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八集

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 (第八十八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档名:09-23-088

 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一面,第五行,从小注第三段看起。

  【佛之说法,无非对机,法亦缘生,缘生体空,故法本无法,说即无说。】

  前面跟诸位说得很清楚,诸佛菩萨乃至於一些祖师大德们,讲经说法确确实实是有说而无念。说一定是对机,如果没有机感,机是能感,佛菩萨说法要能应,感应道交,如果没有众生这些机感,佛就无有法可说。纵然有感有应,前面说过了,在相上有说,实际上无念,无念也就是无说。因此我们晓得,既然是有能感所感,那就是缘生,所以说法也是因缘所生。不但是世尊为我们说一切法,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众生说法,也不违背这个原则,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。凡是缘生之法,都没有自体,当体即空,「故法本无法,说即无说」,无说即说。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,这才能够归到前面经文里面所说的一如、不一不异,才能够符合这个原则。这个原则要用现代人的话来讲,就是所谓真理,一定回归到这个真理。佛门里面,我们也常常听说「万法归一」,那个一就是不一不异,也就是诸法如也,诸法一如,就是这个意思。能够符合这个原则,这是正说;如果不符合这个原理,那就是邪说。法是正说、邪说,差别在哪里?差别在这个地方。既然是缘生,因此法也不能够执著;换句话说,也不能把它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错了。心要清净,心要空寂,心里面不能有一物。

  【佛何以能不起念随缘说法】

  很多人确实有这个疑问,我们也会有。我们要跟人家谈个问题,心里总要先有念头,没有念头怎么说得出来?尤其说得这么有条理、有层次,一点也不乱。这个究竟是什么原因?这个也给我们解答了,

  【前修因时悲愿薰习之力是也。】

  总而言之,佛是过去生中在因地里面,正如同我们现在一样,我们天天发愿,时时刻刻都发愿要度众生,要为众生说法,成佛之后这个愿力的力量很强大。我们知道,凡夫起心动念都为自己,从来没有想过佛法,没有想过为众生。生生世世不起念则已,起念,头一个是我,这个是业力,无始劫以来业力的薰习也了不起。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里头所说,「业力能敌须弥」,可见得业力非常的强大。成了佛,业力消了,把业力转变成愿力,所以诸佛菩萨的愿力非常广大。

  【此理《金光明经》说之最详】

  《金光明经》也是属於般若 部的,这个经里对於这个问题讲得很多,讲得很详细。底下引用一段《金光明经》里面说的:

  【经曰:佛无是念,我今演说十二分教,利益有情。】

  诸位要知道,这个念头没有成佛的时候有,像我们现前有,有这个念头;成了佛之后,为什么没有这个念头?诸位要晓得,怎么成佛的?离相离念才成佛的。如果这个念头还有,没离,那他是凡夫,他不是佛。佛决定是离相离念,虽然离相离念,但是无始劫来生生世世这个愿力的薰习,这个力量在。这个力量如果不遇缘,这个力量不起现行,不起作用了,佛确实没有这个念头;如果有一个众生要求佛,这个念头众生就有感,众生有这个念头,佛自自然然就有应,虽然不起念也有应。为什么不起念也有应?无始劫愿力薰修的作用就起现行,是这么一个道理。所以众生有感,佛有应;虽有应,确实无念。

  佛现身无念,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示现八相成道,他有没有念?没有念。绝对不是说:这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了,应以佛身而得度之,我要到那里去投胎,去八相成道现佛身。要是有这个念头,他就是凡夫,他就不是佛菩萨。确确实实没有念,示现八相成道、住世八十年,没有念,没有这个意思。也没有说,「我一定要在那里住世多少年」,没有。来无念,去也无念。那为什么刚刚好住世八十年,不住世一百年,不住世六十年?这个问题都在一个「缘」字,机感相应。这个地方有众生的感,他就多住世。这个缘要是尽了,他就灭度,他就不住世。佛住世、菩萨住世,乃至於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识住世,完全是看这个地区的众生,还有没有得度之机。这样说法还是不太好懂,我们要说白一点,佛住世就是问一问这个地方,还有没有人相信佛的话?还有没有人听佛讲经说法,能依教奉行?如果有,佛决定住世;如果没有了,佛就不住世。所以佛住世不是为自己,是为这个地方有没有众生肯跟他学习。这个学习要真学,不是假学,假学没有用。我们很想听经,听了一句也做不到,那个没有用处,那个佛不住世。听了真干,真正改过自新,有这么一个人,佛都不会走,所谓是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」,一个人真正肯依教奉行,肯认真修行,佛都住世。由此可知,佛灭度,就说明那一个时代、那一个地区的众生,已经不肯依照佛的教训去修行,不肯依教奉行,佛住世毫无意义,示现般涅槃。

