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九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面得大自在。哪个地方众生有感,他哪里就应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就现什么样的身,他能得这样的自在。他这个自在怎么得来的?不执一异,这个很要紧很要紧。人家心清净,心里面一念不生,才有这种能力。

  末后总结,这是教给我们修行的原则,无我人众寿,离四相、离四见。简单的讲,离相离念,念就是四见,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,这样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这是唯一的修功,修行要这样修法,这是般若 会上行门最高的指导原则,不可以不知道。这个原则通一切法,无论是哪个宗派,无论是哪个法门,都不能够与这个原则违背,违背就不成就。禅要遵守,教也要遵守,我们念佛,刚才讲了,守住这个原则可以得理一心不乱;学密也要遵守,不遵守不能即身成佛,即身成佛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【必修无我无法之因,方证平等法界之果。】

  这个平等是一真法界与十法界统统平等。为什么统统平等?不一不异。这是讲修行,经文里面很明显。后面再讲证果:

  【成证文中,明一切法无我,得成於忍。】

  忍就是证的意思,忍当作认可,当作同意,有这个意思。

  【其余所说,皆是平等法界诸法空相之义。则皆成证之义也。】

  这都是证的意思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这是果地上的境界,果地上所见。如果不能够明了不一不异,若不是真正做到不执著一异,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你决定不能够证得。从这个地方看,《金刚经》经文不长,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,信解行证四分的意思清清楚楚,《新眼疏》分科非常有道理。

  《讲义》分段依《新眼疏》。江味农居士的《金刚经讲义》,分段就是分科,依据《新眼疏》。

  【但加标约心明无住、约境明无住两大部分。】

  江味农居士把《金刚经》分作前后两部分。古人分科判教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;实在讲他们的分判都有道理,这些我们也不必去执著,也不必去批评他的优劣,用不著加入这个里面去。像昭明太子将本经分作三十二分,他也分得不错,前十六分是上半部,后十六分是下半部,江居士把上下两部给我们标明一个科题,使它的意思格外的明显,这就是约心明无住跟约境明无住。

  【使前后两半部明义不同之处,一目了然。】

  叫我们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【当知《华严》以信解行证,显示圆融无碍之入道次第。其境界正是诸法一如,一切皆是。】

  这是我们在讲《金刚经》的时候也曾经多次的提到,《金刚经》讲理论、讲原理原则,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那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《华严经》讲的是事,这个地方讲的是理,理事不二,是一部经。《华严》的道理、原理原则就是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要讲到细行就是《华严经》。《华严》也是以信解行证这样的四分,显示圆融无碍入道的次第,入道就是信解行证。

  【此经,是为不断佛种而说。】

  这一句很不容易说出,如果不是深得各宗三昧,我们一般讲,假如他不是过来人,这个话说不出来。确确实实世尊是为不断佛种而说此经。为什么?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盖房子、建大楼,支撑大楼最重要的是钢筋、钢板,那个东西就是金刚般若 ,它在支撑著,再高的大楼它不至於倒塌。由此可知,《金刚经》所讲的原理原则,是一切经、一切法门的支撑,一切经论法门的原理原则。

  【故一依《华严》信解行证入道次第说之,令闻者亦依此圆融次第而入道,以示衣钵相传、灯灯无尽之意。】

  信解行证四分是《华严》的特色,没想到在《金刚经》里面也这么样的清楚,这么样的明白。实在讲这四科在《无量寿经》上也有,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,他也把它注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里头有信解行证。

  【《华严》曰: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信字尤要,成始成终,唯一信心而已。】

  学佛,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实在讲就是一个信字。我们初学的人,绝大多数是从迷信入门。怎么说迷信?我信佛,佛是什么?不知道!不知道,你就信了,那不是迷信是什么?太多太多人都是这么进来的,总算是运气不错,总算你进来了,不知道也进来了。进来以后慢慢搞清楚,把这些道理搞清楚,这个时候叫正信。我们常讲正信的佛教徒,正信是明理,我信是有条件的,它有理论依据的,我不是迷信;你能说得出一番大道理,这才叫正信。正信,信心并不踏实,理是懂得一点,有时候对这些理论还打问号,到底是真的是假的?没有证实,没有证明,听说而已。一定要通过行,行是证明;换句话说,把佛所讲的道理,佛所讲的方法,都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,让自己在生活当中去体验、去证明,佛这个道理没错,这个方法正确,把它证明了;证明了,这才叫真信,这是真的了。可见得真信,才算信心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那是真信,正信不管用。由此可知,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成佛就把信完全证实了。佛讲如来果地上的境界,你也成佛也证果了,果地上的境界完全明了,跟以前佛所讲的一模一样,没讲错,证明佛所教的是正确的,没有错误,真正把它证得。这个信字,彻始彻终唯一信心而已。下面我们看经文:

  经【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,颇有众生,於未来世,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?】

  我们在经文很明显的看出,翻法不一样,罗什大师翻的长老须菩提,此地是慧命须菩提,慧命跟长老是一个意思,意思相通。我们看注解:

  【发心修行,必须依法。】

  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。

  【今云无法,且云说法者无法可说。然如是种种之说,莫非法也。】

  你说无法可说,佛讲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是不是法?还是法,还是说的法。

  【末世众生闻之,深恐狐疑。故问闻说是法,生信心不。】

  这一段实在讲,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把它补进去,不能略去,略去那是对上根利智人来讲,他们听了没有问题,意思的确圆满具足。可是中下根人,非常可能有这个疑问:既然说法无法可说,能说的人空,所说的法空,我们还学个什么?没得学!上上根人听这个话会开悟,一听他就悟入;中下根听这个话,没有依靠,无所适从,这个问题太严重。毕竟上根人少,中下根性的人多,所以这一段的意思不能略去。而经义我们在前面都曾经报告过,说无法可说,能说者空,所说者空,有没有能说?有。诸佛菩萨天天说法,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没有一天休息的。

  说了这么许多经典,流传到中国是很小的一部分;因为那个时候交通不便,不像现在经书这么方便。从前的经本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,叫《贝叶经》,贝多罗的树叶很厚,一片大概是我们现在的纸张总有十张纸厚;它的一片,经文写在那个上面。所以一部经,你说是一部《华严经》,大概现在一个大卡车都装不下。你才晓得那个时候经典运到中国来多么费事,要用马匹来拖,一部经往往要用好多只的马匹,所以经典到中国来非常非常的艰难,不容易。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,纸张很薄,字体印得很小,一部《大藏经》一个书架就摆满。从前你们到寺院里面去看,一部《大藏经》要放多少?一楼,一个藏经楼,那里面就放一部《大藏经》。因为它的字大,经本也大,占的空间就大,不像现在这种小本子。不过从前那个《藏经》,实在讲阅读很方便,因为它的字体很大,寸楷,一个字都是一寸那么大,不要戴眼镜。古人还没有发明眼镜,他眼睛不会老花,它字大,哪里像现在的字缩得这么小!现在《大藏经》虽然是浓缩了,能不能看?不能看,那个不要看多。现在《大正藏》一套一百册,你能够看一册,恐怕你的眼睛已经不行了,一定会看坏。现在的《藏经》,只能够把它当作参考资料,不适合阅读,阅读的《藏经》本子,一定是从前的老本子,那是阅读的,现在这个经不适合阅读。

  这是说明有说法,有说法者也有所说之法。佛在此地为什么强调无法可说?目的是教我们不能执著法,你执著就错了。要晓得能说之法、所说之法,都是因缘所生;缘生之法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你执著就错了。再说个老实话,从前人听经会开悟,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会开悟?这个很现实,关键就在此地,从前人他晓得缘起性空,了不可得,他不执著,他心是空的,所以听法会开悟。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能开悟?现在人执著能说的人有,实在的;所说的法有,也实在的,他的心不空。所以怎么听,他都不会开悟,反而愈听愈糟糕。他如果把这个东西,把佛所说的一切经法,都装在自己心里面去了,他那个心就是垃圾堆,把诸佛菩萨的垃圾统统收进去了,他怎么能开悟?他开不了悟。所以心里头不能有东西,心要空,空就灵了,空灵。世尊苦口婆心的在此地诱导我们,你的心要空;心如果真的是空,心就灵了,一听他就有悟处,所以是这么一个道理。《金刚经》后半部经文,好处在此地,功德的利益在此地,决定不能执著。所以经可以读、可以听,不能执著。因为它有用无体,所以执著就错了。这个地方是须菩提尊者,他知道中下根人一定有这个疑惑,所以在此地特别代我们向世尊请教,如何把这个疑惑破除,使我们得真实的利益。这个意思后面有。

  【当知如上所说,皆是於法不执。】

  这个非常非常重要,法不能执著。前面的经文,前面佛教给我们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世间人真的是难分难舍,难分难舍就没有办法离开六道轮回,诸佛菩萨比我们高明的地方,那就是他能舍、能放下,世法、佛法他统统放下,於法不执著。

  【精修无我之妙法】

  无我就是不执著,执著就有我,所以无我两个字里面的内容,就是我、法都不执著。正如同本经教诲我们的,不执著四相,不执著四见,四相四见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,只要离四相、离四见,他就证得无我法,他就证得。我们功夫要在离相、离见,或者经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