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(第七十八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:09-23-078
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一面,倒数第四行,从小注第三段看起。
【菩萨度生、严土,离相行六度。广行六度,一法不废。不著六度之相,一法不执。不废不执,方是菩萨。若取法、住相、分别执著,则不名菩萨。】
这一小段所说的,跟世尊在本经前面所说的,菩萨应离四相,意思完全相应。菩萨包括出家、在家;换句话说,我们每一位同修人人有分,应当直下承当,这样才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教导。菩萨度众生,度生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度生的意思不能够会错了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严土,严是庄严,就正如我们在回向偈上天天念的「庄严佛净土」。看到土这个字,使我们就想到,那是我们生活的环境,就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大地一样。而看到这两个字,在现前我们感触特别的深。为什么?我们这一块土地,已经有了严重的污染;换句话说,迫切需要的就是要庄严,严土,众生才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,居住的环境,可见得庄严净土非常重要!用现代的话,就是所谓环境保护,庄严佛净土就是这个意思。从什么地方庄严?从我们心地庄严。佛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,心净则佛土净;同样一个道理,今天我们要想改善我们居住的国土,环境的污染,也要从心地做起。首先要离贪瞋痴三毒,如果三毒不除,严土谈不上,度生当然也有障碍,可见得度生、严土都要从清净心修起。净宗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,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,说到修学的纲领,第一句话就是「清净平等觉」,可见得净宗修清净心是直截了当。清净心要怎么修法?《金刚般若 》里面说得非常之好,简单扼要,叫我们离相。离相心就清净,要离四相,要离六尘之相,要离身心之相,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这是离相。行六度就是度生、严土。如果离相不度生、不严土,那就变成二乘,变成小乘的阿罗汉、辟支佛,住在偏真涅槃,就是入小乘的偏真涅槃。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呵斥,常常责备他们,他们这种行持错误。
广行六度,六度前面跟诸位讲得很多,这个地方不再重复。广行是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都不离这六条原则,这叫广行六度。一法不废,一法不废也就是「佛事门中,不舍一法」,样样都在做,没有一样我们不在做,而且认真的在做、努力的在做,负责任的在做。在生活上、在工作上、在交际应酬上,广行六度,这是一法不舍。虽然广行,心地又清净,心里面确确实实一法也不执著,不著六度之相,天天在做,虽做若无其事,这就好!这就是佛菩萨的生活,这就是佛菩萨的工作。佛菩萨这些交际应酬,他不著相,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,他的心都是清净的。
不著六度之相,一法不执。不执著一法。不废不执,这就是中道,这才叫菩萨,方是菩萨。不废而执著,诸位要记住,是凡夫。我们每天工作,我们每天也应酬,心里面计较、分别执著,这是凡夫。虽不执著,什么也不干,那也不是菩萨,还是凡夫。前面我们曾经说过,四空天的众生,他不执著,但是他什么也不做。修行证果的人,这就是小乘,一般讲小乘证得偏真涅槃,证果了。佛在《楞严经》上讲得很不好听,《楞严经》上讲小乘那个偏真涅槃是什么?「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」,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於小乘入般涅槃这些人的批评。这是虽不执著,他什么也不干,也是错误。
如果取法、住相,取跟住都是执著的意思,执著法、执著相,分别执著,这就不是菩萨。这个不名菩萨,菩萨的标准是法身大士,圆教初住以上,别教初地以上,这个菩萨是指这样的地位。由此可知,菩萨有没有取法、住相的?有!在这个地位以前有,但是他的取与住非常淡薄,不像我们凡夫这样重的执著,情执太重。他们也有取住,非常非常的淡薄,这是与凡夫不相同的处所。
【须微密观照,微密堪验。层层入细,遣之又遣。】
这四句是讲用功,功夫要怎么用法?平常我们讲持戒、念佛、诵经、修定、持咒,这些都是手段、都是方法,这些手段、方法得力不得力,那就是这几句。如果你只著重在事相上修,就是前面讲取法住相,无论怎么苦修,功夫不得力。所谓不得力,实在讲这个地方讲堪验,你自己堪察堪察、测验测验,那就明白了。我们讲得粗浅一点,你反省反省,看看你功夫得力不得力。从哪里反省?你的妄想有没有减少,烦恼有没有减少,如果我们的妄想、烦恼、分别、执著、忧虑、牵挂减少了,今年比去年少,那你功夫就得力;这个月比上一个月少,那是很好的功夫,你很有进步。如果要进入到这一个星期比上一个星期好,那可以恭喜你,你这一生当中如果能够精进不间断,你决定出三界。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得力,这个功夫非常非常明显显著,念佛那真叫有把握往生。
