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自然生无量义,它就能生得出来。就是《金刚经》上讲的: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实相般若 就生智慧。你心不清净,你没有智慧,心清净就生智慧。什么叫清净?统统放下就清净。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统统放下,这样才清净,才能够生智慧。
第一段讲的是示现,做出样子给我们看。「说法无念」,有人向佛请法,佛就说法;虽说法,说而无说。说是说了,佛是不是听了别人问一个问题,想一想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答覆他?那就是有念了。别人提出问题,随问随答,佛没有考虑,没有想到我要怎么答覆,我要怎么跟你讲,没有!对他自己来讲,无说,他没有起心动念;对别人来讲,有说,佛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余会,怎么没说?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,释迦牟尼佛确确实实没有动一个念头,没有起心,没有动念。你要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你才晓得佛经不能研究,你怎么可以研究?你这一研究是什么?全是你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,佛的意思你怎么会懂?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同的地方,修学佛法最难的地方。可是难与易也不是一定的,哪有难易?从难易上来说,有的时候世间法也很难,学好多年还学不会,佛法放下就成了,佛法的难就是你不肯放下。马上放下,马上就得,这是佛法容易的地方,你不肯放下那就难。我们无量劫学佛,就是因为舍不得放下,难在这个地方。我们看到别人修行证果那么容易、那么快速,人家肯放下,放下一分得一分利益,放下十分得十分利益。我们看注解,此下数节,底下几节的经文:
【正面是明如来说法之义】
经文表面上说的、看的,都看佛讲经说法的义趣。
【而骨里却是教菩萨应如何离念。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。】
这是佛法读经、听经的一个难处,难在什么地方?意在言外。我们读佛经,你要不懂这个道理,经典你就不得其门而入。佛的意思在哪里?在文字之外,文字里头决定没有意思。文字之外,古人所讲的弦外之音,你要懂得弦外之音。说法意在言外,你要能够体会到言语以外的味道,那你就会懂,决不在言语之中,决不在文字之中,是在文字、言语之外,你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。
【作是言念,其过何在。在作念我当四字。】
这个地方有「作是念,我当」,这也是假设的一个问题。世尊告诉须菩提:「汝勿谓」,你不能够这样说法,不能有这个念头,「如来作是念」。这个地方不用佛,用如来,如来是讲自性,自性里面没有念头。事上可以,心上不可以,如来就是讲本性、真心,真心离念,真心里头没有念头;妄心就有念,所以念叫妄念,真心里头没有念头。所以,不可以说如来有这个念头。「我当有所说法」,「我」不就执著我相,就生起我见,那是凡夫,哪里是佛?哪里是菩萨?凡夫才起心动念,才有我执,佛菩萨决定没有。劝他「莫作是念」,不能有这个意思,不能有这个念头。有这个意思,有这个念头,错了!表面这样说,意思是教菩萨、教这些学生要离念要离相,意思在这里,所以意在言外。下面解释有念就是执著:
经【何以故?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,不能解我所说故。】
这个经义很深很广,特别是学教,佛门里面术语叫学教,现在的话叫学讲经,学教就是学讲经,学讲经的人不能不知道重要的原理原则。
【有所说法,谓心中存有所说之法。】
这是这一句话的意思。心里面讲,我要跟大家说法,我想说什么法,这就错了!无法可说,你有什么法好讲?一切法缘生性空,了不可得,你说什么?这个「有所说法」,跟前面的经文「作念我当」,意思是相同的。
【一说此言,其罪甚大。】
实在讲,众生造作这个罪并不晓得,不知道这是有罪,这有什么罪?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不是这个样子的吗?「我没说错!」我们觉得没说错,诸佛菩萨那个眼睛看到,你犯了很大的错误。犯了什么错误?
