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上注解里面讲的离念;离念就是离见,离四见。修离相离念之行,就是精修无我之妙法。为什么我们不肯离,为什么离不了?原因就是对於世出世间法的事实真相不了解,《金刚经》为我们说明真相,世法的真相,佛法的真相,都讲清楚,都讲明白了,这个时候我们才肯放下、才肯离。离就行了,就入佛知佛见,就同佛解佛行。
【长老问意,正是指示学人,应信此妙法,修无我行耳。】
无我法,才是真正大乘法的精髓,大乘法的精华。再看底下这段经文:
经【佛言:须菩提,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。】
尊者所问的,「颇有众生,於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」而佛所答的,并没有说后来世的众生能不能相信,没答这个话;而答的是『众生』,你以为后来的众生,这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如果答未来众生能不能信,那是枝叶上的事情,佛这个地方答覆是从根本上来解决,你以为还有众生?
【彼,指闻法之众生。】
你还以为有众生。
【非众生,约性言,非不众生,约相言。意谓一切众生,皆是缘生之义。】
这个答的实在是太妙了!如果不详细的解释,我们看到这个话真是所答非所问,不晓得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什么意思。尊者问的意思我们也不懂,佛答的意思也不懂;佛要是不答,好像听到问的我们还懂得一点意思,这一答,连问的意思也不懂。所以经义的确很深。众生非众生,众生也是缘生之法,也是有相无体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佛这个答覆,显示这个意思。下面还有解释,解释的意思也很深。
经【何以故?须菩提,众生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】
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「即非是名」,如来说「非」,我们在《金刚经》前面经文看得很多,「即非众生,是名众生」。魏译的跟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意思都相同,只是用字不太一样。罗什大师翻译是「众生者,即非众生,是名众生」,他这样的句子很多。请看注解:
【众生重言者】
众生众生者,这是重复。
【承上非众生非不众生】
因为前面讲非众生、非不众生。「众生众生者」是指前面这一句说的。
【本具佛性,非众生也。故曰彼非众生。但约名相,则是众生。故曰彼非不众生。】
佛这个答覆的意思就显示出来了。尊者担忧这样深的大法,后来的众生能不能懂?能不能信?而佛的答覆:你不必去忧虑这些事情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我这个讲法,大家就好懂了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既有佛性,哪有不懂的道理,哪有不相信的道理!我这个讲法,大家就听懂了,就没问题了。实际上这个经就是这个意思。「彼非众生」,他有佛性,既有佛性他就应当作佛,你怎么可以说他众生?他虽有佛性,但是他现在迷惑颠倒,现在没有明心见性,所以也可以说他现在是众生,「是名众生」就是指这个意思。下面这个意思明显了。
【长老虑众生】
这个虑是忧虑,怕的是众生於是深法未能生信者。
【由於认众生为众生】
由於认众生为众生,就是他看到众生是凡夫,凡夫就是凡夫,恐怕没有能力相信这样深的大法。
【故不免为之耽心】
他这个疑是从这儿来的。实在讲长老非常慈悲,我们绝大部分的众生确实有疑惑,这个不是假的。
【当知就相而观,虽是众生,其性则上等诸佛,本非众生。】
这个解释就很清楚很明白了。刚才说的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所以从他皆有佛性这一点来说,你就不必去忧虑,不必去耽心他不信。虽然众生在迷,但是也一定有一些善根深厚的众生,就像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得生彼国」,一样的道理。一定有善根福德成熟的这些众生,遇到这部经典,经典是缘,他有善根、有福德遇到这个缘,他能够接受,他能够相信,能够理解,能够如教修行,这是佛答覆的意思。
【既具佛性,岂不能开佛正知。则闻是法者,岂无能信者耶。故非众生非不众生一语,便含有莫作是说之意在。】
有这个意思在里头,就是不可以这样说法。即使到末法的末期,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的初期,末法一万年,才过一千年,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,所以不算是末期。纵然到末法的末期,也不能说没有人相信,没有人奉行的,也不能说,还是有少数善根福德深厚之人在那个时代出现。
【观此五蕴众法】
五蕴是色受想行识,通世出世间一切法。
【但由因缘聚会,非生幻生。】
五蕴缘聚,它就现相。我们凡夫以为它生,实际上它并没有生灭,缘聚现相;缘要是散了,这个相就消失。一切相,实实在在说,没有生灭,只是因缘聚散而已,这个也是事实真相。《般若 经》上常讲的诸法实相,一切法的真实相,乃是缘聚缘散而已,没有真实。
【非生幻生,本来无生。若知此义,则依法发心修行者,那得有法可执乎。】
这个经义,这一段是教我们破法执的。诸位要知道,破我执的人未必破法执,破法执的人决定破我执。我法二执俱破,那就是法身大士,就是入佛知见。魏译的经文就到这个地方,这三小段是后来的人补进去的,补到《金刚经》这一段。再看底下经文:
经【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。】
