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九集

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 (第八十九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档名:09-23-089

 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三面,第七行,从注解第四段看起。

  【说法者无法可说,则学法者,当然无法可执。既说法者无念,则学法者,便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,会归一如。观力渐渐深,分别执著便渐渐薄,我见便渐渐除,念亦渐渐离矣。所谓通达无我法者,如是如是。】

  这一段总结得非常之好!无论是我们自己修学,或是发心弘法利生,这一部经都是最关紧要的,一定要认真努力的去学习,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去深入的体会。「说法」,这是世尊自己讲,诸佛菩萨是能说之人。「无法可说」,这个意思前面都曾经讲过。实在说,这是感应道交,众生微细的感应,往往是自己也没有能够觉察到;但是有感应,而且感应也非常的复杂,那是无量劫的无量的因缘。不但与诸佛菩萨有感应,同时也与一切众生都有感应。要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,就彷佛像磁场一样。无论是有情众生、无情众生,大到星系,今天我们是讲星系,在佛法里面讲的法界,小至微尘,原子、电子都有磁场,而且本身的磁场与环境的磁场息息相关,这在佛法里面就是感应道交。确确实实是无念,前面讲了,诸佛菩萨有说而无念,这才叫正说,完全从真心法性里面自然的流露出来。所流露出来的言说,或者种种的变相,恰如其分的应一切众生之所感,说法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情。所以佛在经上说,众生实在讲,是感自性中佛而为众生说法。这个话我们细细揣摩,的确有很深的道理在。

  因此,学法者当然无法可执。法可以学,不能够执著,执著就错了。正如同世出世间一切法,佛告诉我们可以受用,以幻入幻,大经里面所讲的,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这就是说明可以受用,不可以执著。为什么不可以执著?因为缘生性空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所以你执著是错了,决不能够执著。说法的人无念、离念,因此学法的人就应当观照诸法缘生体空。这个观照不可以中断,一切时、一切处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要明了,明了就是观察。明了什么?明了事实真相,所有一切法都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,要了解这个事实,然后才能够会归到一如。为什么一切时、一切处,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,都要如是观?他的利益是破妄想分别执著。如果我们在境缘之中,境通常讲物质环境,缘是说人事环境,也就是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,如果把缘生性空的事情给忘掉了,那就是你观照功夫失掉了,於是妄想分别执著又来了,老毛病又犯了,这是必然的现象,老毛病会又犯。老毛病一犯,诸位要晓得,念头是轮回心,轮回的念头,一切所作所为都是轮回业,还得搞六道轮回,麻烦在这里,所以一切时、一切处不能失照。观照就是你要保持正确的观念,这个观照,观就是观念,要能够把这个观念提起来。这个观念就是一切法缘生性空,性就是体性;会归一如,万法一如。懂得一切法因缘所生、当体即空,你的分别执著会渐渐淡了,不会像过去那么严重;知道万法一如,你的心逐渐逐渐平等。由此可知,这种观照功夫,如果功夫得力,对我们念佛来讲,确实有很大的帮助,帮助我们功夫成片,帮助我们到一心不乱;正如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所说,帮助我们证得清净平等觉。

  所以观力要渐渐深,要逐渐逐渐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这个观念,这个观念不可以失掉。底下说的就是它的效果,分别执著渐渐薄,我见渐渐除,念就是妄念、妄想也渐渐离了。这是通达无我法,通达无我法就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。依本经的教义来说,通达无我法的人,最低的果位也是圆教初住菩萨,所谓法身大士。就念佛人来说,如果通达无我法,这是已经达到理一心不乱,可见得金刚般若 对念佛是很有帮助的。

 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,「明闻者性空」。前面一段「本无可说」,说无可说。闻,听也得要会听,会说也得要会听。这一段经文,就是一百四十五到一百四十七节,这个三小段,「罗什大师译本所无」,鸠摩罗什大师翻的《金刚经》经本上没有这一段。「乃后人据魏译加入者」,这是后人,《金刚经》在中国现存的译本一共有六种,六种不同的译本,《大藏经》当中都有收著,这是从魏译里面把这段经文节录出来补在这个地方。「什师有意略去」,罗什大师并不是翻经翻漏了,他是有意的,他认为这一段经文没有必要,全经经义还是贯通的。因为古时候的中国人,跟现在的中国人不一样,从前的人喜欢简单,愈简单愈好。所以在言语文字,都讲求要「简要详明」,简单、扼要,也很详细、明白,他是用这四个字来做标准。古人的言语文章,他要求的标准我们要懂得,然后才知道罗什法师为什么把它省略掉了。他省略的意思,「别显能所双亡之义」,罗什大师意思用意很深,但是那要上根的人才能够领悟,中下根人像我们这样的程度,没有办法懂得他的意思。所以后来的大德把这段文补进去,对我们来讲帮助很大,经义更为圆满。故江校本依之,江味农居士《金刚经》的校正本,依古人的这个补入,并没有把它略去。这一段意思也很深,所以在未讲经文之前,依旧先把它的要义简单的介绍出来。

