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盡的責任,做得再多、做得再好,不能居功,你應當做的,這是義務,應該做的;做得不好、做得不圓滿,是你的過失。做得好是你應當的,爲什麼?因爲一切衆生與我同體,同體大悲,所以幫助一切衆生,沒有任何條件可談,無緣大慈,無條件的。你真正能這樣做,你是菩薩,你真正是菩薩。幫助一個人是有條件的,是凡夫,我爲什麼要幫助他?有這個念頭,這叫凡夫心。剛才我講輪回心,不管你幫助人、不幫助人,你造的都是輪回業。我們凡夫跟佛菩薩不同的地方在哪裏?佛菩薩幫助一切衆生不談條件,沒有問:「我爲什麼要幫助他?」沒有這個念頭。只是在那裏觀察:這衆生接受不接受我幫助?我要幫助他,他讓不讓我幫助他?絕對不會動個念頭:「我爲什麼要幫助他?」沒這個念頭。衆生不願意接受,那佛菩薩也就沒有法子,所謂是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這句話怎麼講?佛沒有辦法去度那些不肯接受佛菩薩幫忙的,那就沒有辦法了!我們肯接受佛菩薩的幫忙,佛菩薩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,沒有離開我們。像一般宗教說,「上帝與我同在」,佛菩薩是時時刻刻與我同在。爲什麼?我願意接受他幫忙。所以你要願意接受。哪個不願意接受?哪一個人到廟裏面燒香、磕頭,不是求佛菩薩保佑?看起來好像人人都願意;其實不然,不願意的太多了,願意的人很少。你求佛菩薩幫助你什麼?幫助你迷惑顛倒、幫助你增長貪瞋癡。所以天天去拜佛菩薩也不靈,爲什麼?佛菩薩不能幫倒忙,剛才講佛菩薩幫你破迷開悟,佛菩薩絕對不幫助你增長你的迷惑,不能幹這個事情!你把這些事實真相看清楚,你就曉得迷的人多、悟的人少。悟的人無條件幫助別人,迷的人是念念爲自己。迷悟的相,我們要搞清楚,那就是迷悟的樣子,什麼是覺悟的樣子,什麼是迷惑的樣子,先把這個事情搞清楚,然後才有辦法觀察,才有辦法反省,我到底是迷、還是悟?別人迷悟暫時放在一邊,先看看自己是迷、還是悟?自己這個心是菩提心、還是輪回心?這個要緊!度衆生先要度自己,自己沒有得度,怎麼能度別人?自己得度才能度人。
【又應知度亦等於未度,所謂無一衆生實滅度者。】
怎麼說度等於沒度,我們幫助他等於沒有幫助?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佛菩薩勸導我們、教導我們,爲我們講經說法,我們聽了開悟,開悟是我自己開悟的,不是他來幫我開悟的,我們聽了他的話,自己開悟的。《法華經》上講「開示悟入」,佛菩薩能幫我們的是開示;悟入,入是證。換句話說,修行證果是我們自己的事情,這個佛菩薩幫不上忙,佛菩薩只是教誨而已。因此,斷煩惱、明心見性、證果,都是衆生自己的事情,所以度等於沒度,諸佛菩薩怎麼可以自己居功?所以他心裏若無其事,那是當然之理;換句話說,心裏面若無其事是應當、是正常。如果覺得自己做多少好事,值得驕傲,那完了,有什麼值得驕傲?諸佛菩薩普度衆生,沒有感覺值得驕傲。今天世間人做一點點小的好事,值得驕傲,那不得了!我們要不讀經,這些微妙甚深的道理,怎麼會懂得?總以爲世間人所表現的,都好像是正常的,好像是正當的,我們也應該如法炮製,也應該如是學習,那裏曉得錯了,那是輪回業。
【若自以爲能盡此責,大有所度。則自矜自負,目空一切,豈是菩薩。】
這一段話就是傲慢心,自己誇張、自己炫耀,認爲自己做了多少好事,幫助多少衆生,這不是菩薩。真正是菩薩,普度衆生若無其事;真正是諸佛菩薩,一定是禮敬諸佛,這個諸佛,所有一切衆生都是諸佛,他對於衆生的恭敬決定是跟一切如來平等的,沒有高下。我們對這個人喜歡、對那個人討厭,這個不行,這就是無始劫的妄想、習氣。修行用功怎麼用?首先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轉過來。我們每天見到佛像要拜佛,表示我們對佛菩薩的至誠恭敬。真正的目的,是要把這一份的恭敬心,在今天從早到晚,對待一切衆生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這叫修禮敬諸佛。對人誠敬;對事認真負責,對事的恭敬;對物是要把它放端正、整齊清潔,是對它的恭敬,我們對於桌椅,桌子擦得幹幹淨淨,擺得整整齊齊,這是對它的禮敬。所以要把這一份敬心,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、對事、對物。修禮敬諸佛不是天天對著佛像膜拜,不是這個意思。佛說經的真實義,一定要細心去體會,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。
【世尊言此,是令發大悲心者,應於離念上加功。】
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!發心學佛了,如果是真正發心學佛,他的悲心比一般常人多少是要來得重一些。但是心發了,行持上功夫不得力,這是大有人在;不但現在學佛的人,世尊在世當時學佛的人,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。原因在哪裏?不知道離相,不知道離念,所以功夫不得力。我們自己反省一下,我們學佛學了多久,我們功夫得力了嗎?我們的煩惱減少了嗎?我們的智慧增長了嗎?如果煩惱沒減少、智慧沒增長,這就是不得力的現象。這種現象不能看輕,馬虎不得;如果再是這樣含糊籠統下去,我們這一生就白過。所以這個地方不可以含糊籠統,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。要把它的原因找出來,要把這個原因消除掉,我們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,我們這一生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。佛在這個經上,講得很透徹、很清楚,關鍵就在離念、離相。離相的功夫比較粗,離念的功夫細;先離相,先學不著相,真正能做到不著相,再把功夫向上提升一層,離念。不著相就是心裏面於一切人事物絕無牽挂、絕無憂慮,這是不著相的樣子。你果然不著,智慧就現前,煩惱就沒有了。煩惱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憂慮、牽挂,就這個東西;這個東西放下、沒有了,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應於離念上加功,在離相、離念上加功夫。