层层入细,怎么个入法?说实在的话,没有别的,就是舍、就是放下,名闻利养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;必须使自己没有贪爱、没有嗜好,这才行!这样也喜欢,那样也舍不得,那就糟了、那就坏了。想想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,身上就是三衣一钵,除这个之外,一无所有,舍得干干净净,这就是层层入细,丝毫都不执著。
观照,前面也都讲得很多,在佛法修行的过程当中,能提得起观照,功夫就开始得力;如果没有观照,你所修学的叫名字位,天台大师所讲六即的名字即,名字即就是有名无实。譬如你受戒,受了一个菩萨戒,你不是菩萨,你挂了菩萨的名,受了菩萨戒,有名无实。什么叫观行?观行是真正照做,观是把我们思想、观念改变过来。没学佛之前,我们的观念是轮回的观念,轮回心干的是轮回业,搞六道轮回。现在学佛,觉悟了,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,这个观念改过来。菩提心是什么?我们就《金刚经》上的话说,知道一切法无实无虚,这是观,明白这个道理,佛告诉我们一切法无实无虚,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这些经文教训要时时刻刻记在心上,在我们生活当中要是起了作用,这就是观照。知道这些事实真相,你对於一切诸法自自然然你就不执著,为什么不执著?因为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所谓执著,只不过是一个妄想而已,妄想坏事,妄想障碍心性。这样真正去干,叫做观行,叫做观照,你这个功夫得力,你能看得破,你能够放得下。
微密是向深处、是向细处。深处、细处在哪里?在内心,在无始的习气,要从这个地方去观照。微密堪验,堪验是在事上,是在我们生活行为上,去反省、去观察、去测验,是不是真的放下?是不是真的觉悟?佛在经典上重要的教训是不是都记住?是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够显现得出来?遇到人、遇到事,顺境、逆境,是不是能够将佛的教训立刻就能够现前?起心动念、一切言行,都要依照佛陀的教诲,不违背经训,这是微密堪验;唯有这样用功,才真正能够层层入细。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著无明习气,甚深甚深!八地菩萨才见到阿赖耶微细相,这是我们要晓得,千万不可以掉以轻心,粗心大意那是不能成就,要细心。遣之又遣,遣是离开、放下,放下、放下再放下,要这样去做。
【直令此心一念不生】
此地讲的一念不生,这个念是妄念,诸位要晓得,不是正念,前面经文教给我们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此地不生那怎么行?那不是与经典教训相违背吗?这个不生是不生妄念,不生贪瞋痴的念头,不生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的念头,不生这个念头。妄念不生,那所生的是正念,则没有妄念。
【净无点尘】
这个心清净,清净的意思是什么?没有污染。什么是污染?妄想是污染,分别是污染,执著是污染,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那就是净无点尘。这地方特别要注意到,佛法也不能执著,执著佛法,佛法是尘、法尘,那还是污染。所以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非法不是佛法,佛法都是污染,佛法不能执著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一再说,「即非、是名」,就是叫我们从言词上觉悟。佛给我们说法,我们可以听、可以体会,不能执著;连佛法都不能执著,何况其他!
【灭度无量】
灭度这两个字好!度是帮助众生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就好比我们教学,「灭」这个字是成绩,众生果然妄想分别执著灭了,灭是成绩。「度」是教学,教学要有成绩,没有成绩不是白教了?所以这两个字非常非常之妙!因与果统统具足。教化无量无边众生,无量无边的众生因菩萨的教化,都能够破迷开悟,都能够离苦得乐,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。菩萨著不著相?不著相。
【若无其事】
正因为若无其事,他的功德才真正无量无边。如果他著相、他住法,前面讲取法住相,他的功德就有限量,就不是无量无边,有限量。因为他心里面有分别、有妄想、有执著,这个人所修的功德是有量。所修一切功德若无其事,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,他这个功德是称性的。真如本性无量无边,所以他的功德就无量无边。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事实真相要明了,然后才知道诸佛菩萨能修,我们也能修。所以佛菩萨不敢轻视初学,不敢轻视众生,原因在哪里?他能做得到的,一切众生个个都能做得到;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,换句话说,你肯不肯放下?你肯不肯做了心里若无其事?如果你做了若无其事,肯放下,你跟诸佛菩萨有什么分别?
【庶几与一如之义相应耳】
佛跟大菩萨与诸法一如完全相应。我们读了《金刚经》这一段经文,如果能够体会得这个意思,纵然不能做得像佛菩萨那么圆满,少分我想人人都能做到;但是先决的条件,要放得下,这是很重要的。放得下,你就是佛菩萨;放不下,你就是六道众生;佛菩萨跟六道众生,就在你放得下、放不下。再看底下的小注:
【度生为应尽之责,此责终未能尽。】
这两句话非常重要,懂得的人太少。真的懂得,你就觉悟,你那个心就叫做菩提心,菩提心是觉心。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是佛菩萨应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七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