  【上言说法者无法可说,明能说者空。】

  这个意思虽然很深很难体会,可是不能不知道,如果不知道,我们学法就变成坐实,那就坏了。坐实就是你有执著,你执著佛真有法可说,我们真有法可学,那个麻烦大了。麻烦在哪里?你要晓得《金刚经》上讲的四相四见,麻烦就是四相四见不能破、不能断,麻烦在这里。晓得说法者空,闻法者亦空,四相四见就淡了,虽不能破,逐渐逐渐淡薄了,那就有进步,所以一定要懂得。

  【下言无法可得,明所说者空。】

  能说者空,所说的法也是空的,也不可得。修功至极处,修行的功夫达到极处的时候,

  【必应能所皆空】

  《般若 经》上给我们提起的纲要,就是一空到底,丝毫都不能够执著。空也要空去,如果心里面还执著有个空的念头,那你也不空,你的心还是不清净。所以人空、法空,空也要空,这才能恢复自性清净心。底下讲,能所皆空,

  【方能性光独耀,迥脱根尘。】

  这两句话,《楞严经》上有,在中国的禅宗特别重视这两句,我们常常在道场匾额上看到,题词时时看到这两句话。「灵光独耀」,性光跟灵光是一个意思,就是本性的光明透露出来。本性光明盖过一切光明,日月光明要跟性光比较,那就像灯光跟太阳比一样,显不出它的明亮。我们性光为什么透不出来?就是执著有个能所。连佛法能说所说的都不行,何况世间法!你有妄想有执著,就把你本性的光明障碍住了。所以要想性光独耀,必须要迥脱根尘;迥是远的意思、远离,根是讲六根,尘是说六尘。根尘远离了,那什么东西存在?那就是性光独耀。

  交光大师在《楞严正脉》里面,教我们要学诸佛菩萨,在日常生活当中舍识用根;这个地方教我们要迥脱根尘,他老人家为什么教我们要用根?他不是讲六根,他讲的根是六根当中的性。换句话说,教我们要用性光,不要用根,不要用识,根跟识都是障碍。远离根尘就是根尘识都不要。根尘识是什么?十八界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十八界。十八界不是好东西,凡夫执著以为是真的,把它当作宝。诸佛菩萨晓得那是障碍,如果舍弃十八界,性光就独耀。

  【此义即《心经》所说:无智亦无得。】

  这个意思,《心经》里面这一句跟这个意思很接近。智是能,得是所,既无能证之智,亦无所得的菩提涅槃。菩提涅槃尚不可得,何况其余?菩提涅槃的相有,也是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菩提涅槃的相有,但是相有体无,还是了不可得,因此不能执著,执著就错了。

  【清达天师作《新眼疏》】

  这是前清的时代,清朝,有一位达天法师,给《金刚经》做了一个注解;这个注解收在《卍续藏》里面,日本的《卍续藏》,将我们中国祖师大德的注疏收进去不少。他这个注解叫《新眼疏》,名字也很新,意思的确也新,很难得!

  【分经文为信解行证四分,以经文明明具有此义故也。如生信文中,长老问:颇有众生,生实信不。答曰:有持戒修福者,能生信心。末后结曰:佛及无上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示学人当由此入。信为入道之门,结显此意。】

  后来一些大德们说达天法师的《金刚经》注解虽然好,他的见解还是坐实;换句话说,依旧有缺陷,但是他的科判的确是超越古德,比古来的大德好,科判值得赞叹,这是可取的。因此,江味农居士作的《金刚经讲义》,就采取达天法师的四分。《金刚经讲义》的科判,我们印在这个本子的后面。诸位看正宗分,它就是分为信解行证四分,这是依达天的《新眼疏》。他说经文里头,明明有这四分,清清楚楚的,他的确把经文给我们指出来。经文很明显的有这四段文,前面都曾经讲过,就不再重覆,念一念就晓得。第二段:

  【开解文中,长老自陈深解义趣。示人当如是深解。末后结曰:当知经义果报,皆不可思议。当知,知就是解的意思,就是当解,结深解之义。】

  你看,经里头有解的这一分,有信有解,行是修行。进修这一段文当中:

  【明发心无法】

  明是说明,说明发心无法,这个我们都念过了。

  【继令开佛知见。佛见,是不执一异。】

  不一不异,一不可以执,异也不可以执,这是诸佛的见解。

  【佛知,是三心不可得。一切法本无生。末后结曰:以无我人众寿,修一切善法,则得阿耨菩提。其示学人应通达内心外境。】

  内,三心不可得,外,万法因缘生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能执所执俱不可得,这是佛知佛见。所以佛才能不执一不执异。如果我们就大的境界上来看,一是一真法界,异是十法界,诸佛如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不执著。现相在不在?在,存在,一真法界的相在,十法界的相也在。佛为什么不执著?相有体空。所以他都不执著,他在一真法界、十法界里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