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院勸勸他,招牌改一改,學佛院。名不正則言不順,孔老夫子對於正名非常重視,名正言順。
我那個時候一出家,我就向臺灣佛教會,我寫了一個報告,請他改名稱,他們認真開會,但是會了以後,他又沒有改。我叫他改什麼?改「佛陀教育」。因爲現在大家把佛教誤會了,都以爲佛教是宗教,所以我那個時候提倡要做正名的工作,用現代人的,不能不麻煩,「佛陀教育」,大家看到這個,這個名詞很新鮮、新的,不至於誤會。我們接受的是佛陀教育,佛教本來就是佛陀教育。寺院庵堂本來就是佛陀教育的機構,推行佛陀教育的。但是現在很不幸,寺院庵堂跟廟混合在一起,變成一個,這個糟糕。廟裏面是奉祀鬼神的,把佛菩薩也當鬼神看待,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!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。夏蓮居老居士提倡「學會」,我覺得很有道理,我一看到馬上就采取。我們這個淨宗,我現在不叫蓮社,不叫什麼寺,我用淨宗學會,開班研究的是淨宗學院,用現代的名詞,大家一看就懂這個意思。希望其他的宗派都能夠把名字改一改,認真考慮考慮,符合這個時代。不改就不能進步,要改革!
佛法給我們講精進、進步,永遠領導這個世間,教化衆生,結果社會衆生走在前面,佛法落後了,你怎麼教化他?你怎麼能領導他?不進步決定不可以。佛法在原理原則永遠不變,方式、手段是常常在革新,時時在變的。所以我在外國,我沒有到外國去之前,有些法師出國,我們比較談得來的,我就勸他到國外不要建中國寺廟這個形式的道場,要建外國的形式,因爲你度外國人。中國這個樣子的道場,拿到外國去,人家一看,這外來的文化,他不容易進來。所以建他們本土的那個式樣,他就很歡喜進來。佛菩薩的形像面孔要塑外國人,這是我常常提倡的,讓他一看,這尊佛是我們美國人,那個菩薩是美國人,他自然就進來了;他一看是中國人的面孔,他不拜中國人,他心理上就有個排斥,不能接受。你們細細去觀察,中國的佛像像中國人,日本的佛像像日本人,西藏的佛像一看是西藏人,泰國的佛像是泰國人。你就曉得,佛菩薩沒有定相,沒有一定的相,隨類化身。所以我們中國人把佛教傳到美國去,佛像還是中國人,這是決定行不通的,這是錯誤。他們外教也不懂這個道理,基督教,我從前也遇到幾位牧師非常感慨的給我說,基督教傳到中國一百年了,中國有十億人口,基督教徒才多少?不到一百萬。一百年,十億人口的地方還不到一百萬,他們認爲這是很大的失敗。他失敗的原因沒找到,爲什麼?教堂建的是外國的樣子,我們中國人一看是洋鬼子,當然就不進去了。如果他的教堂建成我們寺廟一樣宮殿式的,那人就不知道進去多少。這個要懂得!佛法有智慧,佛法懂得。兩千年前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弘法,完全就中國本土化、現代化,著重這兩句。你要不懂得本土化、現代化,你弘法工作就行不通。所以這個非常非常重要,一定要符合現代化。
我第一次在北京見趙樸老,我就向樸老談過這個問題,中國也要建立現代化的道場。現代化道場,這個理想的道場是什麼樣子?學校。像美國的大學城,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城市。現代交通便捷,中國佛教十個宗派只要建十個道場就夠了,十個大道場,要建現代化的道場,弘法利生。古道場保留下來那是曆史,那有價值,做爲觀光旅遊,中國觀光旅遊的資源世界第一,我覺得這非常非常好,完全做爲觀光旅遊。真正弘法利生、修學,做這個工作是要另外來建道場,建大學城。這是我們要做社會的榜樣,不但做給中國人,做給全世界的人看,你才能夠普度衆生。
【初心菩薩,亦應如是體會法法皆如之義,而於法無住也。】
真正明了法法皆如,你自然就放得下。我們今天對於名聞利養爲什麼放不下?不知道法法皆如,所以你才有情執。真正把道理、事實真相,搞清楚、搞明白,智慧就生起來,自然就不會再執著了。
【如是。如,諸法一如。是,一切皆是。】
佛的經典一開頭「如是我聞」。換句話說,佛要教給大家的,要教給一切衆生的是什麼?如是而已!千經萬論,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,就「如是」兩個字;乃至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佛,爲法界衆生所說的一切佛法,也是這兩個字,兩個字就包括盡了。這一段很有味道。
【合而觀之,便是無實無虛。】
「如」是講本體,我們用現在哲學的名詞來說,是本體,本體空寂無實;「是」是講現象,現象存在,無虛;相有體空,無實無虛。
【一切諸法,無實也。皆是一如,無虛也。】
「廣行六度,一法不廢。不著六度之相,一法不執。」廣行六度、一法不廢是無虛。我們要認真努力做一切衆生的好榜樣,這是無虛。雖做一切衆生的好榜樣,自己絕對不能有個念頭,我是一切衆生的好樣子,有這個念頭就錯了。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若無其事,無實也。無實無虛是性德,才能與自性清淨心的體、相、作用相應,相應就是佛菩薩。我們把後頭這一句再念掉,
【虛實俱無,則因如是者,必果如是矣。】
