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多問題,我們自己不知道,因爲你一問,我自然就答出來了。答了,最後想想,答得很好、很不錯,究竟從哪裏答出來?不知道!這裏頭有樂趣。由此可知,日常生活當中,你生活裏面有樂趣,工作裏頭有樂趣,處世待人裏頭有樂趣,你就不疲不厭,你與佛法就相應了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念念利益一切衆生。什麼利益?幫助一切衆生開悟,幫他破迷開悟。離苦得樂是他的事情,我們最要緊的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。再看底下一段:
【約性言,法身非相,不落長短大小數量,故曰則非大身。】
這是從體性上說的,說「則非」,從性上講的。
【從相上說,那叫報身,故曰是名大身。】
《金剛經》這樣的句子很多,這樣的說法,裏面的用意很深,它是把性相、理事統統說到了。更與我們顯示一個很深的意義,就是諸法一如,法身跟報身一如,法身跟應身一如,法身跟化身一如,「是名」裏面就含著這個意思。
【離一切障,淨德滿足,曰自受用報身。】
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,離一切障,你不離障不行,雖有性德沒有修德,性德透不出來,不起作用,一定要修。修什麼?離障而已。障是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是所有一切業障的根源。不僅僅是宗門裏面講要從根本修,教下也不例外,念佛也不例外,離一切分別執著。這種念頭起來了,馬上就覺悟,我的老毛病怎麼又犯了?妄想分別執著起來,自己馬上要覺悟,老毛病又犯了。古德常講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念念要覺,不覺就迷了,老毛病又犯了,念念要覺。覺了以後怎麼辦?念佛最好。念佛的好處,前面講得太多了,念佛就作佛,一切法從心想生,想佛,佛境界現前,這是最究竟、最圓滿的果報;念菩薩,菩薩法界現前。十法界從哪裏來的?從念頭來的。所以決定不能念貪瞋癡,念貪瞋癡所現的境界是叁惡道。不可以念親情;怕初學佛的人聽到這個,「學佛的人都無情,這個佛還能學?」他不知道親情重的人離不開欲界,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。親情我們要不要關照?要!在事相上要盡心盡力去照顧,心裏頭不能有,要用清淨心。換句話說,你要是懂得佛法,你才佩服佛的高明。我們要用真心對待親人,真心是清淨心,不能用妄心對待親人。妄心是什麼?妄心是分別心、是染汙心,情執。情是迷,理是智。真心裏面沒有迷惑,佛以真心對人,對一切衆生清淨心、平等心、真誠心。我們用這個心對諸佛菩薩,用這個心對家親眷屬,用這個心對一切衆生,這就對了,這就不迷了。你才能出離六道輪回,你才能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,才能夠離障,才能夠淨德滿足。這是自受用的報身。
我們要問:「佛有自受用報身,我們能不能得到?」能得到。你只要依照佛的原理原則去做,你就得到了。報身是智慧身。我們沒有學佛之前,沒有智慧。世智辯聰不是智慧,爲什麼?佛法所說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句話是梵文的音譯,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正覺了,我們世間人有沒有覺悟?不能說沒有。現在這個世間,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都很有智慧,不能說他不覺,但是佛法那個標准是「正」,他雖然覺,他不正。正的標准是什麼?情識斷了就正。他還有情識,所以雖覺而不正,這叫世智辯聰。阿羅漢、辟支佛他們見思煩惱斷了,所以他的覺才稱之爲「正覺」。菩薩,這個菩薩是講法身大士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叫「正等正覺」。法相宗裏面所說的,他跟諸佛如來同生性,我們凡夫跟諸佛如來是異生性,我們用的心不一樣。破一品無明用真心,諸佛菩薩用真心,他也用真心,他真心是真心一邊的同生。沒有破無明,沒有見本性,用的是識心,八識五十一心所,八識五十一心所叫異生性,不是同生性。由此可知,圓初住菩薩在相宗裏面叫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,那就是同生性,用真心。由此可知,佛的標准正確、合理,合情合理。我們要在這裏下功夫,要懂得離障的重要性,非離不可。我們前面所念到的「信心不逆」,信心不逆的意思是非這麼做不可,不這樣做就不行。真肯這樣做,你就得自受用報身;自受用報身簡單講,你所過的日子充滿了智慧。凡夫過日子充滿了煩惱,苦不堪言。你能夠學會《金剛經》這個原理原則,你的生活、你的日子,充滿了智慧,那怎麼不快樂!你就得自受用,現前這個身就變成報身,智慧身。
【謂修因證果,自度已竟,即出障報得法身。】
