了當。清淨心要怎麼修法?《金剛般若 》裏面說得非常之好,簡單扼要,叫我們離相。離相心就清淨,要離四相,要離六塵之相,要離身心之相,所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這是離相。行六度就是度生、嚴土。如果離相不度生、不嚴土,那就變成二乘,變成小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,住在偏真涅槃,就是入小乘的偏真涅槃。這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常呵斥,常常責備他們,他們這種行持錯誤。

  廣行六度,六度前面跟諸位講得很多,這個地方不再重複。廣行是時時刻刻、在在處處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不離這六條原則,這叫廣行六度。一法不廢,一法不廢也就是「佛事門中,不舍一法」,樣樣都在做,沒有一樣我們不在做,而且認真的在做、努力的在做,負責任的在做。在生活上、在工作上、在交際應酬上,廣行六度,這是一法不舍。雖然廣行,心地又清淨,心裏面確確實實一法也不執著,不著六度之相,天天在做,雖做若無其事,這就好!這就是佛菩薩的生活,這就是佛菩薩的工作。佛菩薩這些交際應酬,他不著相,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面,他的心都是清淨的。

  不著六度之相,一法不執。不執著一法。不廢不執,這就是中道,這才叫菩薩,方是菩薩。不廢而執著,諸位要記住,是凡夫。我們每天工作,我們每天也應酬,心裏面計較、分別執著,這是凡夫。雖不執著,什麼也不幹,那也不是菩薩,還是凡夫。前面我們曾經說過,四空天的衆生,他不執著,但是他什麼也不做。修行證果的人,這就是小乘,一般講小乘證得偏真涅槃,證果了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不好聽,《楞嚴經》上講小乘那個偏真涅槃是什麼?「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分別影事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小乘入般涅槃這些人的批評。這是雖不執著,他什麼也不幹,也是錯誤。

  如果取法、住相,取跟住都是執著的意思,執著法、執著相,分別執著,這就不是菩薩。這個不名菩薩,菩薩的標准是法身大士,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,這個菩薩是指這樣的地位。由此可知,菩薩有沒有取法、住相的?有!在這個地位以前有,但是他的取與住非常淡薄,不像我們凡夫這樣重的執著,情執太重。他們也有取住,非常非常的淡薄,這是與凡夫不相同的處所。

  【須微密觀照,微密堪驗。層層入細,遣之又遣。】

  這四句是講用功,功夫要怎麼用法?平常我們講持戒、念佛、誦經、修定、持咒,這些都是手段、都是方法,這些手段、方法得力不得力,那就是這幾句。如果你只著重在事相上修,就是前面講取法住相,無論怎麼苦修,功夫不得力。所謂不得力,實在講這個地方講堪驗,你自己堪察堪察、測驗測驗,那就明白了。我們講得粗淺一點,你反省反省,看看你功夫得力不得力。從哪裏反省?你的妄想有沒有減少,煩惱有沒有減少,如果我們的妄想、煩惱、分別、執著、憂慮、牽挂減少了,今年比去年少,那你功夫就得力;這個月比上一個月少,那是很好的功夫,你很有進步。如果要進入到這一個星期比上一個星期好,那可以恭喜你,你這一生當中如果能夠精進不間斷,你決定出叁界。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得力,這個功夫非常非常明顯顯著,念佛那真叫有把握往生。

  層層入細,怎麼個入法?說實在的話,沒有別的,就是舍、就是放下,名聞利養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;必須使自己沒有貪愛、沒有嗜好,這才行!這樣也喜歡,那樣也舍不得,那就糟了、那就壞了。想想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後,身上就是叁衣一缽,除這個之外,一無所有,舍得幹幹淨淨,這就是層層入細,絲毫都不執著。

