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自然生無量義,它就能生得出來。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: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般若 就生智慧。你心不清淨,你沒有智慧,心清淨就生智慧。什麼叫清淨?統統放下就清淨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統統放下,這樣才清淨,才能夠生智慧。
第一段講的是示現,做出樣子給我們看。「說法無念」,有人向佛請法,佛就說法;雖說法,說而無說。說是說了,佛是不是聽了別人問一個問題,想一想這個問題我要怎麼答覆他?那就是有念了。別人提出問題,隨問隨答,佛沒有考慮,沒有想到我要怎麼答覆,我要怎麼跟你講,沒有!對他自己來講,無說,他沒有起心動念;對別人來講,有說,佛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叁百余會,怎麼沒說?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,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沒有動一個念頭,沒有起心,沒有動念。你要是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你才曉得佛經不能研究,你怎麼可以研究?你這一研究是什麼?全是你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,佛的意思你怎麼會懂?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同的地方,修學佛法最難的地方。可是難與易也不是一定的,哪有難易?從難易上來說,有的時候世間法也很難,學好多年還學不會,佛法放下就成了,佛法的難就是你不肯放下。馬上放下,馬上就得,這是佛法容易的地方,你不肯放下那就難。我們無量劫學佛,就是因爲舍不得放下,難在這個地方。我們看到別人修行證果那麼容易、那麼快速,人家肯放下,放下一分得一分利益,放下十分得十分利益。我們看注解,此下數節,底下幾節的經文:
【正面是明如來說法之義】
經文表面上說的、看的,都看佛講經說法的義趣。
【而骨裏卻是教菩薩應如何離念。所謂言在此而意在彼也。】
這是佛法讀經、聽經的一個難處,難在什麼地方?意在言外。我們讀佛經,你要不懂這個道理,經典你就不得其門而入。佛的意思在哪裏?在文字之外,文字裏頭決定沒有意思。文字之外,古人所講的弦外之音,你要懂得弦外之音。說法意在言外,你要能夠體會到言語以外的味道,那你就會懂,決不在言語之中,決不在文字之中,是在文字、言語之外,你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
【作是言念,其過何在。在作念我當四字。】
這個地方有「作是念,我當」,這也是假設的一個問題。世尊告訴須菩提:「汝勿謂」,你不能夠這樣說法,不能有這個念頭,「如來作是念」。這個地方不用佛,用如來,如來是講自性,自性裏面沒有念頭。事上可以,心上不可以,如來就是講本性、真心,真心離念,真心裏頭沒有念頭;妄心就有念,所以念叫妄念,真心裏頭沒有念頭。所以,不可以說如來有這個念頭。「我當有所說法」,「我」不就執著我相,就生起我見,那是凡夫,哪裏是佛?哪裏是菩薩?凡夫才起心動念,才有我執,佛菩薩決定沒有。勸他「莫作是念」,不能有這個意思,不能有這個念頭。有這個意思,有這個念頭,錯了!表面這樣說,意思是教菩薩、教這些學生要離念要離相,意思在這裏,所以意在言外。下面解釋有念就是執著:
經【何以故?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】
這個經義很深很廣,特別是學教,佛門裏面術語叫學教,現在的話叫學講經,學教就是學講經,學講經的人不能不知道重要的原理原則。
【有所說法,謂心中存有所說之法。】
這是這一句話的意思。心裏面講,我要跟大家說法,我想說什麼法,這就錯了!無法可說,你有什麼法好講?一切法緣生性空,了不可得,你說什麼?這個「有所說法」,跟前面的經文「作念我當」,意思是相同的。
【一說此言,其罪甚大。】
實在講,衆生造作這個罪並不曉得,不知道這是有罪,這有什麼罪?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不是這個樣子的嗎?「我沒說錯!」我們覺得沒說錯,諸佛菩薩那個眼睛看到,你犯了很大的錯誤。犯了什麼錯誤?