因果皆如。所以諸位同修,特別是你們出家,在此地培訓班修學的幾位同學,一定要真的學佛,不要搞佛學,要真學佛。要學真誠、清淨、大慈大悲,要擺脫世間許許多多的成見。我舉一個例子,希望你從這個例子當中去體會。現在佛門的陋習太多太多了,譬如我們的經本,將來你們有成就,你們有著作,你們東西出版,後頭有沒有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?現在全世界都很肯定的關注著作權。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哪一部經典,後頭有個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?佛是巴不得你流通,勸你流通經法,利益衆生功德無量,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。如果後頭有個「版權所有」,只要有這四個字,我這本書絕對不看。我沒有那麼多時間,也沒有那麼多精力浪費在這上面。你寫得再好,你的心量,你是輪回心,你是世俗之見,大概你這個著作不甚高明。爲什麼?你的心量很小,自私自利,你不是菩薩。菩薩的心量廣大,只知道利益衆生,不知道有自己,那個我們可以看,對自己決定有好處。我只舉這一個例子,不能以佛法在這裏面得一點小小的利益,爲了利益自己,那就錯了,大錯特錯!這個要知道。所得的一切供養,必須要用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上。如果這個利養改善自己的生活,錯誤!你有個念頭,改善自己的生活;換句話說,你的四相、四見,堅固執著沒有破。
釋迦牟尼佛一生托缽,樹下一宿、日中一食,沒有改善他的生活,我的老師真的給我做了榜樣。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我親近他的時候,他的學生聽他講經說法的二十萬人,受人的恭敬供養。到晚年他的學生,我最低的估計,應當有一百萬人。我那個時候在臺中作學生的時候,臺灣搞選舉,我跟老師開玩笑,我說:「老師,你要有意思想當臺中市長,只要說一句話你就當上,不要去拉票宣傳,學生太多了!」一個學生給你拉五張票,你保證當選!受人尊重。他自己因爲是在家居士,他是大學教授,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,他有好幾個職務,收入很可觀,就一個人,就孤家寡人一個。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,一天吃一餐,一餐飯多少錢?臺灣錢兩塊錢。那個生活別人不能過,一生沒有改變。衣服,幾十年沒有做一件新的,外面衣服穿得還像樣子,裏面的衣服都補釘的,襪子補了再補。到往生之後,這些東西人家發現了,才曉得老師這樣的節儉,沒有改善。全心全力爲佛法、爲衆生,不疲不厭。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歲,往生前兩個星期,還在講臺上講經。九十五歲不需要人照顧,自己燒飯、洗衣服,身體健康,一生沒有生過病,這個就是快樂。老師不但是言教,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我們跟他學,學老師。他自己非常謙虛,他說:我德行還不夠!他的老師是印光大師,所以我這個承傳是蘇州靈岩山寺的,他教我要學印光大師。
學佛不要搞成佛學,這非常非常重要。要懂得修因,然後才能夠證果;因殊勝,果自然殊勝。李老師大概在七十幾歲的時候,有一次講經露了一點消息,他在講臺上講的,說他往生自在。他說他想什麼時候往生,可以什麼時候去,多住幾年也不礙事。剛好那一座經我在聽,我聽到這句話,回去找了幾個同學,比較親近老師的幾個同學。我說:「老師既然有這個能力,我們要留他住世,不能讓他早走。」怎麼個留法?想來想去,老師一生就講經,我們找一部大經給他講,大經只有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我們八個人聯名請他講,《華嚴經疏鈔》是從前上海華嚴印經會印的,一共四十本,我有這一套書,我把這一套書供養老師,請老師講《華嚴經》。李老師在臺中講經,講《華嚴經》,一個星期一次,一年四十五次,他忙得不得了,天天工作太多了!他就答應了,他說:好!於是開始講,愈講時間就愈長,講了十幾年,《華嚴經》叁分之一還沒講到。同修們就問我,他說這一部經,如果老師講圓滿了,大概要住世多少年?我給他算了一算,大概要一百叁十歲,他這個經才能講完。他自己也說過:「我《華嚴經》講完之後,再講一遍《彌陀經》,我就往生了。」所以我估計他應當要活到一百叁十歲,以後是提前走了。提前走是臺灣社會亂了,因爲社會的動亂,他提前走了。十回向品講圓滿,十地品還沒有講,講到十回向品講完。九十七歲,這都是真的,不是假的,生死自在。知道生從哪裏來,死到哪裏去,叫了生死、超叁界。我們看到他一生很辛苦,過的那個日子,他自己快樂無比。你曉得多少衆生得利益,光明遍照世間,真的是學佛,真的是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樣子,我們要向這些地方學習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十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