  【又曰:然由往昔慈善根力,於彼有情,随其根性、意乐、胜解,不起分别,任运济度,示教利喜,尽未来际,无有穷尽。】

  这一段的意思,跟《华严经》「普贤行愿品」完全相应,也是说明佛为什么不起念说法度生,从来不起念。由然是自自然然,一丝毫勉强都没有。自自然然是由过去生中,往昔是过去生中,慈悲善根之力。这个慈悲善根之力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发愿度众生,像我们现在依照古佛这个四弘誓愿来发愿。第一愿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这是因中所发的慈悲大愿。成了佛之后,不但是成佛,实实在在讲,从我们《金刚经》的教义里面来说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,从这个时候起,就没有念了。《金刚经》的标准,四相四见断掉了,没有了,就证得圆教初住菩萨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。这样的菩萨,在十方法界就跟如来果地上一样,感应道交;众生有感,菩萨就有应。众生心目当中希望佛来教化他,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他自自然然就现佛身。至於他现什么样的身分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,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,三十二应身没有念,不作意的。「我要现个什么身」,哪有这种念头!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。而众生那个感极其微细,这个我们要晓得。

  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,世尊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示现成佛,夜睹明星,悟道成佛。他成佛了,人家看这么一个出家人,在菩提树下打坐,谁知道他成佛?谁去亲近他,请他来说法度生?没有人,没有人认识。在这个时候,如果没有人启请,佛立刻就入般涅槃,就走了,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佛应化在世间。由此可知,这个世间人,以后佛教化这么多众生,这都是机感。我们这个感连自己都不晓得,就好像电波一样,太微弱了,自己都没有发现,可是佛那个地方就感动了,佛就有应。可是佛现身,还是要有人启请,世间没有人启请,有菩萨们帮忙,菩萨变化成净居天人,净居天就是四襌。四禅很特别,四禅有九层天,除了正常的三层天之外,还有个外道天,叫无想天,那是外道天,修无想定到那里去往生的,这都是凡夫天,四层是凡夫天;除这四层之外,还有五层,叫五不还天。那里面是修行人,大小乘统统都有,这些人他们知道,他们有很深的禅定;换句话说,极微细的感动他发现了,这一观察,佛成佛了,这还得了!没有人启请,他们赶快就下来,变化成人身向佛请法,佛这就住下来,就不入般涅槃,净居天人代我们启请。等到他一开口说法,我们这才知道这个人了不起,这个人有学问、有道德,我们应当跟他学。这是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,所以感应的力量在最初是相当薄弱。

  於彼有情,这些有情就是有感的,也就是讲机缘成熟的,与佛有缘。我们大家与佛统统都有缘,缘的厚薄不一样,浅深不一样。缘浅的,这一接触佛法,听个几次经就不来了,这缘浅的;一部经听完了,欲罢不能,还想听的,这缘深的;机缘有浅深不同,这是一个说法。另外一种说法:缘深的,这一生当中就证果,这一生证果;缘稍微浅的,这一生当中开悟不能证果;缘再浅一点的,这一生当中他能够行善,他能够修福,他不能开悟,这又是一种说法。总而言之,与佛的缘有浅深厚薄不相同。於彼有情,随著他的根性,随著他的意乐,意乐是他喜欢。世尊当年在世,为什么说了这么多经,说了这么多的法门,是随众生的根性,随众生的爱好,这个意乐就是爱好。还得要随众生的「胜解」,他能够理解的,有些经讲得很深,许多人不能懂,只有少数的人懂;少数的人,佛也不舍弃他。有些人智慧比较差一点,根性鲁钝,佛就跟他讲浅一点。这就说明,一切大小浅深的根器遇到佛,佛为他说法都能得利益。佛说法随众生的根性、意乐、胜解,都是自然的,都是无念,「不起分别」,不起分别是无念,皆是无念。都是自自然然,「任运济度」,济是救济,度是帮助他,帮助一切众生。「示教利喜」,这一句是说,接受佛教导的这些众生,他们所得的利益。刚才说过了,根器大的、缘深的,得大利益;根机浅的、缘薄的,得小利益。於是佛法就有五乘;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这是大分,细分太多太多了。教给众生,利是利益,使他得利益,使他得法喜、得欢喜。末后这两句:尽未来际,无有穷尽。从圆初住开始,一直到究竟果位,他们的应化都是尽虚空遍法界,哪里有感,哪里就有应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

  【不起分别而自然合度,所谓任运是也。】

  这是解释什么叫任运,任运是自自然然,决定没有分别,决定没有执著,决定没有起心动念。这个样子,众生有感,佛菩萨有应,叫任运,任运是这个意思。我们做不到,我们都是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的感应很粗很粗,这个粗的感应的确有。中国谚语所谓母子连心,母亲这一生当中,时时刻刻都念著儿女,如果这个儿女很孝顺,无论在什么地方,无论在什么时候,也是念念想著母亲,彼此当中有感应。但是这种感应有念,那个感应的波就很大,幅度很大。佛菩萨跟一切众生的感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