  觀照,前面也都講得很多,在佛法修行的過程當中,能提得起觀照,功夫就開始得力;如果沒有觀照,你所修學的叫名字位,天臺大師所講六即的名字即,名字即就是有名無實。譬如你受戒,受了一個菩薩戒,你不是菩薩,你挂了菩薩的名,受了菩薩戒,有名無實。什麼叫觀行?觀行是真正照做,觀是把我們思想、觀念改變過來。沒學佛之前,我們的觀念是輪回的觀念,輪回心幹的是輪回業,搞六道輪回。現在學佛,覺悟了,把輪回心轉變成菩提心,這個觀念改過來。菩提心是什麼?我們就《金剛經》上的話說,知道一切法無實無虛,這是觀,明白這個道理,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無實無虛,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這些經文教訓要時時刻刻記在心上,在我們生活當中要是起了作用,這就是觀照。知道這些事實真相,你對於一切諸法自自然然你就不執著,爲什麼不執著?因爲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所謂執著,只不過是一個妄想而已,妄想壞事,妄想障礙心性。這樣真正去幹,叫做觀行,叫做觀照,你這個功夫得力,你能看得破,你能夠放得下。

  微密是向深處、是向細處。深處、細處在哪裏?在內心,在無始的習氣,要從這個地方去觀照。微密堪驗,堪驗是在事上,是在我們生活行爲上,去反省、去觀察、去測驗,是不是真的放下?是不是真的覺悟?佛在經典上重要的教訓是不是都記住?是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夠顯現得出來?遇到人、遇到事,順境、逆境,是不是能夠將佛的教訓立刻就能夠現前?起心動念、一切言行,都要依照佛陀的教誨,不違背經訓,這是微密堪驗;唯有這樣用功,才真正能夠層層入細。阿賴耶識裏面含藏著無明習氣,甚深甚深!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微細相,這是我們要曉得,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,粗心大意那是不能成就,要細心。遣之又遣,遣是離開、放下,放下、放下再放下,要這樣去做。

  【直令此心一念不生】

  此地講的一念不生,這個念是妄念,諸位要曉得,不是正念,前面經文教給我們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此地不生那怎麼行?那不是與經典教訓相違背嗎?這個不生是不生妄念,不生貪瞋癡的念頭,不生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的念頭,不生這個念頭。妄念不生,那所生的是正念,則沒有妄念。

  【淨無點塵】

  這個心清淨,清淨的意思是什麼?沒有汙染。什麼是汙染?妄想是汙染,分別是汙染,執著是汙染,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是淨無點塵。這地方特別要注意到,佛法也不能執著,執著佛法,佛法是塵、法塵,那還是汙染。所以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非法不是佛法,佛法都是汙染,佛法不能執著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一再說,「即非、是名」,就是叫我們從言詞上覺悟。佛給我們說法,我們可以聽、可以體會,不能執著;連佛法都不能執著,何況其他!

  【滅度無量】

  滅度這兩個字好!度是幫助衆生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。就好比我們教學,「滅」這個字是成績,衆生果然妄想分別執著滅了,滅是成績。「度」是教學,教學要有成績,沒有成績不是白教了?所以這兩個字非常非常之妙!因與果統統具足。教化無量無邊衆生,無量無邊的衆生因菩薩的教化,都能夠破迷開悟,都能夠離苦得樂,菩薩的功德無量無邊。菩薩著不著相?不著相。

  【若無其事】

  正因爲若無其事,他的功德才真正無量無邊。如果他著相、他住法,前面講取法住相,他的功德就有限量,就不是無量無邊,有限量。因爲他心裏面有分別、有妄想、有執著,這個人所修的功德是有量。所修一切功德若無其事,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他這個功德是稱性的。真如本性無量無邊,所以他的功德就無量無邊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事實真相要明了,然後才知道諸佛菩薩能修,我們也能修。所以佛菩薩不敢輕視初學,不敢輕視衆生,原因在哪裏?他能做得到的,一切衆生個個都能做得到;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,換句話說,你肯不肯放下?你肯不肯做了心裏若無其事?如果你做了若無其事,肯放下,你跟諸佛菩薩有什麼分別?

  【庶幾與一如之義相應耳】

  佛跟大菩薩與諸法一如完全相應。我們讀了《金剛經》這一段經文,如果能夠體會得這個意思,縱然不能做得像佛菩薩那麼圓滿,少分我想人人都能做到;但是先決的條件,要放得下,這是很重要的。放得下,你就是佛菩薩;放不下,你就是六道衆生;佛菩薩跟六道衆生,就在你放得下、放不下。再看底下的小注:

  【度生爲應盡之責,此責終未能盡。】

 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,懂得的人太少。真的懂得,你就覺悟,你那個心就叫做菩提心,菩提心是覺心。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是佛菩薩應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