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裏面說得好,「一體叁身」,他這句話跟《金剛經》這一段的意思完全符合。諸法一如,如果叁身不是一體,那就不如,那怎麼能叫一如!叁身一體才是一如。修因證果,整個佛法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這是大家曉得的,一乘了義的大經,都離不開因果。因果是佛法的根本,通常我們講解「修善因得善果」,這句話講的是原則,細說無量無邊。六道是世間善法,四聖是出世間善法,不是究竟圓滿,究竟圓滿要超越十法界,那個因果才圓滿,這樣才能夠證得出障的報身。如天臺大師所說的「六即」,我們今天沒有破無明,沒有見自性,我們要是認真修行,如理如法,可以體會到相似的報身;破一品無明,是分證的報身,那就不一樣。我們應當從名字位,現在聽講經是名字位,真正用功是觀行位,觀行就是真用功。用功有所契入,就入了相似位,這是我們一般人用用功確確實實是可以做得到的,那就得受用;不要說在相似位,觀行位就得受用。
【遍一切境,光明普照,曰他受用報身。】
自受用報身裏頭講求的離一切障,就是無住的意思。他受用報身裏面講,「遍一切境,光明普照」,諸位想想看,這就是生心的意思,就是而行布施。我在前面跟大家講過,佛菩薩他的存心、他的用心,他一舉一動,他的生活行爲,是給一切衆生做最好的榜樣。生活是生活的好榜樣,工作是工作的好榜樣,待人接物是待人接物最好的榜樣,這就是布施。你要曉得,布施這個意思多深多廣!我們佛弟子,我們的一切要跟我們附近的這一切大衆,要做他們的榜樣,你這才叫學佛,這才叫佛弟子。我們一舉一動不能不謹慎,不能給人做一個壞樣子,要給一切衆生做一個好樣子,這是而行布施,這就是「遍一切境,光明普照」。光照是什麼?表現一個好模樣,這就是他受用的報身。我這個身、我的一切言行造作,是他受用,他可以學我這個榜樣。我們佛弟子供養佛菩薩的形像,用意在哪裏?不能不知道。我們如果連這個意思都不明白,別人說我們迷信,我們沒有話講,沒有話反駁。爲什麼造的佛像,這個相一定要塑造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?諸位要曉得,相好是果報。果從哪裏來的?從修因來的。看到果我就要懂得修因,我就要向佛菩薩學習。佛不在世,形像是我們的好榜樣,讓我們見到佛菩薩的形像,就想到他是怎樣存心,他是怎樣用心,怎樣待人接物,怎樣生活。具體表演,說明《華嚴經》的五十叁參,你看五十叁位法身大士,五十叁尊佛,示現在世間各行各業、男女老少,無非給社會各種行業做一個好榜樣。人人都能這樣學習,這就是佛化世間。化穢土爲淨土,化娑婆爲極樂,這就是此地講的光明普照。所以要懂得他受用報身的意義。我們能不能做?現在就要做,不但是講能做,一定要做!
【法身現報身之相,原爲利他。】
不是爲自己享受的,自己的享受是心清淨。諸位要懂得,清淨是最高的享受。什麼叫清淨?心裏面沒有妄想、沒有煩惱、沒有雜念、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挂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你說多快樂!不是說我要有多大的名氣、多大的權力、多少的財富,不是這個;那個東西是煩惱,不是享受。真正的享受,要懂得自受用報身是離一切障,清淨,淨德滿足,那叫真正的享受。唯有佛法,能帶給我們人生最高的享受。表現的一切是他受用,他受用報身。所以要曉得,我們現在現這個身,這個身是業報身,我們都是業報來的,但是可以轉,把我們業報身轉成爲法報身,不是不能轉。如果不能轉,我們佛學得有什麼意思?轉煩惱爲菩提,就是轉迷惑顛倒爲大智大覺,我們這麼轉法。什麼叫迷?起心動念爲自己就是迷。什麼叫覺?起心動念爲一切衆生就是覺,你就從這裏轉。如何轉迷成覺?轉自私這個念頭念一切衆生,只想一切衆生的好處,一切衆生的利益,不要再想自己,把自己給忘掉。這是轉的方法,轉的起點,從這裏轉。
今天這個世間,科技文明相當的發達,人民的富庶都超過前一代。但是他們的日子過得比從前人苦,不如前一代。原因在哪裏?迷,迷得太深;換句話說,雖然富有,他不快樂,富而不樂,這個很可憐。爲什麼不樂?因爲他不覺。樂從哪裏來?樂從悟來的;苦從哪裏來?苦從迷來的。破迷就離苦,開悟就得樂。由此可知,今天舉世衆生需要的是什麼?需要的是佛法,唯有佛法能夠幫助他破迷開悟。於是我們就知道了,我們在這個世間,現前要做的哪一樣工作最重要?弘揚佛法最重要。哪一種方法叫衆生得真實的利益?弘揚佛法令一切衆生得真實的利益。我們要拼命去做,要認真努力去做。你們聽了,想想是應該做,「我能力不夠,我文化水平太低!」這些話都是似是而非,不是真實。佛法,我們凡夫有什麼能力宣揚?一定要靠叁寶加持。如何得叁寶加持?真誠學習。我真心爲佛法,真心爲衆生,你就得叁寶加持。與你這個世間文化水平毫無關系,不相幹!發心要緊,你只要肯發心,你就生智慧,你有智慧,你就能克服重重的難關,你就能夠把佛法順利的推行,發揚光大,利益一切衆生。
【可見自報、他報,亦是不一不異。】
自受用、他受用報身,界限在哪裏?沒有界限,顯示出一如的意思。不僅我們在佛的叁身上看到一如,從自身上看到,從自身、從一切衆生,自己與一切衆生這個地方看出一如,這才能開智慧。
【一切法,本是真如自性,隨緣所現。若不著諸法之相,則見諸法時,便見諸法之性。】
爲什麼?性是體,法是相,性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