【謗佛】
毀謗叁寶,戒經裏面講,那個罪過是阿鼻地獄。不論你是有意、無意,你了不了解,因爲說這個話影響別人,就是誤導衆生,從這個地方結罪。你誤導衆生,你錯解了佛法,誤導衆生,這個罪就重。實在說,佛菩薩不會怪你,你怎麼樣毀謗他,他不會怪你,那個結罪是誤導衆生,從這裏結的。佛菩薩大慈大悲,絕對不會怪你。
【如來空寂性中,那得有念,那複有我。】
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四相、四見都離了。這個地方的「如來」,諸位要記住,圓初住菩薩都可以稱如來,不一定指究竟圓滿佛。大乘經上常講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的諸佛,就是從圓教初住菩薩講起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諸佛。圓初住的菩薩他就有能力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,他有這個能力。《楞嚴經》上二十五圓通,我們看到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裏頭,也講到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。那個觀音菩薩是什麼地位?圓教初住,圓初住的觀音菩薩。所以觀音菩薩,大家千萬不要誤會,在釋迦牟尼佛每一個法會裏面,身分並不一樣。在《華嚴經》裏面,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,那個觀世音菩薩是第七回向位的觀音菩薩。法華會上,《普門品》裏面的觀音菩薩,是等覺的觀音菩薩。觀音叁經,叁經是叁個不同的身分:一個是初住菩薩,一個是第七回向菩薩,一個是等覺菩薩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不可以聽說觀音菩薩,就含糊籠統,這是太粗心了。由此可知,這個地方稱如來,圓初住就可以稱如來,因爲他見性了,從那一分真性上說,就稱之爲如來。空寂性中,圓初住菩薩就證得,四相四見完全離開了,所以他沒有念,他也不著相。
【凡作念我當如何,我要怎樣怎樣,是妄想執我之凡夫。】
這是凡夫,這不是佛。
【視如來同凡夫,非謗而何。】
你把佛當作凡夫來看待,這就是謗佛,這怎麼不是謗佛?學佛的人,謗佛的事情太多太多了!我舉個例子給你聽,你就曉得,這都是事實,有一些同修來告訴我:「法師,你叫我們念阿彌陀佛,你叫我們念《無量壽經》,我過去念了好多經,念了好多佛菩薩,現在不念,那佛菩薩不怪我?」你把佛菩薩當作什麼人?謗佛!佛菩薩心多清淨,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你還把他當作普通人?我得罪他,他要找我麻煩了。不但沒有把佛菩薩當作好人,把他當作惡人,把他當作一個有報複心的,得罪他不得了,麻煩大了!把他當作這種人,現在我們講,當作黑社會的人,你說你這個罪過大不大?他起這種心,動這個念頭,這還叫學佛?糟了!鬼神你得罪他,他才會找麻煩;佛菩薩得罪他,不會找麻煩。但是你這種心,你把佛菩薩當作是個凡夫,還當作是個惡凡夫,還不是個善凡夫,這個罪很重。結罪是從這裏結的,不是得罪佛菩薩、佛菩薩找你,不是這個意思。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。如果你過去修行不如法,現在如法了,專門學一部經,專門念一尊佛,你過去拜的那些佛菩薩看到,歡喜得不得了,你這才算對了!喜歡都來不及了,怎麼會找麻煩?這是世間一般人不懂得這個道理,不了解事實真相,産生這麼大的誤會,這個誤會就造罪業。
【法身無念無說】
這才知道,就是真心,法身就是真心,真心離念,就是清淨心、平等心,無念無說。
【報身、化身有說而實無念】
要記住這一句,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,示現說法四十九年,他是有說無念,這個要知道。不但佛說法有說而無念,菩薩、羅漢說法也是說法而無念;再往下面看,許多祖師大德們說法也是有說而無念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我們學習要從這個地方學,那就正確,就沒有錯誤了。你能學到真的東西,真的東西是自性裏頭,不是心外求法,心外求法就錯了。釋迦牟尼佛講這麼多經典,我們依照這個求,行不行?我們要是真正答覆,那就是須菩提的話,「不也,世尊。」這個「不也」,不是否定詞,也不是肯定詞;不能這個說法,意思就是說,也可以也不可以。怎麼說也可以?展開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些經論,引發自己的自性般若 ,可以,那沒錯。譬如《金剛經》擺在我們面前,用釋迦牟尼佛作緣,把我們自性般若 引發出來,那怎麼不可以?是可以。我講的《金剛經》,不是釋迦牟尼佛的《金剛經》,是自性的《金剛般若 》,這就是可以。假如說,死在這個文字當中,自己智慧沒有現前,還是依照釋迦牟尼佛的這個經文來講,又把他的意思講錯了。釋迦牟尼佛沒有意思,我們這裏講了好多意思,好多意思都是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,這就不可以。所以亦可亦不可,是這麼個道理。由此可知,特別是佛的大乘經,大乘經都是從實相般若 裏面流露出來的,都是從真如本性裏面流露出來的,你怎麼能講?我們求學不能不明白這個道理,不能不懂得怎樣去修學。所以《般若 經》上教給我們的大原則,從哪裏學?離相離念。果然離相離念,佛的一切經論,你自然通達,自然明了了。就像唐朝六祖惠能大師一樣,他心地清淨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一切佛的經典,你念給他聽,他就會給你講,講得非常妙,講的能叫聽的人都開悟。他有沒有念?沒有念,有說無念。我們舉惠能大師,大家都很熟悉,他跟諸佛菩薩一樣,有說無念。可見得中國在曆史上有這種人物,可以拿他來做證明,這不是假的。
【經文特舉如來,意在顯此。】
所以他不說佛,他說如來。這個諸位要記住,從圓教初住菩薩,只要明心見性,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都可以稱如來;就那一品性上,那就稱如來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十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