科题里面,明无法可得,这一段是须菩提尊者所体悟到的,他所领悟的。「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也是有名无实,不是真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佛所得,没有这个东西。须菩提尊者听《金刚经》听到这个地方,他明白这桩道理,这是他的悟处;换句话说,也是他提出的听经的心得。我们看注解:
【佛现具足身相】
具足身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佛为什么要现这个相?诸位一定要知道,凡夫之人无论是古人、是今人,包括后来的人,无论是中国人、是外国人,没有一个不喜欢美,大家都爱美,不美就不能吸引人。所以佛一定要具足色身,世间人认为好相、美相,佛统统具足。所以佛是世间人心目当中第一个美人,让人一看就舍不得离开他,用这个手段来摄受众生,这是佛法里头常讲,「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佛菩萨的相都非常圆满,让你看到很欢喜,然后他讲话你才会听。阿罗汉的相那就差了,你们看那个塑像,佛门里面这个造像,阿罗汉的相就奇奇怪怪的,没有佛菩萨那样的美满。阿罗汉的相,你仔细去观察,他虽然很奇怪很古怪的相,但是你细细去观察,他离欲,不会那个相让你看到生起爱欲之念,没有,不会叫你生这个念头;他会让你生清净心,生智慧。可见得这个现相也都是表法的,也都是帮助一切众生契入佛道的一种善巧方便。
【佛现具足身相,既原为说法度生。】
佛出现在这个世间,就为这个事情,就是为了说法度众生。
【而佛之所说,原说其所得,所谓如语。】
佛给我们说的是什么法?实在讲,他所说的就是他修行证果所得的,或者是把他修行证果的种种经验,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,提供我们做参考。他所得的是什么,给我们一个正确的指导,我们也希望将来也能够证得。如语,五语里面,前面五语讲过,五语里头最重要的是如语。
【今知莫非缘生,当体是空,得即非得,佛即非佛,一丝不挂,空寂之性,竟体呈露矣。】
这是把如来修行证果到最极圆满的境界,在金刚般若 会上统统为我们显示出来。世出世法都是缘生,佛法是缘生,佛在我们世间出现,示现八相成道也是缘生,说一切法是缘生,度一切众生也是缘生。既然是缘生,也不能违背因果的定律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必定是这样的。所以如来所得,得即非得。他有没有得?确实有得。他得到什么?什么也没有。诸位想想这个意思,他真的有得,得个什么?什么也没有。你们细细想想这个话的味道,你要是能明白,你就有悟处;你要是听不懂,这个话好像很矛盾,「真有得,又什么都没有」,这到底得什么?诸位要知道,所得的是自性圆满的开显,一切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,你得个什么?自性里头如果没有的,这个你真得了;你原来有的,你得什么?这样说,意思就浅显得多。
如果再听不懂,我们举一个更浅的例子。你身上没有钱,想到没有钱不行,到银行去拿钱,到银行提款,钱拿来了,你得到了。问你得到没有?你所得的是你自己存在银行的钱,你银行不存钱,人家怎么会给你?所以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,就这么回事情。得是不是得到?得到了,银行是拿到钱了,是不是真的?没有,还是自己的,别人没给钱给你,就是这个意思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,你从哪里得?所以大家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。《坛经》上说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来具足」,世出世间一切法,没有一丝毫欠缺。我们讲佛经,一切诸佛如来讲无量无边的经典,全是自性具足的。到你一见性,你得了,所有一切经法都得了,得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;得还是无所得,得的意思有,得的东西没有。
佛即非佛,得即非得,因为当体即空。一丝不挂,一丝不挂是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,一念不生。有一个得就错了,你就不可能得;得的念头没有了,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空寂之性,就是我们真如本性,这个时候真如本性圆圆满满的显露出来,这是究竟佛果的境界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这样圆满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,也就是经上讲的三藐三菩提,不是无上。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,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三藐三菩提。
【长老陈悟,正指示学人,应如是穷究到底,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。然后我空性显,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。虽如是悟,当请明眼人为之证明也。】
这是须菩提尊者在此地为我们做示范,表演给我们看。在本经,长老跟释迦牟尼佛一问一答,答了再问,问了再答,这就是教我们必须要追根究柢,才能够把微细的疑惑断掉,然后才真正放下。所以放不下,就是你疑惑没断。佛法的修行,我们在讲席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