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十九集

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 (第八十九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89

 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一十叁面,第七行,從注解第四段看起。

  【說法者無法可說,則學法者,當然無法可執。既說法者無念,則學法者,便當觀照諸法緣生體空,會歸一如。觀力漸漸深,分別執著便漸漸薄,我見便漸漸除,念亦漸漸離矣。所謂通達無我法者,如是如是。】

  這一段總結得非常之好!無論是我們自己修學,或是發心弘法利生,這一部經都是最關緊要的,一定要認真努力的去學習,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去深入的體會。「說法」,這是世尊自己講,諸佛菩薩是能說之人。「無法可說」,這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講過。實在說,這是感應道交,衆生微細的感應,往往是自己也沒有能夠覺察到;但是有感應,而且感應也非常的複雜,那是無量劫的無量的因緣。不但與諸佛菩薩有感應,同時也與一切衆生都有感應。要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,就彷佛像磁場一樣。無論是有情衆生、無情衆生,大到星系,今天我們是講星系,在佛法裏面講的法界,小至微塵,原子、電子都有磁場,而且本身的磁場與環境的磁場息息相關,這在佛法裏面就是感應道交。確確實實是無念,前面講了,諸佛菩薩有說而無念,這才叫正說,完全從真心法性裏面自然的流露出來。所流露出來的言說,或者種種的變相,恰如其分的應一切衆生之所感,說法原來是這麼一樁事情。所以佛在經上說,衆生實在講,是感自性中佛而爲衆生說法。這個話我們細細揣摩,的確有很深的道理在。

  因此,學法者當然無法可執。法可以學,不能夠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正如同世出世間一切法,佛告訴我們可以受用,以幻入幻,大經裏面所講的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這就是說明可以受用,不可以執著。爲什麼不可以執著?因爲緣生性空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所以你執著是錯了,決不能夠執著。說法的人無念、離念,因此學法的人就應當觀照諸法緣生體空。這個觀照不可以中斷,一切時、一切處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要明了,明了就是觀察。明了什麼?明了事實真相,所有一切法都是刹那生滅的相續相,要了解這個事實,然後才能夠會歸到一如。爲什麼一切時、一切處,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,都要如是觀?他的利益是破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我們在境緣之中,境通常講物質環境,緣是說人事環境,也就是我們常講對人對事對物,如果把緣生性空的事情給忘掉了,那就是你觀照功夫失掉了,於是妄想分別執著又來了,老毛病又犯了,這是必然的現象,老毛病會又犯。老毛病一犯,諸位要曉得,念頭是輪回心,輪回的念頭,一切所作所爲都是輪回業,還得搞六道輪回,麻煩在這裏,所以一切時、一切處不能失照。觀照就是你要保持正確的觀念,這個觀照,觀就是觀念,要能夠把這個觀念提起來。這個觀念就是一切法緣生性空,性就是體性;會歸一如,萬法一如。懂得一切法因緣所生、當體即空,你的分別執著會漸漸淡了,不會像過去那麼嚴重;知道萬法一如,你的心逐漸逐漸平等。由此可知,這種觀照功夫,如果功夫得力,對我們念佛來講,確實有很大的幫助,幫助我們功夫成片,幫助我們到一心不亂;正如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所說,幫助我們證得清淨平等覺。

  所以觀力要漸漸深,要逐漸逐漸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這個觀念,這個觀念不可以失掉。底下說的就是它的效果,分別執著漸漸薄,我見漸漸除,念就是妄念、妄想也漸漸離了。這是通達無我法,通達無我法就是諸佛果地上的境界。依本經的教義來說,通達無我法的人,最低的果位也是圓教初住菩薩,所謂法身大士。就念佛人來說,如果通達無我法,這是已經達到理一心不亂,可見得金剛般若 對念佛是很有幫助的。

 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,「明聞者性空」。前面一段「本無可說」,說無可說。聞,聽也得要會聽,會說也得要會聽。這一段經文,就是一百四十五到一百四十七節,這個叁小段,「羅什大師譯本所無」,鸠摩羅什大師翻的《金剛經》經本上沒有這一段。「乃後人據魏譯加入者」,這是後人,《金剛經》在中國現存的譯本一共有六種,六種不同的譯本,《大藏經》當中都有收著,這是從魏譯裏面把這段經文節錄出來補在這個地方。「什師有意略去」,羅什大師並不是翻經翻漏了,他是有意的,他認爲這一段經文沒有必要,全經經義還是貫通的。因爲古時候的中國人,跟現在的中國人不一樣,從前的人喜歡簡單,愈簡單愈好。所以在言語文字,都講求要「簡要詳明」,簡單、扼要,也很詳細、明白,他是用這四個字來做標准。古人的言語文章,他要求的標准我們要懂得,然後才知道羅什法師爲什麼把它省略掉了。他省略的意思,「別顯能所雙亡之義」,羅什大師意思用意很深,但是那要上根的人才能夠領悟,中下根人像我們這樣的程度,沒有辦法懂得他的意思。所以後來的大德把這段文補進去,對我們來講幫助很大,經義更爲圓滿。故江校本依之,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》的校正本,依古人的這個補入,並沒有把它略去。這一段意思也很深,所以在未講經文之前,依舊先把它的要義簡單的介紹出來。