【妄念不息,真心永障。】
這兩句話說得很好,要牢牢的記住。只要有妄念,你的真心就不能現前,真心就是本性。真心現前就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的菩薩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標准菩薩,四相、四見都離了;這個菩薩是圓教初住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真性。我們由此也就能體會到,我們的真心本性被無明蓋覆住,什麼是無明?四相、四見就是無明。四相、四見一破,圓初住就證得。
【有悲無智,豈能度他。】
如果菩薩只有一片慈悲,沒有智慧,這就是說明菩薩雖然很慈悲,但是他著相,他還沒有能夠離念,這就是他沒有智慧,不能幫助人。
【人我分別之見猶存】
他還有是非人我,他還有妄想執著。
【故不名菩薩也】
這種人不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菩薩,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菩薩,標准是要斷四見、破四相,這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菩薩,有能力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。「見」實在講非常非常的微細,所以要層層細入。從底下這一段經文,我們就能體會到。請看經文:
經【何以故?須菩提,無有法名爲菩薩。】
【此中是明不名菩薩之故】
這一段經文說明爲什麼說他不是菩薩。
【由其心有能度所度之見】
這個見就是念頭,他有這個念頭。有這個念頭,
【便是取法】
他著了法相,著相,著了法相。
【便著人我等相】
這個等就是衆生相、壽者相,可見得這四類的相他都具足。
【乃是凡夫】
這哪裏是菩薩,是凡夫!
【故有法名爲菩薩,斷斷無之。】
有法是執著有法,要說這個人叫菩薩,沒有這個說法。菩薩是個覺悟的人,這個人是迷惑顛倒的人,沒覺悟,怎麼能稱他作菩薩?
【佛說一切法無我人衆壽】
佛講這個話是真的,一切法沒有四相。「我」是主宰的意思、主體的意思,我們自己稱自己這個身叫「我」。在一切法相當中也是如此。這個東西,這個它也是我,我是它的主體;與我相對的是人。所以這個「我」並不是指某一個人,是指任何一物它的主體,動物也好、植物也好、礦物也好,都包括了這一個意思。任何一法,都具足這四相。「我」是主體;與我對立的是人,「人相」;我相跟人相都是衆緣和合而生,所以叫「衆生相」;這個現象會有一段時間,它能夠相續保持而不失掉,就叫做「壽者相」。壽者相,就是我們所講的壽命,壽命長短不定,都叫做壽者相。任何一法,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都具足這個四相,這四相是這個意思。只要有法,一定就具足四相。
【便違佛說,便是凡夫。】
佛講這四相是凡夫的見解,以爲諸法實有,這是凡夫見解;這個見解就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講的輪回的知見,輪回心、輪回見,這個見解是輪回的知見,是錯誤的。佛給我們講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一切法無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,這是佛給我們講真相,一切法沒有自體,這個要知道。一切法因緣所生,緣也是空的、也是假的,所以說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刹那九百生滅,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講得多麼透徹!這些話都是無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,這是講真相。了解真相,你在一切法裏頭,不但一切法,連自己的身體,絕無貪著,再也不會執著。執著是個妄想、妄念,絕對不是事實。而事實上一切法、任何一法,你決定執著不到,你想得沒有這回事情,不可能的事情;不但一切法你得不到,連你這個身體都得不到,刹那生滅,你怎麼會得到?心也得不到,《金剛經》我後面還沒有念到,「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」。身得不到,心大概有,心也得不到,身心都得不到,你搞什麼?一場空!古德講的話沒錯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業就是你的妄想,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習氣,麻煩!纏繞著你,永遠斷不掉,那叫業隨身。你怎麼會養成這麼個習氣?這個習氣舍掉了,就叫佛菩薩;禅家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那就是的,那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你要能舍,你要能放下,放下就是。末後一段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。
【菩薩衆生皆是假名】
說菩薩、說衆生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