【谤佛】
毁谤三宝,戒经里面讲,那个罪过是阿鼻地狱。不论你是有意、无意,你了不了解,因为说这个话影响别人,就是误导众生,从这个地方结罪。你误导众生,你错解了佛法,误导众生,这个罪就重。实在说,佛菩萨不会怪你,你怎么样毁谤他,他不会怪你,那个结罪是误导众生,从这里结的。佛菩萨大慈大悲,绝对不会怪你。
【如来空寂性中,那得有念,那复有我。】
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四相、四见都离了。这个地方的「如来」,诸位要记住,圆初住菩萨都可以称如来,不一定指究竟圆满佛。大乘经上常讲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所以《金刚经》上讲的诸佛,就是从圆教初住菩萨讲起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诸佛。圆初住的菩萨他就有能力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,他有这个能力。《楞严经》上二十五圆通,我们看到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」里头,也讲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。那个观音菩萨是什么地位?圆教初住,圆初住的观音菩萨。所以观音菩萨,大家千万不要误会,在释迦牟尼佛每一个法会里面,身分并不一样。在《华严经》里面,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,那个观世音菩萨是第七回向位的观音菩萨。法华会上,《普门品》里面的观音菩萨,是等觉的观音菩萨。观音三经,三经是三个不同的身分:一个是初住菩萨,一个是第七回向菩萨,一个是等觉菩萨,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。不可以听说观音菩萨,就含糊笼统,这是太粗心了。由此可知,这个地方称如来,圆初住就可以称如来,因为他见性了,从那一分真性上说,就称之为如来。空寂性中,圆初住菩萨就证得,四相四见完全离开了,所以他没有念,他也不著相。
【凡作念我当如何,我要怎样怎样,是妄想执我之凡夫。】
这是凡夫,这不是佛。
【视如来同凡夫,非谤而何。】
你把佛当作凡夫来看待,这就是谤佛,这怎么不是谤佛?学佛的人,谤佛的事情太多太多了!我举个例子给你听,你就晓得,这都是事实,有一些同修来告诉我:「法师,你叫我们念阿弥陀佛,你叫我们念《无量寿经》,我过去念了好多经,念了好多佛菩萨,现在不念,那佛菩萨不怪我?」你把佛菩萨当作什么人?谤佛!佛菩萨心多清净,清净、平等、慈悲,你还把他当作普通人?我得罪他,他要找我麻烦了。不但没有把佛菩萨当作好人,把他当作恶人,把他当作一个有报复心的,得罪他不得了,麻烦大了!把他当作这种人,现在我们讲,当作黑社会的人,你说你这个罪过大不大?他起这种心,动这个念头,这还叫学佛?糟了!鬼神你得罪他,他才会找麻烦;佛菩萨得罪他,不会找麻烦。但是你这种心,你把佛菩萨当作是个凡夫,还当作是个恶凡夫,还不是个善凡夫,这个罪很重。结罪是从这里结的,不是得罪佛菩萨、佛菩萨找你,不是这个意思。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。如果你过去修行不如法,现在如法了,专门学一部经,专门念一尊佛,你过去拜的那些佛菩萨看到,欢喜得不得了,你这才算对了!喜欢都来不及了,怎么会找麻烦?这是世间一般人不懂得这个道理,不了解事实真相,产生这么大的误会,这个误会就造罪业。
【法身无念无说】
这才知道,就是真心,法身就是真心,真心离念,就是清净心、平等心,无念无说。
【报身、化身有说而实无念】
要记住这一句,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,示现说法四十九年,他是有说无念,这个要知道。不但佛说法有说而无念,菩萨、罗汉说法也是说法而无念;再往下面看,许多祖师大德们说法也是有说而无念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我们学习要从这个地方学,那就正确,就没有错误了。你能学到真的东西,真的东西是自性里头,不是心外求法,心外求法就错了。释迦牟尼佛讲这么多经典,我们依照这个求,行不行?我们要是真正答覆,那就是须菩提的话,「不也,世尊。」这个「不也」,不是否定词,也不是肯定词;不能这个说法,意思就是说,也可以也不可以。怎么说也可以?展开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些经论,引发自己的自性般若 ,可以,那没错。譬如《金刚经》摆在我们面前,用释迦牟尼佛作缘,把我们自性般若 引发出来,那怎么不可以?是可以。我讲的《金刚经》,不是释迦牟尼佛的《金刚经》,是自性的《金刚般若 》,这就是可以。假如说,死在这个文字当中,自己智慧没有现前,还是依照释迦牟尼佛的这个经文来讲,又把他的意思讲错了。释迦牟尼佛没有意思,我们这里讲了好多意思,好多意思都是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,这就不可以。所以亦可亦不可,是这么个道理。由此可知,特别是佛的大乘经,大乘经都是从实相般若 里面流露出来的,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,你怎么能讲?我们求学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,不能不懂得怎样去修学。所以《般若 经》上教给我们的大原则,从哪里学?离相离念。果然离相离念,佛的一切经论,你自然通达,自然明了了。就像唐朝六祖惠能大师一样,他心地清净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一切佛的经典,你念给他听,他就会给你讲,讲得非常妙,讲的能叫听的人都开悟。他有没有念?没有念,有说无念。我们举惠能大师,大家都很熟悉,他跟诸佛菩萨一样,有说无念。可见得中国在历史上有这种人物,可以拿他来做证明,这不是假的。
【经文特举如来,意在显此。】
所以他不说佛,他说如来。这个诸位要记住,从圆教初住菩萨,只要明心见性,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真性,都可以称如来;就那一品性上,那就称如来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