  【上言說法者無法可說,明能說者空。】

  這個意思雖然很深很難體會,可是不能不知道,如果不知道,我們學法就變成坐實,那就壞了。坐實就是你有執著,你執著佛真有法可說,我們真有法可學,那個麻煩大了。麻煩在哪裏?你要曉得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四相四見,麻煩就是四相四見不能破、不能斷,麻煩在這裏。曉得說法者空,聞法者亦空,四相四見就淡了,雖不能破,逐漸逐漸淡薄了,那就有進步,所以一定要懂得。

  【下言無法可得,明所說者空。】

  能說者空,所說的法也是空的,也不可得。修功至極處,修行的功夫達到極處的時候,

  【必應能所皆空】

  《般若 經》上給我們提起的綱要,就是一空到底,絲毫都不能夠執著。空也要空去,如果心裏面還執著有個空的念頭,那你也不空,你的心還是不清淨。所以人空、法空,空也要空,這才能恢複自性清淨心。底下講,能所皆空,

  【方能性光獨耀,迥脫根塵。】

  這兩句話,《楞嚴經》上有,在中國的禅宗特別重視這兩句,我們常常在道場匾額上看到,題詞時時看到這兩句話。「靈光獨耀」,性光跟靈光是一個意思,就是本性的光明透露出來。本性光明蓋過一切光明,日月光明要跟性光比較,那就像燈光跟太陽比一樣,顯不出它的明亮。我們性光爲什麼透不出來?就是執著有個能所。連佛法能說所說的都不行,何況世間法!你有妄想有執著,就把你本性的光明障礙住了。所以要想性光獨耀,必須要迥脫根塵;迥是遠的意思、遠離,根是講六根,塵是說六塵。根塵遠離了,那什麼東西存在?那就是性光獨耀。

  交光大師在《楞嚴正脈》裏面,教我們要學諸佛菩薩,在日常生活當中舍識用根;這個地方教我們要迥脫根塵,他老人家爲什麼教我們要用根?他不是講六根,他講的根是六根當中的性。換句話說,教我們要用性光,不要用根,不要用識,根跟識都是障礙。遠離根塵就是根塵識都不要。根塵識是什麼?十八界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十八界。十八界不是好東西,凡夫執著以爲是真的,把它當作寶。諸佛菩薩曉得那是障礙,如果舍棄十八界,性光就獨耀。

  【此義即《心經》所說:無智亦無得。】

  這個意思,《心經》裏面這一句跟這個意思很接近。智是能,得是所,既無能證之智,亦無所得的菩提涅槃。菩提涅槃尚不可得,何況其余?菩提涅槃的相有,也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菩提涅槃的相有,但是相有體無,還是了不可得,因此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

  【清達天師作《新眼疏》】

  這是前清的時代,清朝,有一位達天法師,給《金剛經》做了一個注解;這個注解收在《卍續藏》裏面,日本的《卍續藏》,將我們中國祖師大德的注疏收進去不少。他這個注解叫《新眼疏》,名字也很新,意思的確也新,很難得!

  【分經文爲信解行證四分,以經文明明具有此義故也。如生信文中,長老問:頗有衆生,生實信不。答曰:有持戒修福者,能生信心。末後結曰:佛及無上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示學人當由此入。信爲入道之門,結顯此意。】

  後來一些大德們說達天法師的《金剛經》注解雖然好,他的見解還是坐實;換句話說,依舊有缺陷,但是他的科判的確是超越古德,比古來的大德好,科判值得贊歎,這是可取的。因此,江味農居士作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就采取達天法師的四分。《金剛經講義》的科判,我們印在這個本子的後面。諸位看正宗分,它就是分爲信解行證四分,這是依達天的《新眼疏》。他說經文裏頭,明明有這四分,清清楚楚的,他的確把經文給我們指出來。經文很明顯的有這四段文,前面都曾經講過,就不再重覆,念一念就曉得。第二段:

  【開解文中,長老自陳深解義趣。示人當如是深解。末後結曰:當知經義果報,皆不可思議。當知,知就是解的意思,就是當解,結深解之義。】

  你看,經裏頭有解的這一分,有信有解,行是修行。進修這一段文當中:

  【明發心無法】

  明是說明,說明發心無法,這個我們都念過了。

  【繼令開佛知見。佛見,是不執一異。】

  不一不異,一不可以執,異也不可以執,這是諸佛的見解。

  【佛知,是叁心不可得。一切法本無生。末後結曰:以無我人衆壽,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菩提。其示學人應通達內心外境。】

  內,叁心不可得,外,萬法因緣生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能執所執俱不可得,這是佛知佛見。所以佛才能不執一不執異。如果我們就大的境界上來看,一是一真法界,異是十法界,諸佛如來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不執著。現相在不在?在,存在,一真法界的相在,十法界的相也在。佛爲什麼不執著?相有體空。所以他都不執著,他在一真法界、十法界裏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