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十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面得大自在。哪個地方衆生有感,他哪裏就應,像《普門品》裏面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樣的身,他能得這樣的自在。他這個自在怎麼得來的?不執一異,這個很要緊很要緊。人家心清淨,心裏面一念不生,才有這種能力。

  末後總結,這是教給我們修行的原則,無我人衆壽,離四相、離四見。簡單的講,離相離念,念就是四見,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,這樣才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這是唯一的修功,修行要這樣修法,這是般若 會上行門最高的指導原則,不可以不知道。這個原則通一切法,無論是哪個宗派,無論是哪個法門,都不能夠與這個原則違背,違背就不成就。禅要遵守,教也要遵守,我們念佛,剛才講了,守住這個原則可以得理一心不亂;學密也要遵守,不遵守不能即身成佛,即身成佛就是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【必修無我無法之因,方證平等法界之果。】

  這個平等是一真法界與十法界統統平等。爲什麼統統平等?不一不異。這是講修行,經文裏面很明顯。後面再講證果:

  【成證文中,明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。】

  忍就是證的意思,忍當作認可,當作同意,有這個意思。

  【其余所說,皆是平等法界諸法空相之義。則皆成證之義也。】

  這都是證的意思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是果地上的境界,果地上所見。如果不能夠明了不一不異,若不是真正做到不執著一異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你決定不能夠證得。從這個地方看,《金剛經》經文不長,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,信解行證四分的意思清清楚楚,《新眼疏》分科非常有道理。

  《講義》分段依《新眼疏》。江味農居士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分段就是分科,依據《新眼疏》。

  【但加標約心明無住、約境明無住兩大部分。】

  江味農居士把《金剛經》分作前後兩部分。古人分科判教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;實在講他們的分判都有道理,這些我們也不必去執著,也不必去批評他的優劣,用不著加入這個裏面去。像昭明太子將本經分作叁十二分,他也分得不錯,前十六分是上半部,後十六分是下半部,江居士把上下兩部給我們標明一個科題,使它的意思格外的明顯,這就是約心明無住跟約境明無住。

  【使前後兩半部明義不同之處,一目了然。】

  叫我們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【當知《華嚴》以信解行證,顯示圓融無礙之入道次第。其境界正是諸法一如,一切皆是。】

  這是我們在講《金剛經》的時候也曾經多次的提到,《金剛經》講理論、講原理原則,這些原理原則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那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講的是事,這個地方講的是理,理事不二,是一部經。《華嚴》的道理、原理原則就是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要講到細行就是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》也是以信解行證這樣的四分,顯示圓融無礙入道的次第,入道就是信解行證。

  【此經,是爲不斷佛種而說。】

  這一句很不容易說出,如果不是深得各宗叁昧,我們一般講,假如他不是過來人,這個話說不出來。確確實實世尊是爲不斷佛種而說此經。爲什麼?這就好比我們現在蓋房子、建大樓,支撐大樓最重要的是鋼筋、鋼板,那個東西就是金剛般若 ,它在支撐著,再高的大樓它不至於倒塌。由此可知,《金剛經》所講的原理原則,是一切經、一切法門的支撐,一切經論法門的原理原則。

  【故一依《華嚴》信解行證入道次第說之,令聞者亦依此圓融次第而入道,以示衣缽相傳、燈燈無盡之意。】

  信解行證四分是《華嚴》的特色,沒想到在《金剛經》裏面也這麼樣的清楚,這麼樣的明白。實在講這四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也有,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,他也把它注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裏頭有信解行證。

  【《華嚴》曰: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信字尤要,成始成終,唯一信心而已。】

  學佛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實在講就是一個信字。我們初學的人,絕大多數是從迷信入門。怎麼說迷信?我信佛,佛是什麼?不知道!不知道,你就信了,那不是迷信是什麼?太多太多人都是這麼進來的,總算是運氣不錯,總算你進來了,不知道也進來了。進來以後慢慢搞清楚,把這些道理搞清楚,這個時候叫正信。我們常講正信的佛教徒,正信是明理,我信是有條件的,它有理論依據的,我不是迷信;你能說得出一番大道理,這才叫正信。正信,信心並不踏實,理是懂得一點,有時候對這些理論還打問號,到底是真的是假的?沒有證實,沒有證明,聽說而已。一定要通過行,行是證明;換句話說,把佛所講的道理,佛所講的方法,都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讓自己在生活當中去體驗、去證明,佛這個道理沒錯,這個方法正確,把它證明了;證明了,這才叫真信,這是真的了。可見得真信,才算信心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那是真信,正信不管用。由此可知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成佛就把信完全證實了。佛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你也成佛也證果了,果地上的境界完全明了,跟以前佛所講的一模一樣,沒講錯,證明佛所教的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,真正把它證得。這個信字,徹始徹終唯一信心而已。下面我們看經文:

  經【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頗有衆生,於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】

  我們在經文很明顯的看出,翻法不一樣,羅什大師翻的長老須菩提,此地是慧命須菩提,慧命跟長老是一個意思,意思相通。我們看注解:

  【發心修行,必須依法。】

  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。

  【今雲無法,且雲說法者無法可說。然如是種種之說,莫非法也。】

  你說無法可說,佛講這一部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是不是法?還是法,還是說的法。

  【末世衆生聞之,深恐狐疑。故問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。】

  這一段實在講,對我們來說是有必要把它補進去,不能略去,略去那是對上根利智人來講,他們聽了沒有問題,意思的確圓滿具足。可是中下根人,非常可能有這個疑問:既然說法無法可說,能說的人空,所說的法空,我們還學個什麼?沒得學!上上根人聽這個話會開悟,一聽他就悟入;中下根聽這個話,沒有依靠,無所適從,這個問題太嚴重。畢竟上根人少,中下根性的人多,所以這一段的意思不能略去。而經義我們在前面都曾經報告過,說無法可說,能說者空,所說者空,有沒有能說?有。諸佛菩薩天天說法,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,沒有一天休息的。

  說了這麼許多經典,流傳到中國是很小的一部分;因爲那個時候交通不便,不像現在經書這麼方便。從前的經本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,叫《貝葉經》,貝多羅的樹葉很厚,一片大概是我們現在的紙張總有十張紙厚;它的一片,經文寫在那個上面。所以一部經,你說是一部《華嚴經》,大概現在一個大卡車都裝不下。你才曉得那個時候經典運到中國來多麼費事,要用馬匹來拖,一部經往往要用好多只的馬匹,所以經典到中國來非常非常的艱難,不容易。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,紙張很薄,字體印得很小,一部《大藏經》一個書架就擺滿。從前你們到寺院裏面去看,一部《大藏經》要放多少?一樓,一個藏經樓,那裏面就放一部《大藏經》。因爲它的字大,經本也大,占的空間就大,不像現在這種小本子。不過從前那個《藏經》,實在講閱讀很方便,因爲它的字體很大,寸楷,一個字都是一寸那麼大,不要戴眼鏡。古人還沒有發明眼鏡,他眼睛不會老花,它字大,哪裏像現在的字縮得這麼小!現在《大藏經》雖然是濃縮了,能不能看?不能看,那個不要看多。現在《大正藏》一套一百冊,你能夠看一冊,恐怕你的眼睛已經不行了,一定會看壞。現在的《藏經》,只能夠把它當作參考資料,不適合閱讀,閱讀的《藏經》本子,一定是從前的老本子,那是閱讀的,現在這個經不適合閱讀。

  這是說明有說法,有說法者也有所說之法。佛在此地爲什麼強調無法可說?目的是教我們不能執著法,你執著就錯了。要曉得能說之法、所說之法,都是因緣所生;緣生之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你執著就錯了。再說個老實話,從前人聽經會開悟,現在人聽經爲什麼不會開悟?這個很現實,關鍵就在此地,從前人他曉得緣起性空,了不可得,他不執著,他心是空的,所以聽法會開悟。現在人聽經爲什麼不能開悟?現在人執著能說的人有,實在的;所說的法有,也實在的,他的心不空。所以怎麼聽,他都不會開悟,反而愈聽愈糟糕。他如果把這個東西,把佛所說的一切經法,都裝在自己心裏面去了,他那個心就是垃圾堆,把諸佛菩薩的垃圾統統收進去了,他怎麼能開悟?他開不了悟。所以心裏頭不能有東西,心要空,空就靈了,空靈。世尊苦口婆心的在此地誘導我們,你的心要空;心如果真的是空,心就靈了,一聽他就有悟處,所以是這麼一個道理。《金剛經》後半部經文,好處在此地,功德的利益在此地,決定不能執著。所以經可以讀、可以聽,不能執著。因爲它有用無體,所以執著就錯了。這個地方是須菩提尊者,他知道中下根人一定有這個疑惑,所以在此地特別代我們向世尊請教,如何把這個疑惑破除,使我們得真實的利益。這個意思後面有。

  【當知如上所說,皆是於法不執。】

  這個非常非常重要,法不能執著。前面的經文,前面佛教給我們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。世間人真的是難分難舍,難分難舍就沒有辦法離開六道輪回,諸佛菩薩比我們高明的地方,那就是他能舍、能放下,世法、佛法他統統放下,於法不執著。

  【精修無我之妙法】

  無我就是不執著,執著就有我,所以無我兩個字裏面的內容,就是我、法都不執著。正如同本經教誨我們的,不執著四相,不執著四見,四相四見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盡了,只要離四相、離四見,他就證得無我法,他就證得。我們功夫要在離相、離見,或者經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